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玲玉
[摘 要] 當前高中生作文“生活化缺失”問題是比較嚴重的,而這主要是教師教學策略方面的原因。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自然需要多方面努力,但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作文教學策略是能起到關鍵作用的。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將焦點集中在命題生活化、素材個性化、訓練多樣化、管理網絡化、評價過程化四個方面來提高教學實效。
[關鍵詞] 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命題;評價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作文的寫作,除了自己的個人創作外,還不能脫離教師的作文指導。教師的有效指導能讓學生盡量規避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寫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教師的作文指導策略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
一、命題生活化
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教育的所有活動都必須以促進學生的成長為中心。在作文教學中,從作文命題、搜集材料、謀篇布局、寫作過程到最后評改文章都必須堅持以學生素質的提高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作文題目一般是由教師布置的,要想學生創作出優秀的作文,教師就必須知道什么樣的題目是學生愿意寫并樂于寫的,這樣才能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將生活作為寫作的出發點能給學生的寫作打開方便之門。生活是在學校食堂吃到的一頓美味的早餐,是體育課上三兩成群的小組運動,是晚飯后聽爸媽和鄰居無聊的家長里短……這些是每一位學生每一天都在親身經歷的事情,所以每一位學生都有發言權,他們不會因為個性、興趣、家庭環境、學習成績的不同而對關注生活的熱情存在差異。羅丹說:“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在布置作文題目時,給予他們一個尋找美的方向。
教師在給作文命題時要貼近生活,可以先不必按高考要求做硬性規定,命題方向可以是記錄每天的生活軌跡、緬懷內心美好的記憶、訴說學習的忙碌和緊張。命題貼近生活指的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如果作文材料中的話題根本是當前學生無法企及的,這就會使得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學生完全無從寫起,最后只能過度編造。脫離了真實,寫作只靠主觀臆造,那么文章的深刻性也就不能做過多期待了。
二、素材個性化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成為作文寫作的“巧婦”,必須積累足夠的作文材料作下鍋的“米”。“米”最直接的源頭就是學生各自的生活,即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不同學生的生活素材既有共性也有個性,這些生活“個性”就是寫作時能用上的別具一格的素材。只是學生對生活的觀察仍缺少足夠的智慧,教師作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必須給予技術上的指導,引導他們發現生活的美,關注生活的精彩,并積累下來,為下次創作服務。
從校園生活來說,學習是學生日常生活的主題,除了內心的感受體會與旁人不同外,日常經歷能夠體現“個性化”的地方不多。所以學生的心路歷程便是作文素材個性化的重要部分。同時,學生也可以參加社團、校內活動、志愿者活動,關注在實踐中感受的心靈體驗,這樣的經歷、感受、體悟都是學生寫作的源泉,也是素材最具個性之處。
三、訓練多樣化
作文是由文字構成的,這種構成可以有 一個事先的準備過程。在動筆之前,學生要進行一系列準備工作,如選擇材料、思考結構、組織語言等,而這些準備都是可以進行訓練的。葉圣陶先生曾說:“作文與說話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說話的經驗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啟示。”朱自清先生在春暉中學做語文教師時提倡“從練習演說入手”,這種方法在很多中學都實行過。選擇一個主題,讓學生自行準備,然后再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這個過程與寫作的準備工作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考察學生選擇什么材料,從哪里獲取材料,材料怎么安排,怎樣組織語言,自己的態度和看法是什么,用什么方式來表達這種情感等等。還有朗誦、演講、課本劇等形式,都有助于學生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發現問題的觀察力、組織材料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肢體表現力等等。作文表現的不僅僅是學生的寫作能力,因為一篇優秀作文牽涉學生各方面的技能,而這些技能可以通過非作文的方式來培養。
四、管理網絡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高中生們有很多機會接觸手機或電腦。平時的課余時間,學生們會利用網絡進行娛樂。面對這種現狀,教師和家長都不應回避,與其禁止他們沉迷,不如作積極的引導。
例如,從教師角度出發,作文的訓練和評價完全可以通過網絡來實現。一方面更加的便捷迅速,因為學生每天有較多的時間在與網絡打交道,網絡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具有超越文本的便捷性、兼容性、開放性,那么作文的布置完全也可以通過網絡來達成,當然前提是教師已經提前與學生構建了一個網上平臺。另一方面可以擺脫空間的限制,對作文的管理并不局限在面對面安排、一對一講解等傳統模式上。作文題目的布置也完全不必教師一個人閉門造車,網絡是一個無限廣闊的資源庫,有太多有用的材料等著人們去挖掘,既然前人已經為我們創造了便利,何不因勢利導。學生寫作文也完全可以網上操作,既方便修改還方便保存,及時地從網絡汲取有用資源也是創作過程中的一個手段,有效利用網絡可以快速地了解熱點時事和社會動態,這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生缺少社會生活的不足。
只是,由于高中生缺少社會實踐,思想上并沒有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書籍和不健康資源的誘惑。因此,教師要督促學生合理利用資源,如推薦合適的書籍、圖書網站,既能保障他們的有效閱讀,又能保護心理健康安全。
五、評價過程化
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都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到這種差異性,在評價時注意學生的發展性,使評價處于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中。
當前教育領域對學生的評價機制普遍比較單一,一般都是“唯分是從”,由每科成績將學生定性為優良中差。即使是目前相對比較公平的高考制度,在作文評價上,也不是十分科學。雖然對作文的等級有個明確的標準,但如何定性,還是看批卷老師看問題的角度。所以,作文評改是相對的,它不同于選擇題和填空題,對錯是那么十分客觀的。所以對學生作文的評價也要在大的規則下采取靈活機變的準則。例如作文主題不能一棍子打死,要給予學生較多的發展空間。
對高中生作文的評價,首先要改變以往比較單一而僵硬的評分機制,那種在文章主旨、結構、語言方面做出明確評分規定的機制,雖然使教師在打分時分分有據可循,但是不利于學生自由發揮,過度的框架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寫作熱情。
另外除了平時的大作文,教師在評價周記之類的小練筆時也要認真仔細。教師的評語雖然有時只有三言兩語,但卻是學生認知寫作回饋的來源,學生希望能看到老師閱讀后的感想,無論是對作文本身技巧的評論,還是對寫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的看法。很多時候,學生需要的就是一種來自長者的精神認同。對學生的評價要多方面,不能強求學生在材料、主題、題材、結構、語言等方面都優秀,只要有出彩之處,就要予以肯定,好詞好句也要點出,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也有閃光點。
最后,學生作為一個個體,是具有發展性的,不可能一直停滯不前。所以,教師一定要注意學生的發展變化,不能因為最初作文寫不好,就直接否定了后續的一步步努力。教師要仔細發現每位學生的進步,將評價當作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來對待。有進步,一定要清楚地表揚;對不同的學生,要按照不同的標準;讓學生自己能看到自己的進步與退步,借以勉勵他們。總之,教師的評價要有人文關懷。
學生作文成績的提高是作文教學的目的之一,這在高考大局勢面前是無法避免的,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依舊會是語文教師們重點鉆研的問題。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