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德俊++羅喆
摘 要:以“互聯網+”教育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課堂教學進行分析,為移動學習的開展提供思路。移動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信息化教學的模式也要與時俱進,我們在傳統的信息化教學方式上,提出了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新方向,使得教與學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教育學的形式也更加的靈活和多樣化。
關鍵詞:移動信息化;教學平臺;交互
課 題:2015年云南省教育廳一般研究課題“應用型本科開展移動信息化教學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2015YN03)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國家教育相關部門加快信息化教學的指導思想下,如何讓更多的學生通過移動終端進行學習,如何讓他們通過移動設備實現主動學習,成為一線教師的教學突破重點。信息化教學已經成為本科教育的有效手段和突破口。
1、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意義
目前我院的專業主要集中在市場營銷、會計、財務管理、經濟管理等專業,這些抓呢的課程理論知識性較強,實踐受到時間和條件的限制,現階段應用于教學信息化手段主要體現在使用多媒體以及資源共享和模擬軟件教學這方面,這些信息化的使用主要體現在教師教學課堂中的應用,而沒有很好的應用于學生課后學習以及教育互動的監督。
經調查,目前智能手機的在我院普及率已經達到了97%,同學們對手機的使用和依賴已經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每天查看手機,刷朋友圈、購物、看電影等已經達到了上百次,使用時間長達6個小時左右,怎樣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變化,重新規劃以移動互聯網為主的資源共享和碎片化學習型的信息化教學,利用同學們自己的資源進行移動信息化教學,將成為我們老師爭奪眼球和注意力的關鍵。
2、應用型本科院校課堂分析
2.1 應用型本科院校課堂現狀和教學方式探索
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在學習課堂中,容易出現思想開小差、玩手機、睡覺等現象。課堂上,學生參與程度不高,學習效率果不佳。一方面,這是由現有教材和教學方式落后造成的;另一方面,學生在現有學習模式下激情不高,其較喜歡自由、有趣、互動式的學習。
應用型本科院校現有的教學方式是:課堂上,教師通過PPT講解課程知識點,穿插一些微課視頻等,幫助學生理解重難點及實踐場景。知識學習是在課堂上完成的,但課堂的互動性較差,主要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隨著智能終端設備(智能手機、IPAD 和筆記本電腦等)的普及,學生幾乎人人都帶著手機進課堂,多數學校都采用“堵”的方式。但這種堵的效果較差,沒有提高課程教學效果。需要變”堵“為”疏“,在“互聯網 +”的背景下,讓學生利用智能終端設備快樂學習,以學生為中心。因此,教師要采用新穎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注意力,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
1.2信息化理念沒有融入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隨著經濟 發展和市場的變化,學生隨著教師講授的各自在的自己軌道上運行,無法與信息化技術真正有機結合,專業知識結構導致了學生的實操能力和綜合素質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例如: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內容不少,不能像工科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只能依靠相應的軟件進行模擬操作,到了企業無法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尤其是信息化會計的需求,而市場營銷專業同樣的只能完成基本的模擬軟件操作。
1.3教師的注意力都在課堂,課外實踐內容少
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的教學實踐主要是進行模擬軟件操作,不管是財務管理專業還是市場營銷等專業,隨著經濟的發展,政策的改變,模擬軟件的內容很難跟上社會企業發展的需要。學生在課后沒有很好的對學習的知識進行實踐。雖然有些老師也布置了一些課外實習的作業,但是老師沒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對學生課后的學習進行監督和考核,有些實習任務流于形式,或者僅停留在紙面上。
2 “互聯網 + 課堂”實施
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習要求互動、互通、互享,這也是互聯網的特點,由此可見,在互聯網浪潮下,“互聯網 +”學習方式適合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利用混合式學習方式、分享學習和碎片化學習等。
2.1 “互聯網 + 課堂”必備條件
隨著高?!暗皖^族”泛濫,然而,這正是一個利用第三方互聯軟件捕捉學生注意力的契機,因為學會更樂意在課堂上使用他們慣用的方式移動互聯網來進行溝通和交流,如本人上學期在進行初級會計電算化時,利用微信公眾帳號搭建了互動系統,將微信引入課堂,利用微信公眾帳號進行互動,師生之間的互動的結果顯示在課堂大屏幕上 如學生可以直接使用微信回答課堂上老師的提問,也可以通過微信進行小組討論還可以通過微信提交課堂展示和課后作業 此外,學生還能通過這個公眾帳號接收到各種上課信息,如教材的準備或教室的變更等。學生之間可以針對某知識點和話題進行學習,教師和學生之間可針對某知識點發起話題討論等,在課堂內外實現全方位的互動,更重要的是,還可以通過第三方互聯軟件看到學生對授課內容的反饋。
2.2 “互聯網 + 課堂”設計
課堂上,教師利用智能終端設備登錄第三方互聯軟件點名,學生利用智能終端設備登錄移動信息化教學平臺進行簽到,實施智能點名;然后按照事先反饋的課堂設計,進行互動教學,包括主題討論、分組互動、學生示范、師生互動、課中測驗等多個教學環節。移動信息化教學軟件根據課堂互動結果和課中測驗結果,作出即時反饋,根據互動反饋迅速地進行統計并作出分析,教師根據分析結果指導有困難的學生。根據課堂統計分析結果,布置課后作業,動員學生在移動信息化教學平臺上分享學習體會,上傳作業,學生互評作業,教師評價學生作業,與學生互動。學生學習移動信息化教學平臺中課程資源獲得一定的經驗值(每個教學資源設置一定經驗值),在課堂教學中獲得一些經驗值(課堂中每個互動、點名、做筆記、提問、課中測驗和互評都設計一定的經驗值),同樣,課后作業也能獲得經驗值,以經驗值來代替傳統期末考試,即把經驗值轉換成期末成績。
3 “互聯網 +”學習方式的優勢
3.1 對學生帶手機進課堂由“堵”變為“疏”,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教學
隨著移動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每天通過各種終端設備探知外面的世界,通過手機進行娛樂和學習,有部分高校實施的禁止學生帶手機進課堂和禁止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情。因此,如何合理引導學生把手機的功能盡可能的開發,不要僅僅局限于和同學、朋友的聊天工具,使我們的研究重點。教師要讓進課堂的手機合理發揮作用,利用移動互聯網進行教學設計。讓智能終端設備成為改變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行為的利器,讓學生利用手機進行有效學習。
3.2 個性化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雖然學生是在教師的安排下有序學習,但課上時間主要集中在教師對疑難問題的解答或教學內容精講上 而那些課上沒學會或缺課的學生,則可以在課外登錄 移動自主學堂 ,自主學習課堂教學中的相同內容 在課外,系統根據每位學生的學習路徑和近期學習情況,針對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和每位學生的錯誤點進行個性化推薦 根據系統記錄的學生錯誤試題的數據,教師也可以進行個性化指導
3.3可以隨時隨地的充分利用瑣碎的時間學習。
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學生能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以任何方式學習任何內容,這種獨特優勢是其他學習方式所望塵莫及的,極大地滿足了"總在線 "的學習需求。移動學習以其獨有學習的碎片性的特點,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知識的便利,使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瑣碎的時間,掌握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組塊,正如面對一堆看似雜亂無章知識碎片,經過每天一片、一點的攝入和積累,最終會形成一個完成的知識拼圖一樣。
4、結 語
移動互聯網和智能設備的普及為高校課堂帶來了挑戰,同時也成為了改善課堂的契機。移動環境下的教育教學在模式和理念上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對手機愛不釋手這一點,幫助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思考和參與的狀態,吸引他們對課堂內容的注意力,這樣可以更便于師生交流,便于學生表達想法,改革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有效提高課堂質量。
參考文獻
[1]楊振峰,宋偉,李國昌.經管類專業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研究 [J]. 河北企業 ,2012(11).
[2]單繼周,馬紅,劉樹林. 移動信息化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J]. 才智 ,2016(8).
[3]姜翠. “互聯網 +”學習方式下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探索 [J]. 教學與教育信息化 ,2016(2).
[4]王瑞.信息化環境下移動課堂教學模式探究 [J]. 課程與教學 ,2015(12).
作者簡介:俞德俊(1973---),男,云南姚安人;副教授,高級經濟師;云南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