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麗
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我們倡導有效的生成,它是一種以師生生命為載體的動態性資源,是一種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依據的教學新情景。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指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行,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對待預設之外的意外因素,我們不必要都把它作為生成性的教學資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策略不要因之而輕易改變,無法預約的精彩應是教育智慧的結晶,是神來之筆,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對那些生成性因素進行巧妙把握,才能提升我們的課堂教學價值;才能使我們的課堂充滿激情;才能使學生的靈性得以真正的釋放。那么,課堂上應如何追求有效生成呢?
一、點擊生成亮點——情不自禁
教師的激情是上好課的靈魂,有激情的教師才能令課堂煥發無限的生命力。課堂上師生雙方的情緒會相互影響和相互感染,要想讓學生的情緒積極與興奮,首先教師上課要有激情,要善于調動學生的情緒,教師的態度要真誠,表揚與鼓勵學生要發自內心的情感流露,有激情的教師一站到講臺上就先“聲”奪人、激情澎湃、抑揚頓挫、幽默機智、精思巧問,學生也會因此而受到感染,情緒高漲、激情勃發、才思敏捷、語言流暢、行動迅速、感情投入。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課堂,它總是在動態中生成。學生是靈動的生命體,在豐富而又千變萬化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常會有許多預料不到的現象產生。
一幅也許還很稚嫩的畫,一段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一個邊讀邊想象的過程,一番思維碰撞的討論,一次了無痕跡的片斷訓練,讓學生沉浸在課文優美的文字中,描繪著自己心中感受到的那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布魯姆說得好:“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一堂生成精彩的課,不僅要有教師的激情投入,更要有學生的激情參與。而學生的激情則取決于教師“別具一格”的設計,它可以激活課堂,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每一節語文課都應該是不可重復的激情和詩意相伴生成的過程。有效生成,讓課堂教學開出最美的花朵!
二、捕捉突發事件——巧借天公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課堂教學具有極強的現場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能都遇到過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有的來自教師、學生、媒體等內部干擾,有的來自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干擾。如何處理突如其來的問題,是對教師臨場應變能力的考驗。教師首先要即時判斷這些事件可否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學,然后再選擇即時轉移、回歸主題還是順學而導、升華主題。
三、利用學生錯誤——柳暗花明
我們強調教學過程中要有動態生成,強調過程的生成和資源的生成,但由于受知識、經驗、思維能力的限制,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必然會遭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障礙,進而產生一些偏差甚至錯誤的信息,如果直接糾正或否決,也許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也許會給全體學生帶來負面效應。因此,我們應該抓住這些錯誤信息,進行巧妙引導和利用,使學生在無形中感悟到自己的錯誤所在,真正達到糾誤匡謬之目的。
我在教學《夜宿山寺》一文時是這樣設計的:初讀課文后,我請學生說說詩句中寫了哪些事物,并說說自己的理解,有興趣的可以進行小組交流。但我很快發現許多學生并沒有參加小組交流,而是饒有興趣地在畫畫,并發現其中一幅有問題的畫,那是一張畫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傾斜得厲害的高樓。我默許并支持了這一學習方式,并請學生對那幅畫做出評價,同學們通過讀讀議議,很快發現了錯誤,并及時糾正了錯誤,從而幫助大家正確地掌握了詩句中“危”字的解釋不是“危險”而是“高”。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不再死抱“預設”,而是抓住契機,恰如其分地利用錯誤資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讀一讀、議一議中,學生自己發現了錯誤,及時糾正了課堂的“生成”,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善待學生的錯誤。學生的錯誤是一種鮮活的課程資源,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錯誤中汲取經驗,進行創造,發現真理,讓“錯誤”服務于教學。
四、導引問題爭論——順水推舟
對于課本知識,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自然會造成理解的不同。因此,在互動對話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學生面對某一問題紛紛發表不同意見的情況,從而引發了爭論。這時教師應牢牢把握良機,讓學生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讓各種不同的聲音在爭論中彼此交鋒、碰撞、融合。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中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有效生成,讓平淡的課堂變得趣味無窮,讓平常的課堂情節變得跌宕起伏。有效生成的課堂是洋溢著生命活力的課堂,是個性飛揚的課堂。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學會傾聽,隨機應變,練就一雙“慧眼”,及時捕捉一些突發性的教學資源,讓它成為教育教學的契機,從而帶來語文課堂教學的靈動和精彩。
【作者單位:沭陽縣七雄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