朱靜
[摘 要] 自從高中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開,最引人關注的莫過于選修課程的開設。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實施,如何選擇、開發選修課成為教育實踐過程中的一大難點。筆者與部分一線教師借課改的東風,結合學校及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開發了一門特色選修課程“品水”,以此來培養學生語文能力,豐富師生精神內涵,促進高中語文教師自身的發展及理念的改變,豐富高中語文課堂。
[關鍵詞]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開發;水文化
浙江省普通高中深化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減必修,增選修”。《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學校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按照具體條件和學生要求,有選擇地、創造性地設計和實施課程,開發利用各方面的課程資源,發展教師的教學個性和業務特長,根據時代的需要建設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體系。為進一步完善本校語文課程知識體系,本文以《品水》選修課程的開發為例,來探討高中語文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的開發。
一、課程開發的緣起、意義及目標
選擇《品水》這一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的開發,緣起于《論語》之《君子之風》的教學。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有智慧的人認識和處理問題靈活迅捷而又變動自如,其特點有似于水。又聞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崇高的品德就像水一樣。水這種普通平凡的事物開始引起我的關注。人類一直在“師法自然”中成長發展,借關照萬物認識人類自身,一旦靜心研究一類事物,就會有巨大的發現。筆者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中“水文化”博大精深,因而萌生了開發《品水》這門課程的念頭。這也跟學校課程文化建設中的“國學教育”特色不謀而合。
高中語文選修課有的側重于實際應用,有的著眼于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品水》課程的開發,可以引導學生探索研究,以此完成以下課程目標:
1.在《品水》選修課程學習中,讓學生初步感知水文化的精神內涵,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熱愛生活、珍愛自然的感情;
2.通過選讀一些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文物,養成對語言、文學及文化現象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3.通過體會中華水文化的博大精深,認識水與人類精神文明發展、水與文學創作的關系,深化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感情,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愿望;
4.通過閱讀和思考,吸收水文化的精神內涵,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陶冶學生們的情操,提高道德修養并內化而成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
1971年,原美國聯邦教育署署長馬蘭博士指出:“所有教育都是或都將是生涯教育。”也就是說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一生的發展。以上課程目標與《課標》中關于教科書的編寫建議是一致的。如“教材編寫應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充分反映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感,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材要適應高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符合語文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規律,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課程開發的實踐過程
開設選修課程最核心的工作就是編寫一本選修教材,因而開發第一步就是在原有的必修課《語文》教材的基礎上主動構建一個新框架,進而能形成一個比較合理的知識體系。下面就《品水》選修教材編寫從總體規劃和取舍到章節體例,再到課文的選擇與組織作一個介紹。
1.教材整體框架的建構。梳理課程內容整體思路是建立在課程目標基礎上的。本課程旨在通過選讀一些經典名著,養成學生對語言、文學及文化現象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通過閱讀和思考水文化現象,吸收水文化的精神內涵,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提高道德修養并內化而成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所以《品水》教材框架的建構、內容的安排都是循序漸進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課程內容從文字到文學,從漢字造字法、水的神奇傳說到水雨詩詞的鑒賞、現當代美文賞析;從古至今,從水的物質形態到水的精神內涵探究,從整體到局部江南水鄉,這個學習框架也符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始終圍繞一條主線——水文化精神內涵在語言文字文學中的論述,主要立足于詩詞鑒賞這一基礎,陶冶情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
2.教材的編寫。本課程的編寫主要通過網絡查找,圖書閱覽,專題片觀賞,實地調查等途徑收集大量的圖文資料,經過分析、整理而合成的。教材體例安排九個章節,每一章包括四個方面:引子——課堂活動——知識鏈接——實踐活動。引子,主要引導學生閱讀,激發其閱讀興趣;課堂活動,圍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能力的培養展開,讓學生通過自主活動、團結協作、小組討論等形式,通過選讀一些水文化經典,思考、質疑、探究語言、文學中的水文化現象,進而感受水文化的精神內涵;知識鏈接,針對章節內容有效補充一些專業知識,或拓展知識,或提供鑒賞方法;實踐活動,是對課堂活動的課外延伸,是學生個體對章節內容知識的消化和鞏固。
3.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在本選修課課程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分兩部分:過程性評價50%,總結性評價50%。過程性評價又分三板塊:出勤10%、作業質量20%、課程表現20%;終結性評價分兩塊:筆試30%、研究性小論文20%。
該課程共安排20課時,每次課結束后,及時給每個學生打出過程性評價分:出勤每次0.5分,作業每課1分,課堂表現每課1分。
具體見下表:
三、課程建設的進一步完善:
1.教材編寫完成后,先進行試點教學,同組教師相互聽評課。《品水》選修課教材編寫完成后,筆者等教師先向學校申報在高二年級開設,開設一個30人班級的選修課。在教學過程中,同組教師也來聽課指導,并就本課程的開發從教材、教法、評價體系等各方面提寶貴意見。課后教師們就本選修課再向上課的學生進行調查,就學生的興趣點和難點進行采集。
2.改進完善課程。試點教學為課程開發提供了實踐經驗,《品水》課程存在的一些不足也經由各位教師、領導的評價意見,加上學生的反饋,得到了很好的補充和進一步的完善。反思得出:教材應突出語文課程的特點,要便于指導學生自學。教材的體例和呈現方式應靈活多樣,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有助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因此課程進一步增加了一些趣味性、探究性等元素。
四、課程開發后的反思
《品水》選修教材的開發實踐,帶動教師們深入一個領域去探索學習,既增長了見識,也提高了教學科研能力,拓展了教學行為,對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的開發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形成了一套易操作、實用性強的課程開發的操作理論。但是也帶來一些困惑:比如在這個功利的社會,如何在實施新課改開設選修課的同時提高升學率?如何在選修課程的開發上形成序列化課程?
總之,選修課程的開發和開設,要發揮教師特長,要彰顯學校辦學特色,教材編寫必須結合必修課程,結合學生學情和認知規律,這樣的課程才具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徐樺君.高中語文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開發的思考與實踐[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3,(11).
[2]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EB/OL]浙江教育新聞網,[2016-06-15].http://edu.zjol.com.cn.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