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英姿
【摘要】目前國內關于佛教的翻譯研究只停留在佛教輸入到中國的層面,而對中國佛教傳播到國外的研究卻仍較為缺乏。本文對現在佛教術語英譯混亂的局面進行了探討,認為佛教中國化以及中國佛教英譯研究尚不成熟是導致這一混亂現象的兩大重要因素。這一混亂主要表現在一詞多譯,以及錯譯誤譯現象嚴重。最后,筆者參考了佛教最初由印度傳入中國的模式,討論中國佛教傳出外國的可能性,以及闡述統一中國佛教術語翻譯的重要性。
【關鍵詞】佛教中國化 術語統一 翻譯
一、緒論
筆者在2012至2013年中,有幸參與到了靈隱寺的系列翻譯當中,翻譯的作品包括一些禪學故事和講寺的簡介等,此過程中,接觸到較多的與佛教相關的術語,但是在中譯英的時候,筆者發現目前國內對佛教術語的英譯混雜不堪,給翻譯造成了不小的困難。目前佛教術語翻譯的混亂的想象,追根溯源,可以歸結到許多因素,筆者將在本文中結合自己在靈隱寺系列翻譯中的經驗,談談筆者對于造成國內佛教術語翻譯混亂的原因,混亂的表現方式以及統一佛教術語翻譯的重要性的看法。
二、佛教術語翻譯混亂的原因
佛教在兩漢的時候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大大地中國化了。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佛教受不同的文化影響,比如說,在東漢魏晉到兩晉南北朝時期,其所受影響主要來自于儒道文化,而在宋明時期,則是受到理學的影響。佛教術語在中國不斷更新,也是導致國內佛教術語翻譯混亂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里所講的佛教翻譯研究主要指的是國內中到英的佛教翻譯。目前國內的佛教翻譯主要還是停留在支謙、道安、鳩摩羅什等名家對佛經的翻譯以及佛經由梵語譯入到漢語的過程及其影響。總的來說,也就是對佛教輸入的翻譯研究。但是,在新的時代,隨著佛教中國化,慢慢也產生了中國佛教輸出的需求,這對于傳揚中國的文化有著重要意義。但是,目前對中國佛教英譯的翻譯研究,無論是從翻譯史、翻譯理論、翻譯實踐還是翻譯批評上來說都還很少。
三、佛教術語翻譯混亂的表現形式
佛教術語翻譯的雜亂主要表現在一詞多譯,一個術語經常碰到有梵文譯本、漢語音譯版本、意譯版本、音譯加注釋版本,甚至同一個詞在大陸、香港和臺灣的常用譯本也不盡相同。除此以外,還有許多錯譯亂譯的版本,而且不占少數。
舉個例子,比如說《心經》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里面的“空”字和“色”字,網上許多學業不精的譯者,直接就把這兩個字按字面做了翻譯,完全經不起考證,而即使是在經過一系列地查找資料以后,大家翻譯出來的版本在意義上也有著比較大的區別,這主要是因為概念性的佛教術語本身就比較抽象,而且佛教本來就是一種舶來品,那我們在把這些抽象概念重新輸出的時候,則需要有較為統一的術語翻譯,無論通過對此概念的重譯,還是通過尋找外文對此概念的常用表達,否則外國讀者對這些術語只會感到一頭霧水。另外,對于已經中國化了的佛教術語,更是需要進行統一,以表區分,使得中國佛教能得到更好的傳播。
四、佛教術語翻譯統一的重要性
中國佛教正處于向外傳播的最初階段,統一術語在這一階段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李幼蒸在《佛教理論術語重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文中提到對現有的佛教古典理論文字進行重譯這一建議對筆者有很大的啟發。當初佛教從印度傳入的時候,先后有支謙、道安、鳩摩羅什、玄奘等大師對佛經進行了集中的翻譯,自道安以來,更是有官方組織的大型譯經活動,譯場盛行,正是有這些系統的、專業化的翻譯活動,才使得佛教得以成功進入中國并獲得巨大的發展。
李幼蒸同時在該文中指出,中國許多權威的佛經典籍,都保存了許多梵文的音譯,使得佛教語言在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語言系統,無法融入到現代漢語體系當中,為了佛教更好的發展,建議專家們對現行的佛教典籍,特別是其術語,進行現代化改譯(2011)。無論在將來是否會有對現行佛經典籍的重譯,對于開始嘗試將中國佛教進行輸出的有志之士都是一個啟發。在對中國佛教進行翻譯的時候,翻譯的目的究竟什么?譯者究竟該采取何種翻譯策略,才能避免重復李幼蒸學者所提到的目前佛經典籍所面臨的困境?且不論最終的討論結果是如何,若是沒有首先對佛教術語翻譯進行統一,一切都無從做起。
五、總結
在參與到這次靈隱寺中譯英系列翻譯過程中,筆者認為,導致目前中國佛教術語翻譯混亂的主要原因在于佛教中國化以及佛教的英譯研究尚不成熟。對此,筆者根據李幼蒸學者在《佛教理論術語重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文中所給予的啟發,闡述了中國佛教術語統一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筆者認為這項工作仍需靠專業的有識之士進行系統的翻譯工作,才有可能產生第一本外文中國佛教典籍,奠定中國佛教翻譯的基礎,從而達到弘揚中國佛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宋玉波.佛教中國化歷程研究[D].西北大學,2004.
[2]李幼蒸.佛教理論術語重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中國符號學角度觀察[J].山東社會科學.2011(11).
[3]尚彩霞.翻譯中的歸異策略與佛教中國化[J].中國電力教育, 2005.
[4]劉佳威.佛教禪宗倫理中國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