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志紅


[摘要]目的 探討延續性護理在提高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及生活質量中的作用。方法 選取2013年6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股骨頸骨折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延續性護理干預。所有患者均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關節功能、生活質量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在完成康復鍛煉要求的時間、部位、動作及主動性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髖關節和膝關節功能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改善(P<0.01),且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髖關節和膝關節功能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生活質量各項積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8.89%,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4.44%(P<0.05)。結論 延續性護理能顯著提高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改善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延續性護理;股骨頸骨折;依從性;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27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1(a)-0179-04
老年人群由于機體功能減退、骨質疏松,因而在遭受輕微創傷時就可能發生股骨頸骨折。目前手術是臨床治療股骨頸骨折的首選治療,但是老年患者術后常出現缺血性骨壞死及骨折延遲愈合等并發癥,積極主動的康復鍛煉是提高手術效果的重要途徑[1-3]。由于患者康復周期長,且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進行,加之老年患者康復意識和認知能力差,遵照醫囑的意愿不強,故患者術后恢復效果常不佳,容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延續性護理是臨床上一種新型護理模式,通過設計一些行動,督促患者從醫院到家庭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督促其按照計劃進行有效的康復鍛煉,對于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4-6]。本研究旨在探討延續性護理在提高股骨頸骨折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及生活質量中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90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中男29例,女16例;年齡61~79歲,平均(73.3±5.1)歲;體重52~77 kg,平均(62.7±4.1)kg;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7例,初中16例,小學13例,文盲9例;行空心螺內釘加壓固定術24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19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2例。對照組中男31例,女14例;年齡60~81歲,平均(74.5±4.7)歲;體重51~76 kg,平均(63.1±3.9)kg;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8例,初中19例,小學10例,文盲8例;行空心螺內釘加壓固定術22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20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3例。所有患者入院時均表現為髖部疼痛、腫脹,下肢外旋畸形,經X線檢查確診為股骨頸骨折并接受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除外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腦卒中病史及惡性腫瘤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住院期間均給予常規護理,具體內容包括如下。①建立健康檔案: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建立健康檔案,評估患者身體狀況,詳細登記住院期間治療和護理情況并記錄患者及家屬生活習慣、治療及康復鍛煉依從性等信息,出院時記錄患者恢復情況及日常生活方式。②健康教育:采取一對一方式,將患者家屬納入到宣教范圍,講解股骨頸骨折發生原因、手術方法、健康飲食習慣、術后康復鍛煉方案及注意事項,調動患者及家屬積極性,樹立科學的健康觀,提高其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③心理干預:密切關注患者心理動態,在關懷和理解的基礎上積極交流溝通,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指導,營造良好健康的身心環境,采用鼓勵、安慰、適當宣泄等方法,使患者盡快適應治療環境,樹立早日康復的信念。④制定個性化康復鍛煉方案并指導實施:針對患者個體情況配合臨床醫師制定康復鍛煉方案并在醫護人員監護下指導實施,具體內容包括膝關節、踝關節屈伸運動,下地及站立練習,股四頭肌等長等張收縮練習等,康復鍛煉的原則是強度適宜,循序漸進,逐漸從被動練習過渡到主動練習[7-8],護理人員全程參與康復鍛煉并指導患者鍛煉的時間、部位、動作,協助患者制定合適的自身管理計劃,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
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在出院后進行延續性護理,向患者及家屬提供股骨頸骨折知識手冊,為患者指導預防跌倒、墜床、活動鍛煉等危險因素的措施,指導患者家屬密切關注患側皮膚顏色、皮溫、足背動脈搏動及周圍靜脈充盈度等情況,保持床鋪干燥整潔,預防壓瘡;每日2次環形按摩腹部,預防便秘;幫助患者按摩下肢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康復期間每個月對患者電話回訪1次,了解患者健康狀況并通知其門診隨訪,耐心地解答患者的疑問,根據康復鍛煉結果及時調整方案,對患者沒有做好或遺忘的內容進行宣教,幫助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將回訪情況記錄到健康檔案并將新的信息反饋給患者,指導其較好落實。所有患者隨訪時間均為6個月。
1.3評價標準
1.3.1康復鍛煉依從性 發放調查問卷測量患者的康復鍛煉依從性,主要包括每天完成所要求鍛煉的時間、部位、動作及主動性4個方面,根據問卷結果將依從性分為①完全:患者能按照康復鍛煉方案的要求主動完成鍛煉;②部分:患者雖能按照方案要求完成鍛煉,但需要在其他人的帶動或提醒;③否:患者不能按照康復鍛煉方案的要求完成鍛煉。
1.3.2關節功能恢復情況 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評估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總分為100分,其中疼痛為44分,功能為47分(日常活動為14分,步態為33分),關節活動度為5分,肢體畸形為4分,得分越高說明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越好;采用HSS膝關節評分標準評估術后膝關節恢復情況,總分為100分,其中疼痛為30分,功能為22分,關節活動度為18分,肌力為10分,肢體畸形為10分,關節穩定性為10分,得分越高說明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越好[3]。
1.3.3生活質量 采用健康調查簡表(MOS SF-36)進行評定,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活力、一般健康狀況8個分量表,積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1.3.4并發癥發生情況 比較兩組患者隨訪期間尿路感染、假體松動、下肢深靜脈血栓、慢性疼痛、關節硬化、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在完成康復鍛煉要求的時間、部位、動作及主動性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前后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的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髖關節和膝關節功能均較干預前改善,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1)(表2)。
2.3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SF-36量表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活力、一般健康狀況積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6649、16.0046、6.5407、15.2987、8.0412、22.5441、20.4397、6.2180,P<0.01)(表3)。
2.4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8.89%(4/4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4.44%(11/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3 討論
老年人群由于髖周肌肉群退化、骨質疏松及反應遲鈍等原因,容易發生股骨頸骨折。隨著我國人均壽命的逐漸延長和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率逐漸升高,對患者及家屬造成沉重負擔[9]。手術治療是目前治療股骨頸骨折的首選方法,能快速糾正畸形,改善關節功能。但股骨頸骨折手術創傷大,加之老年患者機體功能減退,自身恢復條件差,因而患者術后恢復時間漫長,且容易發生并發癥,影響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10-11]。
功能鍛煉是骨折治療的三大原則之一,患者術后康復鍛煉的依從性對于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延續性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是院內護理的有效延續,延伸了護理范圍和護理時間,形成了醫院、家庭及患者的整體護理康復系統,使患者在出院后仍能得到優質的護理服務[12]。延續性護理在解決患者住院期間疾病問題的基礎上,重點關注老年患者出院后存在的相關健康問題,通過定期回訪,提醒康復鍛煉,及時掌握恢復進展并針對出現的問題指導應對措施,不斷落實健康教育,能有效避免患者康復鍛煉的盲目性,保證患者的各項康復工作有序進行[13-15]。本研究表明,應用延續性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在完成康復鍛煉要求的時間、部位、動作及主動性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髖關節和膝關節功能均較干預前顯著改善(P<0.01),且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髖關節和膝關節功能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活力、一般健康狀況積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8.89%,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4.44%(P<0.05)。
綜上所述,延續性護理能顯著提高股骨頸骨折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改善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秀萍.延續性護理對股骨頸骨折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1):96-98.
[2]薛明琴.整體護理在老年股骨頸骨折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19):183-185.
[3]英娟,王朝霞,劉春娟.健康教育路徑在高齡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患者的應用[J].中國臨床研究,2013,26(7):748-749.
[4]蔣文麗,朱冬梅,冷楠楠.老年股骨頸骨折術后的康復護理研究[J].東南國防醫藥,2014,16(4):434-435.
[5]劉宏晶,段好陽,王紅,等.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術后康復訓練和護理[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25(1):27-28.
[6]吳愛花.高齡患者股骨頸骨折人工關節置換術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4):373-374.
[7]王育能.院外延伸護理在老年股骨頸骨折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30):4083-4084.
[8]相燕.護理程序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8):48-51.
[9]何文,宋益錦,馮婉莉.隨訪干預對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4):99-100.
[10]袁濤,包倪榮,孟嘉,等.全髖關節置換術中不同截骨方式行股骨短縮治療Crowe Ⅳ型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療效分析[J].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2014,19(6):478-482.
[11]戴明輝,么莉,萬巧琴,等.出院患者延續護理服務需求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10):27-30.
[12]劉莉,李欣,胡鳳蘊,等.優質護理服務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負面情緒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25):3052-3054.
[13]邱琴英.延續性護理應用于高齡股骨頸骨折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的療效評價[J].全科護理,2016,14(7):746-748.
[14]張彩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6):38-39.
[15]高麗,賈燕瑞.醫護合作的功能鍛煉指導在股骨頸骨折術后老年患者功能鍛煉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7):3244-3246.
(收稿日期:2016-11-09 本文編輯:顧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