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蘭
[摘 要] 新課改實施十幾年來,“科學課要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已成為廣大科學教師時常掛在嘴邊的話。但是受傳統教育文化影響,科學課堂仍缺少批判性思維。教師應理性地認識到那些徒有形式,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教學活動對兒童批判性思維培養的負面影響。教師更應擺脫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培養自身的批判性思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設計出有利于兒童清晰思考的教學過程,在課堂上給兒童寬松的時間、空間多思考。
[關鍵詞] 科學課;批判性思維能力;小學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科學素養的核心是科學思維方式的形成,科學思維方式包括邏輯思維、發散思維、批判性思維等。什么是批判性思維,筆者通過翻閱大量資料總結出:批判性思維是指對于某種事物竟然現象和主張,能做出合理、反思性的思維。
在當前小學科學課堂中,兒童批判性思維能力發展狀況如何呢?筆者在一節研討課上看到,上課教師帶兒童一起梳理靜電產生的兩個實驗現象,講道: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正電,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負電。也許是這位教師過于緊張,描述正好與實驗結果相反。但是,所有的學生居然無一人有反對意見。
分析兒童的反應,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迷信教師權威,認為教師講的肯定是正確的。二是實驗為做而做,動手與動腦脫節,大家根本沒搞清楚實驗的現象是什么……其實,所有原因歸根結底都源于兒童批判性思維的缺失。
留意平時的科學課堂,會發現類似于以上案例的情況常有發生。如何在科學課上培養兒童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已成為科學教師亟須思考的重要問題。經過較長時間的實踐研究,筆者總結了以下經驗。
一、 通過了解史實樹立兒童的批判性思維意識
翻看幾千年的科學史,不難發現,整個科學史就是一個批判性進步的歷程。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用實驗發現落體定律,向權威人士亞里士多德發起挑戰;愛因斯坦挑戰牛頓的經典力學,提出相對論……
受心理學發展水平影響,兒童一般會認為偉大科學家的科學觀點是永恒不變的真理。他們可能從沒想過達爾文的進化論可能會出錯,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可能會受到挑戰,今天的真理明天也可能就成為謬論。利用科學史實教育,讓兒童明白科學知識不是萬古不變的,能有效幫助兒童樹立批判性思維意識。
五年級《科學》下冊第四單元第2課《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中,通過科學史的介紹,幫助兒童認識到,在科學發展的歷程中,人類批判性思維存在的重要意義。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曾提出“地心說”,他的主要觀點是:地球是球體,處于宇宙中心且靜止不動,所有日月星辰都繞地球旋轉。千百年后,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他的主要觀點是:地球是球體,且24小時自轉一周,太陽是不動的,處于宇宙中心,地球及其他行星繞太陽做圓周運動。哥白尼這些觀點的提出,建立在他通過30年如一日的研究而取得的可靠數據上,更得益于他不畏權威,敢于挑戰的批判性思維。但是哥白尼的“日心說”也只是當時的真理,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的進步,人們發現“日心說”又站不住腳了,太陽并不是宇宙的中心。縱觀宇宙中心的認識過程,就是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批判性思維不斷發展的結果。
愛因斯坦說:“我懷疑權威,所以我遭到了報應,自己也成為了權威。”從科學史的發展歷程看,真理與謬論總是交織的,今天的真理到了明天也許就成了謬論,會被更先進的結論所代替。一切進步都來自思維的批判,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增強是培養兒童科學素養的源泉。
二、通過辯論活動鍛煉兒童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辯論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共同致的認識和意見。辯論需要收集、分析相關信息,從多方面考慮問題,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是兒童批判思維運用最集中、最典型的形式。
在科學課堂上,開展辯論活動的機會處處皆是。如五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第4課《食物鏈和食物網》,為了讓兒童系統地認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筆者模仿曾經看過的一個美國課堂辯論案例,給了學生一個辯題:圍捕狼群會不會影響生態系統的平衡。正方認為,狼可以控制草食動物的數量,也就是起著維護草原和森林生態平衡的作用。它們追捕的多是老、弱、病、殘,對草食動物本身也起著發展種群的作用。所以,在自然界中應該有狼,若沒有狼,就不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反方認為,狼屬于肉食性動物,威脅到家畜、人類的生命安全,況且,很多地方沒有狼,生態系統也是完整的。從論題看,顯然正方占據較大優勢,應該會贏,但不盡然,有的班級辯論結果卻是反方贏。
在辯論過程中,雙方都能多角度思考問題,不斷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思維大爆炸中顯示出獨立性、創新性。通過對辯題的研討,大家都能辯證地看問題,批判地接受科學知識。由此可見,辯論是鍛煉兒童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好方法。
三、通過探究活動養成兒童的批判性思維習慣
探究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有效方法,包括觀察、提問、閱讀、調查、實驗、交流等多種手段。兒童完成探究活動的過程,既是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綜合應用各項能力的過程。探究活動為兒童提供自我發現、自我思考的空間,能養成兒童批判性思維的習慣。
小學科學課探究活動有長有短,相比較而言,那些不能在課堂內完成的中長期探究活動,往往更能培養兒童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如三年級的“種鳳仙花”“養蠶”,六年級的“校園生物大搜索”等。
六年級《科學》上冊第四單元第1課《校園生物大搜索》、第2課《校園生物分布圖》,這兩課要帶學生走出教室觀察并做記錄,一直是科學教師比較頭疼的教學內容,因為很容易流于形式。筆者在閱讀美國科學教育優秀案例《如何制作植物圖鑒》后,模仿美國教師的做法,設計了一個任務式探究活動。在任務驅動的探究過程中,激發了兒童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活動開始時,先布置任務:為創建美麗學校,師生要花時間和資源完善生態環境的布置和建設,讓大家生活在一個更自然的美麗校園中。這學期,六年級的學生利用科學課調查學校生物,用手抄報、立體模型等形式展示校園生物分布圖及不足。此活動既與課堂相關,又對學校有益,激發了兒童的小主人意識。
如活動中,兒童先要思考什么是立體模型?用什么材料搭建?怎樣取得這些材料?用手抄報怎樣呈現效果等問題,為了完成任務,兒童需要梳理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校園有何新認識,大到每一處景觀,小到每一株植物、每一個小動物。接著要思考哪些可以呈現在立體模型或手抄報上,是實物呈現還是記錄、拓片等。對于不了解的知識,可以通過哪些方式解決?如查閱資料,向老師、家長等有相關知識的人請教。此探究活動看起來是一個,實則可以分成很多的小活動,需要兒童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活動中,組內成員之間會有爭議、有合作,最后形成一致的觀點。每一個兒童的知識儲備,能力擅長方面是不一樣的,這就需要大家各顯神通,取長補短。于是教師、家長成了兒童的幫手,圖書室、網絡成了兒童的資源庫,真正體現了兒童的主體地位。
活動結束時,不僅要比較各組作品呈現的質量,也要比較活動中兒童的表現,如有沒有反思、合作、獨立自主強不強等。探究活動離不開積極的思考、主動的思考和有效的思考,活動中兒童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復雜變化過程,是老師無法教的過程。
沒有批判就沒有創新,兒童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關系到國家未來科技水平的提升。教師應理性地認識到那些徒有形式,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教學活動對兒童批判性思維培養的負面影響。教師更應擺脫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培養自身的批判性思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設計出有利于兒童清晰思考的教學過程,在課堂上要給予兒童寬松的時間、空間去思考,在兒童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在反復地質疑、反思、實踐過程中,定能摸索出一套適合培養兒童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好方法。
責任編輯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