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一

在職業教學中的語文教學,要如何擺脫舊的傳統模式建立行之有效的語文訓練體系呢?只有更新語文的教學觀念,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在語文教學中形成特色。
一、明確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
教師要明確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目標明確了,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因材施教。那么,針對當今的時代特點,職業教育學校應該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什么樣的人才模式才最能體現職教特點呢?有三種模式可借鑒。
1.三角形人才模式
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有穩定的三角形態,以牢固寬大的底部為基礎。此基礎是由各種經驗、能力及人際關系組成。這種模式有高度,這個高度是由在前列的專業知識組成,頂部呈尖形,能攻堅。此種人才模式稱為管理型人才,如圖1所示。
2.菱形人才模式
這種模式的特點就是缺少固定的底部為基礎,但專業有高度,有尖部,善攻堅,在專業領域有獨特的眼光,但底部狹窄,離開專業就難有作為。此種人才模式,筆者稱之為單一型人才,如圖2所示。
3.長方形人才模式
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有穩定的寬廣的底部。這個底部是由廣泛的知識、能力及人際關系和專業技能組成,但專業缺少高度屬于適應性強,興趣廣泛的多面手。也稱之為綜合型人才,如圖3所示。
以上三種模式,哪一種是職業院校培養目標的最佳選擇呢?當然是第三種。第一、二兩種,實事求是地說,是職業院校近期難以實現的,也是與職業院校培養基礎的技術工人的目標不匹配。唯有第三種,才是職業院校現階段培養人才的根本模式。
二、轉變語文教學關鍵,突出素質教育
在明確了職業學校培養人才的模式特點后,落實在語文教學中,就應根據這一特點,轉變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擺脫單一的以“文選系統”“三段循環”“講讀中心”的傳統模式,抓好兩個注重,突出素質教育,即注重培養學生學習具備一個良好的心態和注重學生的思維品質的提高。
其一,注重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心態。足球教練米盧先生說過:“態度決定一切。”正如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卡耐基說的一樣,心態影響人的一生,影響現在,影響未來。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人是積極的心態,另一種人是消極的心態。積極的心態產生自信,而消極的心態帶來的卻是自卑。前者帶給人以成功,而后者導致失敗。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種心態,很容易形成一種心理定式,也叫慣性思維,心理定式的形成也就很容易形成心理趨勢,而趨勢就決定了人的未來。
積極心態的人,敢于面對挑戰、競爭。不怕失敗和挫折,積極心態的人在面對學習、生活時,充滿自信,勇于進取,樂觀向上。就像《西游記》里的孫悟空,他就是一個積極心態的人。在西天的取經路上,他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一路上困難重重,但他百折不撓,降妖除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取得真經。這雖是小說中的人物,但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積極心態的人。
換言之,消極心態的人總是自卑感強,干什么事總愛等一等、看一看,前怕虎后怕狼,總愛自慚形穢,怨天尤人。生活中的失敗者、落伍者大多是此類人。在人生的坐標圖上,用積極心態去對待外界事物的人,他的人生曲線就是努力向上的,有可能遇到波折曲線下行,但只要他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不消沉,他的人生曲線就會再次向上;反之,消極心態的人,他的人生曲線遇到波折就會掉頭向下,悲觀消沉,甚至一蹶不振,如圖4所示。
可見,良好的心態多么重要。有資料表明,對許多成功人士的一生能發揮重大作用,心態、品德、能力、人際關系占75%,專業只是占25%。培養什么樣的心態,將成為職業院校在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職業院校的學生大多有“高考無望,中考落榜,找個飯碗把工人當”的思想,自卑感強,信心不足,表現在學習中缺少進取精神,那么,落實到語文教學中,鼓勵、引導學生就成為教學中的重要一環,貫穿在整個教學中。
其次,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要提高學生思維品質,重在提高文字表達和口語表達的能力。
文字表達與口語表達是語文教學的兩個重要環節,是提高思維品質的重要保證,是大腦思維迅速轉化成外部語言文字的過程。語言文字是思維的外殼,是思維活動的外化表現。語言文字與思維構成一個密不可分的依存關系,同時產生互為促進和制約的關系。如果思維遲緩,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就低下,同樣制約思維的發展,同樣的,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提高就會促進思維品質的發展。
科學統計表明,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差,詞匯量少的人,往往智力低下,而智力低下的人思維品質就差。因此,思維品質是衡量智力的一個重要標志。落實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使學生文字表達和口語表達能力得到提高,簡單地說就是一寫二說都要加強。
寫的重要性,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自不待言,而說的重要性卻常被忽略。尤其是職業院校的語文教學,更應該提高口語表達能力,這與自信心的培養是密切相關的。一些學生當眾講話,就有一種自卑感。原因與人們從小就受到一種教育或暗示有關,這就是重“行”輕“言”。人們常常形容能說會道是“巧言令色”“花言巧語”“油嘴滑舌”等明顯帶有貶義的成語,常常聽到告誡的是“言多必失”“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要不就是“禍從口出”。在這種做人準則的熏陶下,久而久之,一些學生就越發害怕當眾講話,不愿當眾講話了。
當今,入世后的中國將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洪流中,大家面對的是一個空前重視交流和溝通的信息社會。因此,人們比過去更需要溝通和交流,更需要向人們展示自己的觀念和才華。實踐證明,善于或敢于當眾講話的人,將比別人得到更多的尊重、更多的權益和更多的成功機會。求職應聘,競選干部,開會發言,公關談判,以及日常生活與工作與上級、同事、朋友在公共場合的辯論及即興演講,這些大庭廣眾之下的講話,都是學生贏得機遇,得到尊重和獲得權益的最好契機。因此,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是至關重要的。
這就要求教材要有突出的特點,即針對性要強,適應性要強,應用性要強。針對性要強,就是指針對職業院校的人才的特點,因材施教。因此,教材與初、高中是截然不同的。適應性要強,就是指能適應職業院校性質。應用性要強,就是指學生畢業后能最大限度地應用在應聘、就業、工作中。
只有如此,才能讓教育發揮最大的功效,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需要,達到讓學生受益終生的目的。
(作者單位:湖北三峽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