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參與式教學方法結合了《管理學》學科特性和大學新生特點,通過組建“公司”模式的“學習型組織”為基礎, 在課堂中實施多種參與式教學方法為重點,輔以校外實踐等多種教學方法,采用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的綜合考評激勵措施,鼓勵學生在《管理學》的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從而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管理學;參與式教學;教學方法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知識經濟和多元文化的發展已經對傳統的教育環境和教學方式形成了強烈的沖擊,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從而完善自我發展的自主創新性,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人才已引起各高校的廣泛關注。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升大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思考解決問題能力,更好地培養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越來越引起高校和教師的重視。
一、問題提出
《管理學》是經濟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是學習經濟管理類專業知識的先修課程和基礎課程。該課程涵蓋了管理思想、管理哲學、管理理論、管理藝術、管理行為、管理方法等各種管理知識和管理活動內容,需要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為支撐,其理論和概念有較強的抽象性和藝術性。對《管理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將會直接影響到對經濟管理類其他后續課程的進一步學習和把握。因此,多數大學經濟管理類專業都把該門課程安排在大一新生的第一學期學習。
大一新生剛從高中階段步入大學,從緊張繁忙的被動學習生活中步入自我學習為主的大學生活,正確合理的學習方法引導對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將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最直接有效的引導方式則來自于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方法。另外,從小學到高中,多數學生已習慣了課堂中填鴨式的被動學習方法,習慣了課后埋大量做練習的學習方式,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思想理念和意識不強,課后主動圍繞課程搜集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
此外,大一新生剛從高中升入大學,對《管理學》涉及學科的綜合知識掌握和了解較少,企業管理活動和社會活動經驗較少,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以學生聽課為輔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造成了學生對《管理學》不感興趣,甚至厭學、逃課的現象。
對管理理論和知識的學習,須要借助管理實踐活動來理解和掌握。而抽象復雜的管理實踐活動單靠教師的講解不僅讓學生難以理解,也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變填鴨式的被動學習為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為各高校《管理學》教師探討的目標。經過筆者近十年的企業工作經驗和多年的《管理學》授課方法探索研究發現,《管理學》參與式的教學方法既兼顧了《管理學》的學科特征,又兼顧了大一新生的學習特性,是較為適合的教學方法。同時該方法融學生的知識培養與能力培養為一體,完全符合了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只有靈活地將《管理學》知識與組織管理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參與式教學方法,運用情境參與、講授與訓練、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思考與訓練、管理實踐等多種形式,才能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打破“以教師為中心” 課堂教學模式,豎立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才能更好地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參與到管理實踐,在參與教學中理解相關概念,掌握相關原理,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
二、參與式教學方法在《管理學》教學中的實踐探索
在參與式教學方法的指導下,教師授課過程中結合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激發學生課堂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教學的環節中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完成對知識的學習、積累、理解和掌握。
為了保證《管理學》參與式教學的順利實施,應盡量采用小班上課。班級人數以45人左右為好,在上課過程中,首先組建“公司”模式的“學習型組織”,在此基礎上實施多種參與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全員參與的互動式課堂。
(一)組建“公司”模式的“學習型組織”,使學生參與到團隊管理活動過程
由于大學生沒有企業一線管理的經驗,所以對管理活動的認知較為抽象,為了使學生對管理活動有一個清楚的認知,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組建公司的形式代替平時學習中的簡單學習小組,一般5~6個人為宜,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和扮演公司管理者角色,并由學生為自己的公司命名,推選最高層管理者為公司負責人。
當每個學生的管理角色確定后,所有學生的公司組建也已完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管理學》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進而由學生制定所在公司本學期《管理學》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明確公司內管理者的工作分工,并最終形成書面材料在班級評比展示,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本公司目前存在的問題和修改的思路,制定出最優的“公司”目標和學習計劃,形成積極參與式的“學習型組織”進而圍繞目標展開對管理學的學習和認知。
通過公司組建的形式,不僅能使學生參與到管理活動當中,體會管理者的日常活動,也可以了解管理者在管理過程當中需要具備的知識和技能,為后續《管理學》參與式教學方法的使用奠定基礎,激發了學生對管理學學習的興趣和期望。
(二)實施多種參與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全員參與的互動式課堂
1.情境參與:主要通過模擬組織管理中的某些場景,讓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會管理的相關理論和方法的使用。例如在進行組織部門化學習中,面對多種部門化設計,如何讓學生既能輕松識別不同的組織結構,又能指出不同組織結構的優缺點,同時也能根據項目的需要由學生親自設計出簡單的組織結構。這時可以把原來班級中建立的“公司”式“學習型”組織,整合成一個“大型集團”,教師作為CEO,可以設定多個不同的項目,由學生共同參與,根據項目的具體需要進行不同部門化的設計與組建。最后再以已建立的“公司”式“學習型組織”討論對組織部門化的認識和理解。
2.問題思考:《管理學》的知識點比較多,比較抽象,有時不容易理解,教師講授必不可少。但枯燥的講授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和理解,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引起學生興趣,教師在概念和理論講授時除了多引用一些簡單的案例幫助理解外,還應多穿插一些提問,引起學生的思考,由學生帶著問題去查資料學習,最后與老師詮釋的解答相比較,找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差距。該方法使學生從思想上和精神上參與到管理學知識和方法的學習,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案例分析:參與式教學法要求多搜集管理學案例,運用案例教學,使學生融會貫通所學管理學知識,加強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管理活動抽象性較強,需要用管理中的案例來呈現,案例分析是最好的參與式教學輔助手段。案例有簡單案例和綜合案例之分。在講解難懂的知識點時,可以多穿插幾個簡單案例,加深學生的理解。在每一個單元穿插綜合案例,以“公司”為單位進行討論分析,得出結論,并在課堂中進行公布,最終由教師進行點評補充。此外,為了提高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針對每一部分知識點由每一個“公司”搜集典型的案例,在課堂中進行分享。
4.問題討論:問題討論法主要是由老師提出管理的相關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的方法提出問題,尋找答案。
該方法分課堂討論和課后討論兩種,課堂討論主要是教師在授課前圍繞著本節課將要講授的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在學習當中進行思考。當教師知識點講授完畢,由學生以公司為單位根據所學知識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在分析當中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和回顧,最終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課后討論主要是教師在課堂結束前向學生提出問題,由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在課后進行相關資料搜集,并以公司為單位對該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找出答案。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可太過簡單,而且要盡量以發散性問題為主,且問題要來自于生活,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要有一定的啟示性。
該方法使用時,如果教師所提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則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復習和鞏固,自覺查閱管理學相關書籍,拓寬管理學學習的知識面,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當中的管理能力。
5.角色扮演:該方法主要是通過讓學生扮演管理活動中的某些角色,加深學生對管理學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同時體驗管理者領導方式的運用。
該方法在使用前,教師要先向學生講解好《管理學》相關知識和方法,以及該方法使用時的相關要求和注意事項,當學生理解和掌握了該方法后,由教師布置和安排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場景,引導學生以管理者的角色在該場景下嘗試利用管理學的相關方法去解決問題。例如管理決策方法中頭腦風暴法的使用,就可以由老師提出問題,以學生組建的公司為單位,由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用頭腦風暴法解決問題并做出最終決策。
6.管理實踐:該方法主要是通過管理情景的再現,讓學生在該情景下,運用管理學的相關方法,學會解決管理活動中出現的問題。
該方法在使用時,由教師引導學生在某一環境下,展現管理活動中遇到的有關問題,再由學生以當事人的身份參與該活動,然后根據所學有關知識,以學生組建的公司為例,去嘗試分析解決問題,并形成本公司的解決方案,最終進行各公司間解決方案的展現,評選最優的解決方案。例如在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中,由教師以學生組建的公司為活動情景,由學生提出本公司的人力資源計劃,并制定近期內可能要招聘的管理人員和一般員工的數量,引導學生面對本公司管理層和一般員工的人力資源短缺問題,制定出不同人員的招聘、培訓方案,并比較各方案的優缺點。將整個人力資源管理的活動過程孕于到真實的管理情景當中,使學生在參與當中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加深對自我管理能力的進一步認識,更加深入了解在今后的管理學學習當中學習方法的改進。
(三)加強校企合作,讓學生走出課堂
校企合作不僅可以為學校和企業的交流提供平臺,更好地促進學校理論知識的轉換,同時也可以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創新機會,為企業量身定做培養合格的人才,提高企業的競爭實力。實現學校和企業的共同發展。
該方法使用時,可以通過以下4種方式開展。第一種方式可以邀請有經驗的企業家到學校開展講座,講座的內容主要圍繞日常管理工作,為學生展現工作中經常面對的管理問題和解決辦法,尋找《管理學》課程中理論轉換為實踐的方法;第二種方式是邀請企業家以座談會的形式為學生呈現管理實踐中的案例,再由學生以“公司”為單位對該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尋找解決方法,最終和企業家的解決方法作對比,通過座談會的形式找出差距,同時也可以為學生在學習管理學遇到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第三種方式也可以由老師帶領學生親自到企業開展調研,通過走訪了解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面對的管理問題及解決辦法;第四種方式可以安排學生以實習生的身份到企業實習,通過近距離的觀察和親身體驗,以實踐解讀管理學的有關知識和管理方法的運用,加深對管理學的認知和學習。
(四)改變考評模式,采用綜合考評方法
要想使參與式教學方法順利開展,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方法中一張試卷定成績的考評方式。可以采用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的綜合考評方法,綜合考評成績滿分為100分,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平時成績定為40分,期末考試成績定為60分。
平時成績主要用來鼓勵學生平時對課程的積極參與,可以分為學生的出勤情況、參與課堂情況、以團隊合作方式解決問題的情況。其中出勤情況占平時成績的25%,滿分為10分;參與課堂情況,占平時成績的25%,滿分為10分;以團隊合作方式解決問題的情況占平時成績的50%,滿分為20分。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不同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激勵措施。
期末考試成績主要用來檢驗學生對管理學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情況。可以由老師自行根據教學大綱的需要對學生相關知識點進行出題檢查。
經過多年的課程實踐檢驗,參與式教學方法不僅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進一步加強了師生間的交流和合作,拉近了師生間的關系。不僅對《管理學》的教學有一定的指導和幫助,同時也可以適用于其他課程的教學過程當中。
參考文獻:
[1]周三多,陳傳明,魯明泓. 管理學原理與方法(第五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2]吳國陽,吳德群. 對大學新生班主任工作的思考[J].今日南國,2010,07.
[3]吳國陽.建構主義視角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學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大學教育,2013,08.
編輯/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