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新軍
【摘要】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過程.教學觀念必然會引起教學過程與教學方式的轉變.當然影響教學的因素還有很多,教學觀念只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所體現的一些理念都是為教學服務的,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教師只有不斷反思自己對新課程的認識,不斷在實踐中調整和更新自己的觀念,讓學生輕松地學習數學,讓學生真正地享受“快樂數學”,才是新課程的最終價值取向.數學是邏輯性比較強,并且比較抽象的一門學科,有嚴密的系統科學性.學生自主學習是一種自律學習,是一種主動學習,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這是教師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師只是起指導作用,每一個學生都有一種獨立的要求,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當強的獨立學習能力,現行教學改革要求改變單純接受式學習,講究從“一刀切”教學向關注個體差異的教學轉變,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自主學習顯得更加重要.
【關鍵詞】初中數學;自學;邏輯性;因材施教
我認為培養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首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平時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投入,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盡力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在學生學習困難時給予幫助,在成功時給予贊揚,正確對待學生中的個體差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
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主要途徑有兩個:其一營造課堂氛圍.通過教師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因惑質疑,激發學生產生懸念,進入欲罷不能的心理狀態,進入發現者的“憤悱”狀態,或在問題中溶入一些趣味,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欲望與興趣.其二創設問題情境,通過設計一個問題的模擬發現過程或借助類比聯想等方法,使學生置身于發現問題的情境中,進入發現者的角色,從而激發學生生疑質疑.
三、學習方式上進行創新.學習方式是學習者持續一貫表現出來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學習策略指學習者完成學習任務或實現學習目標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驟,其中某一特定步驟稱為學習方法,例如,有的學生傾向于借助具體形象進行記憶和思考;有的學生偏愛運用概念進行分析判斷和推理;有人善于運用視覺通道;有人傾向于運用聽覺通道;也有人喜歡運用動覺通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表現出不同的學習傾向,包括學習情緒、態度、動機、堅持性以及對學習環境、學習內容等方面的偏愛.在學習中學會合作,還要鼓勵倡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經歷并體驗探究過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討論中獲得感悟與深入理解,建立“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特征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三個方面并不是相互獨主、互不相容,也可以相互運用.上課時大至步驟如下:①開始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自學提綱進行討論小測,約二十分鐘,練習做完自檢或他檢相結合;②教師用十分鐘左右答疑精講;③用十分鐘左右學生進行自我檢測;④用五分鐘左右由學生或教師進行歸納總結,總結經驗,調節學習行為.
四、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一個恰到好處的教學活動,要出現這樣一個理想狀態,能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觀察、思考,獲取自己的體驗,在合作交流中不斷優化自己的結論.要做到這點,對于小學生來說,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得好:“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設計探索性開放性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不能簡單地以成人眼光對學生的解答做出判斷,要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問題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結論是如何歸納得到的,提供學生主動參與、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2.讓學生自主嘗試、自主思考、自主發現,在這基礎上組織交流與反饋,這樣的設計,把知識的探究過程留給了學生,問題讓學生去發現,共性讓學生去探討,規律讓學生去揭示,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數學是和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科之一,數學知識來源于生產生活實際,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經常給學生提供親自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通過動手、動口、動腦促使外部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自身內部智力活動,只有這樣,自主學習才有效.
3.讓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教師往往容易滿足于學生的正確答案,一個問題幾個學生回答,一個學生答對了,這個問題就算解決了.至于這個學生為什么能答對,別的學生為什么會答錯,則一概不予探究.由于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次答對了,下次不一定能答對.尤其是當幾個學生的結論存在不一致時,教師應該不失時機地啟發學生,你怎么知道的?你的思想過程是怎樣的?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有效地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而且還可以在全班學生中起到交流學習的作用.經常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交流.每個學生經歷的學習過程不盡相同,在同一學習過程中所運用的學習方法也互不相同.引導學生交流和總結學習過程,不僅能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而且能優化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
4.引導學生自己尋找錯誤的原因.學生學習過程中總會發生這樣那樣的錯誤,這是不可避免的.而這些錯誤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心理上或思維上的不足之處.教師要研究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然后引導學生自己先尋找并加以消除.學生能夠找到錯誤的原因并加以糾正,那么就意味著他已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讓我們的學生主動、靈活、獨創地去思考、解決問題,在自主學習中,自我體驗、自我感悟、自我建構,實現對所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實現思維的自主放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