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馬娜 趙雪寒

[摘要]目的 分析舒適護理在消化性潰瘍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提出合理化護理建議。方法 將2015年1~12月我院消化內科收治的12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措施,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舒適護理措施。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率、HP根除率、SAS評分及對護理質量滿意度。結果 試驗組臨床癥狀改善率、HP根除率(91.7%)顯著高于對照組(66.7%)(P<0.05),試驗組患者SAS評分顯著下降,護理質量滿意度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 舒適護理應用于消化性潰瘍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消化性潰瘍;舒適護理;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1(a)-0195-03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PU)主要是指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而導致胃腸道黏膜糜爛,病程長且易復發,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1]。舒適護理是整體護理模式的關鍵組成部分,通過舒適護理使患者在生理上、心理上、精神上及社會適應上達到最佳狀態,從而降低其不舒適的程度[2]。生理舒適是指患者所處環境中的溫濕度、光線等的身體舒適,心理舒適是指滿足感、安全感、尊重感等,精神舒適是指宗教信仰方面帶來的舒適,社會舒適是指家庭、職業等社會關系上的舒適[3]。本研究通過對PU患者實施舒適護理并分析其應用效果,旨在通過提高PU患者護理質量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2月我院消化內科收治的120例PU患者,其中男65例,女55例。所有病例均經臨床檢查和胃鏡檢查確診為PU,且潰瘍數目≤2個,潰瘍直徑﹤2.0 cm,排除認知、語言障礙等無法交流患者,合并其他器官疾病患者,理化因素造成消化道潰瘍患者,以及妊娠期、哺乳期婦女[4]。所有患者均了解護理方案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措施,試驗組在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給予舒適護理措施。試驗組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42.65±8.65)歲。對照組中,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齡(42.56±9.02)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發病時間及發病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規護理
兩組均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入院宣教、遵醫囑開展各項護理操作,結合疾病情況給予基礎生活護理等[5]。①潰瘍發作期應臥床休息,避免精神緊張和情緒波動。②飲食護理:指導者建立合理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潰瘍發作期宜少食多餐,避免餐間零食和睡前進食,使胃酸分泌有規律;選擇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如面食類能有效中和胃酸;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和飲料,忌煙酒[6]。③用藥護理:指導患者合理用藥,并注意觀察藥效及不良反應。如抗酸劑應在飯后和睡前服用,片劑應嚼服,乳劑給藥前應充分搖勻。④指導患者學會預防和避免潰瘍復發的危險因素,如幽門螺桿菌感染、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吸煙、長期處在緊張焦慮的心理狀態等。⑤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腹痛、嘔吐物、糞便的情況,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1.2.2舒適護理
1.2.2.1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及時巡視病房,仔細詢問患者感受,耐心傾聽患者,根據其年齡、性別、民族、文化程度、職業等差異,制訂具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如有疑問、顧慮、悲觀、失望等不良心理狀態,應通過放松療法達到緩解患者情緒,通過積極主動的交流可以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首先,護士應該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以飽滿的熱情、樂觀的情緒、嚴肅認真的態度鼓勵患者訴說自己的不適,及時發現患者的心理問題,通過現身說教、知識普及、加強社會支持等方法實現對患者的心理調控和心理支持,以消除其焦慮、緊張、恐懼心理,使其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7]。對于因焦慮、緊張而失眠等癥狀的患者,睡前宜溫水泡腳,或者遵醫囑給予藥物鎮靜幫助其改善睡眠。其次,護士應避免使用過激言辭,多一句問候與安撫,少一次埋怨與不屑,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在心理上獲得安全與信任。再次,護士應做好健康指導,指導患者合理安排工作、學習和生活,減少心理壓力,積極面對疾病[8]。
1.2.2.2環境護理 病房內舒適整潔,室內定時通風保持空氣清新,溫濕度適宜,安排其年齡相當的患者住在同一個病房,減少外界環境對患者的干擾,護理人員要做到“四輕”,白天避免強光照射,夜間使用床頭燈,幫助患者保持正常的睡眠規律,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和諧的住院環境[9]。為患者提供娛樂活動,病房內安裝電視,增加患者的舒適度。
1.2.2.3飲食護理 針對患者進行個性化飲食指導,囑患者定時進餐,少食多餐;戒煙酒,以清淡、少辛辣、富有營養、易消化的飲食為主,進餐時應細嚼慢咽,不可過飽,以利于潰瘍的愈合。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訂詳細的護理計劃,給予舒適護理干預后及時評估應用效果。為增強患者的舒適感,應加強基礎護理并做到頭發清潔、顏面清潔、口腔清潔、皮膚清潔、會陰清潔、肛門清潔,保持引流通暢、保持床單整潔、保持臥位舒適、保持皮膚完整[10-11]。
1.2.2.4腹痛的護理 向患者和家屬講解疼痛的機制,以及去除加重或誘發疼痛的各種因素;按疼痛特點指導緩解疼痛的方法,指導患者使用松弛術、局部熱敷、針灸、理療等方法,以減輕腹痛[12]。十二指腸潰瘍患者表現空腹痛或半夜痛,指導患者準備制酸性食物如蘇打餅干等在疼痛前進食,或服用制酸劑以防疼痛發生;如劇烈疼痛須馬上通知醫生。
1.3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出院時的焦慮、抑郁情況,并統計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率、Hp根除率及患者對舒適護理的滿意度。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兩組患者的焦慮程度[13],每個量表包括20個條目,每個條目按1~4級評分,總分為20~80分,將最后所得總分乘以1.25即為標準分,判定標準為:50~60分為輕度焦慮者,>60~70分為中度焦慮者,>70分為重度焦慮者。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及Hp根除率的比較
試驗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率和Hp根除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患者出院時焦慮及對護理質量滿意度得分的比較
試驗組患者SAS評分顯著下降,與對照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