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詞匯是語言教學的基礎,隨著學習漢語熱潮的來臨,許多國家開設了漢語課程,這同時加大了我們國家對外漢語教學的輸出量。在進行漢語教學時,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學理論,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成為當前學術界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試圖從框架語義學的理論出發,探究對外漢語教學的新路徑。
【關鍵詞】框架語義學 對外漢語 詞匯教學 探究
一、引言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在世界影響力逐漸增加,以及在世界組織中眾多角色的扮演,漢語成為一股熱潮,正走向世界各地。為了與中國接軌,培養漢語人才,開設漢語課程成為許多國家的重要教學任務。正因為如此,我國需要提供大量的漢語教師到世界各地,為其提供技術支持。同其他語言一樣,漢語由語音,語義,詞匯和語法等要素共同構成。詞匯是語言的基礎,英國語言學家D.A Wilkins曾說:“沒有語法,表達甚微;沒有詞匯,表達為零(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由此可見,詞匯在語言學習與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很多學者忽視了詞匯教學的深入研究,沒有找到高效,明晰的理論框架進行詞匯教學指導,教學效果有待提高,因此,本文試圖從框架語義學理論出發,探究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有效途徑,希望為國內的相關研究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
二、框架語義學概論
框架語義學(Frame Semantics)是上世紀70年代末,由美國著名語言學家Fillmore(菲爾默)提出來的語義理論。它經歷了一系列的演變,旨在為人們提供一種與眾不同的理解與描寫詞項意義及語法句式的方法。郜麗娜和高鴻雁在框架語義學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中指出:“當第一次引入這個概念時,Fillmore 把它定義為能與場景的原型實例建立聯系的語言選擇的任何系統;”1985年,他認為框架是“知識的特定統一框架,或經驗有機的系統化;后來,Fillmore 從認知視角對這個概念進行了重新闡釋,把它看作是一種重要的認知結構方式,不再只是語言構式。”框架語義學是認知語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認為,為了理解語言中每個詞的意義,第一步是要在大腦中有一個關于詞匯的概念結構,這個概念結構為詞匯在語言及言語中的存在和使用提供基礎和動因,此概念結構就是語義框架(Johnson et al 2001)。框架可以是任意的概念體系,其體系中,各個概念彼此有著密切的聯系,相互影響。當談起一個概念時,其相關聯的概念都會被激活。
三、框架語義學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
框架語義學概念進入到中國學術領域時間比較晚,最早對其進行研究的是學者張建理。在其后,關于框架語義學的介紹和研究逐漸增加,為后來學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這個過程不僅對框架語義學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還開拓了該理論的應用研究,其中包括在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應用。
1.詞匯的語義框架。框架語義學認為,任何詞匯的習得都與其相關的框架密不可分,不可能有脫離一定框架的詞匯。在進行漢語詞匯教學時,我們不僅要解釋其含義與固定搭配,更重要的是需與其相關的框架聯系起來,這樣不僅解釋了這個詞匯,還達到了觸類旁通的效果。例如當你想要了解“學生、老師”這些詞匯的概念,你首先要了解“學校”這個概念,因為這些詞語都包含在“學校”這個概念的框架之中。這種框架是人們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人們通過此框架認知理解更多概念。當“學校”這個概念被激活后,該框架內的其他概念也被激活,如教室、黑板、書桌、椅子、教科書、鋼筆、尺子等名詞;學習、提問、書寫、回答、做操等動詞;“優”“良”“可”“了”等形容詞。繼續拓展到更寬的領域,教育以及學術等一系列詞匯一一呈現。再如,當我們提到“汽車”的概念時,運用框架理論,我們會聯想到輪胎,方向盤,喇叭,后車鏡,車燈等汽車構成部件,除此之外,還會聯想到汽車驅動材料,如汽油,電能等。運用框架語義學增加了學習的條理性,從詞語的“家族”中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詞匯的有效習得,也增加了學生們的詞匯量。
2.視角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運用框架語義學的理論進行對外漢語教學,還涉及到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視角。視角,顧名思義,人們看問題的角度,在同一語義框架內,當人們的視角發生改變時,問題的角度也隨之變化。“接收“和”給予“的視角不同,“接收”是從受動者的視角出發,“給予”是從主動方的的視角出發,例如:(1)張三收到了一支我從美國帶回來的筆。(2)我從美國給張三帶回來一支筆。句子(1)是從張三,接收者的角度來說明主題,突出受動者的表達,句子(2)是從我,給予者的角度來說明句子主題,突出主動方的表達。再如:“進口”和 “出口”這兩個框架表達不同地域,國度間進行貿易的術語,只有在跨國間才會使用的詞匯。二者表達的視角不同, “出口” 框架是以出口方為視角,“進口”框架是以進口方為視角。由于視角選擇的不同,在句法上,“進口”框架常以進口方為主語,“出口”框架常以出口方為主語。不同的視角選擇辨析,有效地促進對外漢語教學詞匯辨析的理解。
除此之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每講解一個句子或者一段話,都會涉及到具體的詞匯,不同的詞匯往往也反映出不同的視角,為了更好地理解句子中的詞匯,要與具體的語境結合著進行理解,這也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一個重難點。下面是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小明早上說:爸爸你真帥。在沒有任何語境的情況下,我們會從小明的視角簡單理解問題,可能是“爸爸今天穿的很帥氣”;然而,有了語境就不一樣了,如爸爸給小明做了一頓豐盛的早餐,同樣是從小明的視角理解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爸爸的行為感動了小明,小明發出了贊揚的聲音”。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時,要把具體的語義視角和語境結合起來進行理解,這樣對于詞匯的講解會更到位。
3.詞匯的句法框架。語言學家Fillmore(菲爾默)認為,特定的動詞有其自己所特有的格環境。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時,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從縱向來理解語義,也要從橫向進行詞匯的解讀。如:Alice ran to the classroom(愛麗絲跑進教室)中出現run一詞,表達的是愛麗絲進教室的動作“跑”,在英語中與“run”相關聯的動態詞語有come(來)、go(到)、climb(爬)等詞。進行漢語詞匯教學時,我們也可以汲取英語中的橫向詞匯學習方法,如:“走進禮堂”中的“走”字可以拓展到“跑”“奔”“飛”等詞,這樣可以增加學習者學習一類詞匯的敏感度。不僅動詞如此,形容詞,副詞等也同樣適用。因此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時,可以把擁有相同語義句法結構的詞匯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詞匯的語義結構,也很容易地掌握一類詞的句法結構。
四、結束語
本文從語義框架,視角框架,句法框架等方面分析了框架語義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是一種有效的漢語詞匯教學方法,可見,框架語義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指導價值。當然,這只是從理論層面探討了框架語義學應用到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可行性,在實踐的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的實際,在框架語義學的指導下,運用更多的實例,從多角度,全方位繼續探討更深層次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策略,這樣不僅有利于擴大學生的詞匯量,也有助于在一定框架內,有規律地學習漢語,優化學習效率。總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合理地運用框架語義學的理論,探索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新途徑,使學習者在其中受益,這將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郜麗娜,高鴻雁.框架語義學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
[2]李果.框架語義學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J].語言與翻譯,2012.
[3]馬洪海,馬思鳴.基于框架語義理論的漢語詞匯教學研究[J].現代教育,2015.
[4]張建理.詞義場·語義場·語義框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
作者簡介:王洪星(1991-),男,遼寧鞍山人,漢族,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在讀,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