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楊楊
摘 要:學習好歷史這門課程,能讓學生們堅持用唯物史觀對歷史的發展與變遷進行科學的闡釋,從而更加認同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初中階段是學生們首次學習歷史這門課程,通過對學生進行興趣培養,加深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印象,初步形成對國家、對民族的基本認識,承擔起對祖國的責任意識。通過了解國際間的歷史,能認識和理解世界各國的文化,汲取先人創新成果,開拓自己的視野。由此可見,通過加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意義重大。
關鍵詞:歷史 學生 傳統文化 責任意識 視野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0(b)-0137-02
由于初中歷史多是開卷考試,所以很多師生注重的是淺層的教學和學習,老師通過讓學生了解知識點所在的課本位置,并將重點突出標記,從而能在考試中,根據試卷中的提問,在歷史書上快速準確地尋找出答案所在位置。也就是說,學生只要在考卷中,做對題,拿高分就行,并沒有做到對歷史知識的深層次了解。這種傳授知識的教學方式,會讓一部分學生步入高中后,由于基礎不牢固,高中歷史成績下降,因此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對國家的建設。
1 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缺失的原因
1.1 歷史知識的復雜性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心理障礙
千變萬化的歷史長河留給我們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和古代文明。但是,由于歷史具有過去性和復雜性等一些特點,相較于語文、數學等課程,會有很大的聯想空間,讓學生學習起來會有某些難以克服的心理障礙。而初中歷史教師都為科任老師,除了教學時間外,與學生聯系較少,缺乏溝通,課程任務較緊,課堂測驗情況少,這讓教師不能及時了解學生對歷史知識掌握的情況,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答疑解惑,長此下去,堆積的疑問越來越多,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也日益下降。
1.2 初中歷史教學未體現出主體性和主導性
老師的”教”,永遠都不能代替學生的”學”,這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若是混淆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習和老師的主導性教學的概念,則會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若是在初中歷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觀意識不強,教師又不注重引導性教學的方式,勢必會產生灌輸性教學的情況。學生們因此會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印象不深刻,也會對歷史課程產生抵觸的心理,無法提高對歷史文化的認識,更不能提高歷史這門學科的分數,教師也會喪失成就感,打擊到教學的積極性。
1.3 缺少對初中歷史教學的評價標準
俗話說:”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學生。”紙質的考試和課堂上的對答練習,最能評價一名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缺少對歷史教學的評價標準,就無法明確學生對歷史知識在什么情況下是基本掌握,什么情況下是有待于提高,就無法根據教學大綱合理改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以便提高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靈活性的教學方法在日常授課中不能得到體現,例如:觀看歷史劇和歷史影評等也無法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熱情。
2 培養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了解問題所在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了方法才能提高辦事的效率。由前面對初中階段學生對學習歷史知識興趣缺失的基本原因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可得,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可以通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觀意識、引入情境教學形式和合理運用史料教學的方式進行培養,使學生扎實掌握歷史知識,吸取歷史中的經驗教訓,傳承古代文化,發揚古代文明。
2.1 提高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主觀意識
提高學生的主觀意識,就是注重對學生學習中質疑、聯想、求證精神與能力的培養。一個英明的君主,不一定會是一個負責的父親,一個殘暴的殺人犯,也不一定不是一個孝順的兒子。人有兩面性,事物也一樣。歷史往往對成功人士和對歷史發展有貢獻的事件進行大肆的宣揚,而往往忽略了事物發展的另一面。因此,要勇于對歷史事件進行質疑,挖掘出事物的另一面性質。學習是學習者主動構建知識框架的過程。學習者應通過歷史圖片、歷史的等級制度等情況進行聯想,從而驗證自己的質疑。求證是一種精神,過程也是艱難的。但是,面對不確定的結果,要有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力求真知。
2.2 創設初中歷史教學的新方法——情景教學
所謂情境教學,就是在明確教學目的的情況下,設定特定的教學情形,傳授歷史知識。通過特定的情形,讓學生能夠對歷史的變遷感同身受,提高學生學習的創新能力和對歷史的興趣。語言情境,要求任課老師注重語言魅力,善于運用高昂的語言、愛憎分明的情感激發學生對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問題情境,根據教材設置一些相關的問題,整個課堂講課圍繞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流程進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實物情境,在授課過程中展示與課題相關的歷史文物或者文物的復制品,加入歷史文化在傳授課程過程中的運用。影視情境的發展,為歷史教學提供了一大批優秀的教材,通過放映影視作品,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印象。實地情境,在春秋郊游和重大紀念日時,學生們應該走出課堂,瀏覽歷史紀念地。表演情境,讓同學們對具體歷史情境進行翻演,提高學生的說話、模仿、觀察能力。
2.3 提高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史料的運用程度
史料是歷史演進的完美體現,缺乏史料,歷史就沒有了載體。在教育教學中引入史料,使學生更能理解歷史,事半功倍地學習歷史知識,掌握歷史的規律和變遷。通過史料的運用,也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學生能通過各種漸變而又快捷的方式閱讀史料。但是,史料的運用應該注意一些事項,比如要以教材為準則,教師對史料的推薦應該符合學生的年齡。合理地運用好史料,將會大大提高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3 結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一個人對一件事物產生了興趣,那么,興趣就具有了推動作用,引導著人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初中的歷史,并不是去刻意讓學生記憶歷史中到底發生過什么事情,而是讓學生們去認識歷史的真相。通過對學生興趣的培養,端正學習歷史的態度,接受歷史的教育,一定會讓學生的心靈受到前所未有的洗禮。
參考文獻
[1] 費為群.質疑·聯想·求證——初中歷史教學的突破口[J].上海教育科研,2012(5):81-82.
[2] 張洪波.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創設與運用[J].價值工程,2013(33):283-285.
[3] 魏恤民,吳美娟.初中歷史教學關鍵問題探索[J].歷史教學問題,2015(6):119-122.
[4] 邱聰偉.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知識的合理運用[J].學周刊,2014(31).
[5] 熊南琴.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讀書文摘,2016(1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