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
摘要:語文作為一門母語教育課程,既是我們語言交際的工具,也是學生認識人類文化文明尤其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文明發展的基本途徑。高中教學的目標是素養。什么叫素養?顧名思義,素質、修養。高中教學的目標不是基礎知識、不是專業技能,而是更廣泛的、面對普遍問題的理解、思考、解決方法。“核心素養”的提出賦予了高中階段的教學以清晰的目標:在通過義務教育掌握了基本的知識技能之后,在進入大學或高職接受專業化教育之前,每個人還應該獲得較高的素養和能力。“核心素養”的提出,標志著高中教學正式承擔起了“提高社會平均素質”的重任。作為承上啟下階段的高中語文教學,是否能夠構建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就成了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
關鍵詞:高中 語文 核心素養
一、明確什么是語文核心素養
把“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六個層次:
第一,必要的語文知識。雖然核心素養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但其從短期來看還是服務于考試的一種手段,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相應的語文知識。拋開知識的學習而空談素養的培養無異于空中樓閣。高中教學中,對文言文的理解、詩詞課文的背誦、閱讀鑒賞等知識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文教學的基本途徑是對教材上文章的鑒賞和延伸。傳統考試內容包括詩詞背誦、句子結構分析、文言文閱讀等無一不需要學生對平時所學的知識進行大量的積累。作為語文重頭戲的作文,更要求學生對于寫作材料,生活感觸的積累。可以說,豐富的語言積累是提高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第三,熟練的語言技能。《賣油翁》中“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的神技正是通過“無他,但手熟爾”得到的,在語文學習中,熟練的運用才能發展成一種能力。這就要求學生驚醒大量的練習,在練習當中培養自己對語文的運用,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而提高自己的核心素養水平。
第四,良好的學習習慣。培根曾經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并發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是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養。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教學生讀書寫字,其更深層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秉承中華名族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和綜合文化水平。
第六,高雅的言談舉止。培養學生文明的舉止和儒雅的談吐是語文核心素養的。語文核心素養要求社會生活中與人交往態度要大方,言語談吐要文明,能夠根據不同的環境場所組織措辭。在懂得傾聽他人意見,尊重不同的觀點的同時能夠大膽的提出自己的意見,堅持正確的而又能夠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取長補短,在交流溝通之中共同進步。
二、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
(一)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
俗語“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就需要明確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關系。以往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為主要形式,很難達到課堂之上的互動,更把語文當成一種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學科,這種教育方式嚴重的制約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授人以財不如授人以技,授人以果不如授人以苗”,教師應當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正確學習,和學生共同學習,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應當以一種自由平等的理念去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共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感覺到收獲知識的樂趣,構建良性的課堂環境。這里就需要運用多元化生活化的方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翁。
(二)開展多元化教育方式
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本中的內容,更應該挖掘更深層次的內涵,能夠讓學生做到靈活運用,而生活實踐就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手段,這就要求教師注重挖掘生活化的活動資源,不拘泥于課堂之上書本之中的知識,引導學生走向生活,走向社會。例如我們在身邊所見的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節假日旅游時去的風景名勝,這些都是語文的一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開展多元化教學方式,通過各種手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例如課堂之前進行學生演講環節,讓學生進行自我介紹,或者介紹自己在最近學習生活中的感悟,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注重交流、營造社會化的課堂氣氛
語文學科的學習與其他學科特別是和理科不同的是,語文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核心素養的培養更多的在于課堂氣氛的熏陶。進行小組化學習,小組學習中的討論不是為了活躍氣氛,學生是未來的社會成員,必須具備社會人的主體性,而主體性并非是游離于社會的,它必須將個體融入群體之中,并自覺地為這個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學生在小集體中相互適應,通過適應這個小集體,逐步過渡到適應大集體,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社會適應性。與此同時通過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能夠有效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就某些問題進行討論,首先要求同桌之間相互進行講解,直至剩下不能解決的問題,然后再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放在四人小組中進行第二輪討論,實在解決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師一起討論,這樣在課堂上建立起一個師生交流體系,在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保證問題最終可以被正確的解決。另外,小組不僅是學習單位,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習小組開展豐富有趣的課外擴展。
總之,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出,正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覺還原,對民族精神的本能提升,對民族智慧的必然拓展。在數量龐大、眾說紛紜的語文素養研究之中,暴露出許多的問題,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對策,對推動語文素養研究的進步和發展,進一步澄清語文核心素養研究的認識論、方法論甚至價值論問題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徐光華.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策略[J].中國民族教育,2011,(04).
[2]歐陽芬,吳子興.論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設置及其對語文素養的培養[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06).
(作者單位:浙江省余姚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