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工匠精神”為核心來組織實施職業素質教育,既是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又是高職院校加強職業素質教育的需要,更是提升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需要。“工匠精神”是職業技術、職業思維、職業道德三者的有機統一。高職院校要轉變人才培養理念,以培養“工匠精神”作為職業素質教育的目標,構建人才培養體系與校園文化體系。
關鍵詞:高職院校;“工匠精神”;職業素質教育
作者簡介:王曉漪(1966-),女,浙江湖州人,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理論與職業素質教育。
基金項目:浙江省交通運輸廳科技項目“交通‘最美行業創建工作的對策研究”(編號:2014T11),主持人:王曉漪。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32-0014-04
如何培養“工匠精神”是目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面臨的一個新課題。筆者認為要將“工匠精神”的培養作為學校職業素質教育的切入點與支撐點,以“工匠精神”為核心來組織實施職業素質教育。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這對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來說,不僅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一、以培養“工匠精神”為目標來實施職業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養“工匠精神”是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階段,需要解決低端供給與高端需求、貿易經濟與實體經濟、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矛盾。而解決矛盾的關鍵就是提升供給質量、使供給更好地滿足需求。那么,這些理論層面的要求如何轉化成產業的實踐要求呢?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當前的產業發展強調了三個基本要求——“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樣的要求對企業來講,就是深耕細作、提升產品質量,滿足多樣化高層次的需求。對就業者來講,則是敬業、一絲不茍、專注于產品質量,生產更多更好的精品。對整個產業發展來講,就是產業結構從數量、質量上的整體優化升級。
當然,產業結構的整體變革要依靠人才隊伍素質的提高來實現,也就是說需要有大量的新型勞動者來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必然引起人才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工匠精神”所指向的人才規格和要求正是適應這種產業結構變革的人才需求。可以這樣說,“工匠精神”如同改革開放之初的“效率精神”一樣,將會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語境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核心精神。這種精神需要滲透到每個工作者的思想行動中,成為其基本的職業素質,并內化成自覺的行動。這種內化的使命,恰恰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新的人才培養所要踐行的。
(二)培養“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加強職業素質教育的需要
高職教育在我國起步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嚴格意義上來講,高職院校的職業素質教育也處在初步探索階段,不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具體實踐都不夠成熟。一些基礎性的觀點沒有形成共識,如“什么是職業素質”,“職業素質包括哪些要素”等多有分歧,而且往往是教育者的觀點與企業管理者的觀點無法在學理上達成統一。這就使得職業素質教育的目標、內容、課程等因沒有達成共識,而無法形成相應的職業素質培養體系。
理論的“空場”,必然導致實踐的裹足。事實上,在高職院校里,職業素質教育相比于專業教育,因其不知道要“教什么”而被擯棄于邊緣地帶。課程內容散落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學工團委部門的日常教育與活動、就業指導課、心理健康課當中。比如就業指導課負責學生面試應聘的技巧與技能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負責職業道德教育等等,造成了目前高職院校的職業素質教育目標不明確、課程無定式、教育無體系的尷尬局面。
“工匠精神”的培養恰好為困境中的職業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阿基米德支點”。“工匠精神”既然是目前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重要的職業素質,那么自然是學校職業素質教育的核心與抓手。這個核心與抓手就是把“工匠精神”的培養作為學校職業素質教育的切入點,以“工匠精神”為核心來組織實施職業素質教育,以解決職業素質教育到底要培養什么以及如何培養的問題,通過“工匠精神”的培養這條主線來完善高職院校的職業素質教育體系。
(三)培養“工匠精神”是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需要
由于高職院校的職業素質教育存在不足,職業素質成為高職生的就業短板。這首先表現在企業對畢業生不停地強調“綜合素質”“做人做事能力”“職業發展能力”等等;其次表現在大量的高職畢業生不能很好地適應工作。其社會適應能力、工作遷移能力不足等等。根本原因在于目前高職生的能力素質僅限于“實用夠用的技術技能”。這樣的畢業生最多是粗淺的從業者,沒有能力更好地去面對職業中的各種復雜的挑戰,也無法承擔起“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職業責任。
“工匠精神”所指向的職業能力與素質遠超于“實用與夠用”的范疇。其不僅是指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而且是指卓越的富有創造性的技術與技能。這種技術技能是對目前高職院校秉承的“實用夠用的技術技能”培養目標的質的提升。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從以培養“夠用實用”的技術技能轉向培養“工匠精神”所需的技術技能,從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素質為主轉向培養職業素質為主,以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全面發展。
二、“工匠精神”作為職業素質教育目標的三個維度
“工匠精神”雖是源于傳統手工業時代的優秀勞動素質,但沒有因資本化、機械化、信息化等當代工業文明而消失。美國學者亞力克·福奇認為,在經歷了金融資本、虛擬經濟的高潮之后,支持美國經濟的動力是制造實物的創新經濟。他指出“在未來的幾十年里,工匠精神會煥發出新的活力,越來越多的人會大膽追求自我實現,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并堅持他們的理想。”[1]作為基本的勞動素質,“工匠精神”在經歷了歷史的傳承與現代的賦新之后,成為現代職業人的一種重要的職業素質。
從本質上來講,“工匠精神”既是職業訴求也是產品訴求。這種訴求既是職業技術技能的體現,也是職業理想和信仰價值的體現。“工匠精神”將職業的“做人”與“做事”、“技術素質”與“非技術素質”有機地統一起來,所以,要求企業發揚“工匠精神”,要求職業教育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人。故此,作為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目標的“工匠精神”需要把握三個基本維度。
(一)“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技能
雖然“工匠精神”是以“精神”兩字來描述的,往往讓人們望文生義成是一種“道德觀”,但是“工匠精神”不只是“德”而且是“才”,不只是一種職業精神而且是一種職業習慣。職業習慣是由一整套高品質高標準的技術制度鍛造而成的。高品質高標準的職業技術應該是工匠的基本前提。沒有對職業技術的精確把握、職業技能的嫻熟運用,何來高質量高品質的產品?何來持續的創造力與創新力?
如果“工匠精神”只停留在道德層面,不免會陷入虛化的“工匠精神”的浪漫主義誤區。其實,我們從政府工作報告的提法里也可以讀到“工匠精神”的精神實質。報告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在這里“工匠精神”不僅是指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而且是指卓越的富有創造性的技術與技能。因此,倡導“工匠精神”須先倡導“工匠技術”,培育“工匠精神”實際上是要培育“工匠技術”。
故此,以“工匠精神”作為職業素質教育的目標,需要對高職院校的專業技術教育進行改革,要以專業技術的高標準作為人才培養的追求,并開設相應的理論課程進行系統的闡述引導,并通過具體的實踐實訓教學培育“工匠精神”所需的“技術技能”。
(二)“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思維
一般來講思維方式決定人們的行為方式,特別是思維習慣對人們行為會起到固化的作用。要使人們具備“工匠式技術技能”,首先需要培養“工匠式思維”。美國學者亞力克·福奇就認為“工匠精神”實質是一種思維方式——“真正的工匠是一種思維狀態,而不是指向未來的一些興趣或技能集合。”[2]當然,這種思維既要承續傳統社會的工匠思維,又要保持現代職業的思維。那么,“工匠精神”的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在哪里呢?——就人類社會勞動的實質而言,“工匠精神”體現的是勞動的價值與尊嚴,這既是傳統手工業社會也是現代工業社會的職業本質。因為勞動是人本質力量的體現,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標志,勞動創造了人本身與人類社會。所以,作為職業思維的“工匠思維”首先要確立勞動思維,然后是自主勞動思維、品質勞動思維、創新勞動思維。
自主勞動思維是“工匠思維”的基本前提。馬克思講過“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3]自主勞動是勞動者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的產物,只有自主自由的勞動才能激發人們的勞動積極性與勞動潛能,而這種勞動積極性和勞動潛能的展現,恰好代表著勞動者的一種榮譽與尊嚴。因此,“工匠精神”就是這樣一種把工作視作實現人生價值與理想的方式、自愿要把事情做好的思維。“不僅僅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4]
品質勞動思維是“工匠思維”的主要特征。“工匠精神廣義是指凝結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態度與品質。”[5]“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的精品。”[6]人們認同“工匠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認同工匠對工作的精益求精、專注嚴謹、追求品質與完善等。這些元素源自于技術能力、工作規范與勞動時間的綜合,是“工匠精神”的傳統繼承。當然,在當代工業發展的背景下,品質勞動不能只停留于此,需要賦予信息化、智能化、創新性、制度性等等技術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品質勞動思維實質就是技術思維、規則思維。
創新勞動思維是“工匠思維”的重要內容。毫無疑問,工匠精神不是指技術技能的模仿能力,而是指技術技能的創新能力。因為模仿止步于停滯,只有創新才能發展。所以創造性思維、創新勞動思維正是工匠思維的核心。沒有創新思維,工匠將失去活力與生命力,工匠無法成其為工匠。工匠不僅僅是通過自主勞動、品質勞動而獲得工作快樂與成就感,而且是通過不斷地改進技術來解決問題或者創造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創造社會財富,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這才是工匠精神的根本價值所在。
(三)“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道德
盡管職業道德是指履行職業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總和,但是由于道德的自律性與義務性,往往使得人們把職業道德視作情感的產物。其實,道德規范正是由于自律性與義務性才顯示其行為的崇高性。“工匠精神”既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也是一種執著敬業的職業精神、盡善盡美的價值追求。作為職業道德的“工匠精神”主要包含著愛崗敬業、履行職責、無私奉獻、踏實工作等道德規范。這些規范既是傳統的積淀、也是現代工業發展的要求、更是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對于職業人來講,只有履行了這些道德規范,才能鍛造出真正的工匠精神來。所以,職業道德是職業素質的基礎,良好的職業道德是保證職業技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前提。所謂“做事先做人”是從廣義的角度強調職業道德的重要性。
職業技能與職業道德是相輔相承的、缺一不可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與職業思維三者從不同層面系統地有機地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職業素質體系。沒有道德、思維的技術是機械的被動的“異化”的技術,而沒有技術依托的道德、思維則是抽象而無根的空中樓閣。這三個維度,從人才培養目標的角度來講就是知識、能力與情感的有機統一。從人才培養規格來講,是技術、能力與素質的有機統一。
三、以培養“工匠精神”為目標的職業素質教育的實施
(一)高職院校要樹立“工匠精神”的人才培養理念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高職院校一直處于高速擴張發展中,注重招生規模、專業設置多而全、知識技能實用夠用,導致高職院校陷入重數量而輕質量,重“實用”而輕“耐用”,重“傳技”而輕“育人”的誤區。這種人才培養理念既不符合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職院校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與要求。即“職業教育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7]“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正是“工匠精神”的本質要求。“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就是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工匠”。這種“工匠”是對目前高職院校秉承的“實用夠用技術技能”人才觀的糾正。事實上,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正在轉變這種理念,逐步從數量擴張式轉向質量內涵式的發展,轉向以培養“工匠精神”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高職院校要構建以培養“工匠精神”為目標的人才培養體系
以“工匠精神”為目標來組織實施職業素質教育,關鍵在于構建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人才培養體系。當然,這個人才培養體系需要打破現有的傳統模式將素質與專業、能力與技術割裂開來的做法。實際上,對人才培養來講,素質、能力、專業、技術等要素是有機地統一在每一個畢業生身上的,所以在進行人才培養時,上述各要素的培育不能單列分離或有所偏重。作為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目標的“工匠精神”是職業技術、思維、道德的有機統一,從人才培養目標的角度來講就是知識、能力與情感的有機統一,從人才培養規格來講,是技術、能力與素質的有機統一。因此,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素質教育的目標應該以這三個維度為基準,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確立其職業技術、職業思維、職業道德教育的培養目標,開發出相應的課程體系,并制定教學方法與實施途徑。
(三)高職院校要建設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體系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價值追求,要為全體社會成員所接受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除了社會的宣傳引導外還需要制度的保障、文化的熏陶。對高職院校來講,校園文化建設本身是以人才培養為中心與主題的制度保障與文化熏陶。校園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體系相互配套,共同構成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體系。因此,以“工匠精神”為目標來組織實施職業素質教育,需要建設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體系,與“工匠精神”的人才培養體系相呼應。首先,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這是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是培養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合格人才的根本要求。其次,要以“工匠精神”的職業道德、職業價值觀與職業信仰為主要內容,通過生動活潑的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校園環境、文化氛圍來引導宣傳。通過對“大國工匠”的事跡及其道德觀、價值觀、工作觀等精神文化的宣傳與展現,在學校營造一個“走進工匠”、“了解工匠”、“尊重工匠”、“學習工匠”、“成為工匠”的文化氛圍,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文化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2](美)亞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42,3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6
[4]付永守.工匠精神:向價值型員工進化[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5.
[5]肖群忠,劉永春.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湖南社會科學,2015(6):6-10.
[6]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7]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5-26.
責任編輯 肖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