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小梅
【摘 要】近年來,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很多的傳統媒體進入了事業發展的嚴冬,身在其中的職業記者們開始迷茫焦慮。他們或是逃離,或是無奈地堅守,大多對傳統媒體失去了信心和方向。即便是信心猶存、動力猶在,卻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新媒體帶來的空前壓力和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的職業記者們需要理性分析,將以往思維格式化,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努力方向,不斷提升和充實自己,從而與所在的媒體一道,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傳統媒體記者 堅守陣地 求新求變
當前,在新媒體甚至是全媒體的沖擊下,新聞傳播方式和傳播格局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傳統媒體也迎來了史上最嚴峻的挑戰和沖擊,已經從曾經的受眾“唯一”選擇,變為了如今“眾多媒體并存發展”的多項選擇“之一”。尤其是對一些市及以下的地方而言,更是舉步維艱,毫不夸張地說,它們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機邊緣。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的傳統媒體已經開始不斷研究新規律,探索新思路,制定新對策,力爭開辟出一條新道路。那么,作為傳統媒體新聞生產主力軍的職業記者又該何去何從呢?
面對日新月異的新媒體,身處傳播最前沿的職業記者,不僅要不忘初心,堅守使命,堅守我們的輿論主陣地,守護好我們的精神家園,更要加強自身的專業要求,及時適應時代發展新特點,突破傳統媒體界限,主動求新求變,提升自己的看家本領和職業素養。只有主動出擊而非被動遭受裹挾,傳統媒體的職業記者們才能在新媒體環境下得以生存并發展。
一、要不忘初心 堅守陣地
面對時代大潮的涌動、新媒體的擠壓,大眾對傳統媒體的集體唱衰,讓很多的職業記者越來越困惑和迷茫。他們或投身創業大潮,或轉身新媒體,或轉型做公務員,總之,尋求另外的出路已經是這些記者的最新思考和另外抉擇。但傳統媒體真的會被新媒體完全取代嗎?我想:不是未必,而是必定不能,只能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并存發展、相互融合。因為新媒體時代,內容依然為王。只要內容不死,任何形式上的沖擊都不會動搖新聞業的基石。
相比大多數新媒體來說,傳統媒體依然有它存在甚至活躍的資本,因為它不僅有國家政策資源的優勢、嚴謹厚重的業務基礎,而且,它還有科學規范的運作流程,這都使得在新聞內容的廣度、深度、高度以及權威性上,新媒體都無法企及。近日,中央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中央主要新聞單位采編播管崗位認識管理制度改革的實行意見》,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曙光和希望,相信也會讓更多的職業記者找回更多的事業心、歸屬感,這也是國家對于傳統媒體在政策上最有力的支持,而這也正是大多數傳統媒體堅守的方向。因此,沉下心來,在傳統媒體扎根歷練,讓自己的翅膀真正變硬,傳統媒體的職業記者定會迎來事業發展的春天。
二、要堅守正確的輿論導向
正確的輿論導向是新聞工作的生命。因此,職業記者要客觀公正地反映輿論,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引導輿論,凝聚人心。對于我們職業記者而言,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釋放精氣神,永遠是我們的第一責任和義務。
如今的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記者”,人人都可以抓拍新聞的瞬間,但每個人報道新聞事件的出發點不同,對于新聞事件的報道的角度自然也不相同,關鍵在于要如何承擔一份社會責任,給公眾一個什么樣的方向上的引導。對于職業記者來說,就是要把關注的目光聚焦到時代的主旋律上,把我們的筆觸落在積極、向上精神主流上,把我們的鏡頭對準推動社會進步、人心向善的正能量上,從而在社會中樹立正確的價值體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規范體系。只要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成為時代和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和添彩者。當然,這并不等于我們就要拋棄針砭時弊、揭露丑惡的社會責任,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不能為了曝光而曝光,要在進行負面新聞報道時,一定要注重對公眾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實現教育和引導雙重功能。
三、要努力提升記者的文化和職業素養
近年來,以互聯網、手機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異軍突起,徹底顛覆了傳媒格局,它不僅綁架了傳統媒體的運作和表現方式,更搶占了傳統媒體的市場和受眾選擇。為了搶回客戶,吸引受眾眼球,個別傳統媒體的記者受商業利益的影響,片面追求轟動效應和由此帶來的效益,不愿深入采訪,拼湊新聞主題,成為假新聞的制造者和生產者。究其原因,這都是記者職業素質不高所致。要想在與新媒體競爭中占有更多優勢,贏得更多主動,守住底線,強化職業道德,做真實的新聞,才是傳統媒體記者取勝的關鍵。因為互聯網、手機微信等新媒體中存在的虛假信息、信息炒作、低俗信息四處泛濫的現象,被公眾所詬病,是新媒體無法克服的硬傷。
強化記者的職業道德和素養,還要提升記者甄別和剔除假新聞的能力。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獲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徑,但信息魚龍混雜,嚴重影響了受眾對新聞及媒體的信任度。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記者必須堅守新聞真實性原則,認真鑒別篩選,把真實、客觀、準確的新聞呈現給受眾,避免誤傳假新聞,如果輕信盲從,長此以往,喪失的恐怕就不僅僅是傳統媒體已經根植于廣大受眾中的公信力,還有與新媒體競爭、共存的優勢和資本。
2016年5月30日,本溪市林業賓館大院內突然著火,一時間,有關現場的各種圖片、視頻等信息,瞬間刷爆了大部分人的互聯網和微信朋友圈,而且也成為當時本溪最熱門的話題。然而,關于火勢范圍、人員傷亡等情況,朋友圈中眾說紛紜,真假難辨。此時,作為傳統媒體的記者深入一線,對消防、林業以及宣傳部門進行多方采訪、直擊百姓關注,還原了新聞真相,粉碎了各種謠言,成為了百姓獲取信息一個最權威的渠道,消除了百姓的恐慌,而恰恰就是這種新聞真相正是手機客戶端、網絡客戶端等新媒體無法呈現給受眾的。
四、要雙腳扎根基層 為民疾呼
記者,只有扎根基層,職業才有生命力,新媒體時代依然如此。到基層去,創作出有情感、有溫度的作品,才是受眾最大的需要。對于新媒體時代產生的“公民記者”來說,他們雖然來自于基層,傳播的也大都是發生在百姓身邊的事。但有時會因格局有限,報道內容有偏差、不全面,而作為傳統媒體職業記者來說,因其職業素養較高、業務更專業,同時又熟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重要部署和工作意圖,也就更客觀、公正,更容易得到各方的認可和接受,使問題更容易得到解決。
當然,時代在變,基層民眾的呼聲也在變。這更要求新聞記者永遠把根扎在基層,為民疾呼,不忘初心,堅守使命。只有深入到火熱的生活第一線,踏實工作作風,才能博得群眾的接受和信賴,傳統媒體記者才能面對時代的新挑戰。
五、要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能
1.提升在新媒體中挖掘新聞線索的能力。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和落實,各級媒體的時政新聞、會議新聞都大量減少,篇幅也越來越短。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新聞成了當今各媒體拼搶的主陣地之一。盡管新媒體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很多時候不能給受眾帶來權威的“定論”和極具公信力的真相,但我們要善用利用其信息量大的優勢,把網絡媒體和自媒體發布的新聞也看做一個取之不盡又實時更新的“寶庫”,從中篩選、挖掘出自己所需要的新聞素材,做出專業、有深度的新聞。比如,2016年,在微信朋友圈中,有人發了多張無臂“泡菜哥”梁日明的照片。照片顯示,他雖無前臂和雙手,卻麻利地腌制著泡菜,而且熱心公益,這讓記者看到了一種社會正能量,很受觸動。于是記者想方設法聯系到了信息中的主人公,并深挖照片背后的故事,采寫了人物報道《梁日明:身殘心善的泡菜哥 》,讓更多人通過電視鏡頭了解了梁日明的感人事跡。新聞播出后,梁日明更火了,不僅成了山城甚至省內外的名人,而且做的好事更多了。
2.提升善于應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在嚴峻的現實面前,傳統媒體要生存甚至壯大只有一條捷徑可走,那就是與新媒體融合。這種融合不是傳統媒體+網站+多媒體的簡單組合,而是要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一體發展,要在內容、渠道、平臺等方面深度融合,達到形態多樣、手段先進的立體傳播效果。如此一來,把新媒體中的新技術和新手段應用到傳統媒體當中,只是對傳統媒體記者最簡單的要求。傳統媒體記者需要同時掌握文檔、表格、圖像、動畫、音頻、視頻和APP等采編方式,能在各個工種間自如轉換,向綜合型的傳媒人轉型。還要根據不同內容、針對不同受眾,選擇不同載體進行信息傳播。在本溪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所有的記者都逼迫自己不斷學習、轉型成長,成為一專多能的新時代融媒體新記者。以前在外出采訪時,記者只要做好攝像文字報道就好,現在,已開始樹立有效傳播、新媒體傳播理念,外出采訪通常都要做好兩手準備,一方面供傳統的節目播出,另一方面要及時拍好現場照片供新媒體平臺。因此,掌握好新媒體應用技術也就成了必然要求。凡是最前沿或者能讓新聞報道更出彩的東西,記者們都要學,包括目前最火的直播,NR等新技術都要學。
3.提升記者采寫播的業務能力。新媒體時代,新聞發布需要根據不同內容、針對不同受眾、選擇不同載體進行信息傳播,因此對新聞報道的語言和敘事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說,作為記者來講,必須提升基本功,必須會講故事,要把新聞事實包裝成跌宕起伏的故事來講述,讓新聞故事化,讓故事情節化。而在語言風格上,更要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特點,要把文件語言口語化,把抽象概念形象化,把深刻道理通俗化,只有如此,新聞報道的作品才能使得文字更好看,節目更精彩,受眾更喜歡。
此外,在新聞發布的過程中,能采、能寫已經不能滿足時代對職業記者的要求,記者還必須掌握主持人的部分功力,能夠駕馭現場、進行流暢清晰地現場表述、即時連線,并在第一時間把自己了解到的新聞以最快的方式傳達給受眾,這也是全媒體環境下職業記者該努力的方向。
(作者單位:本溪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