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為
[關鍵詞]新聞傳媒;公信力;構建
新聞傳媒公信力是媒體發揮其社會功能的根本和前提,只有有較強的公信力,樹立良好形象,取得受眾的信任,才能達到引導輿論、傳播信息、教育大眾等多方面目的。公信力是新聞傳媒獲得經濟效益的基本保障,一個新聞傳媒的公信力越高,選擇該新聞傳媒的群眾也就越多,從而選擇該新聞傳媒的廣告商也就越多,新聞媒體就會有可靠的經濟效益保障。公信力是新聞傳媒的生存之本,比如在采訪過程中如果新聞傳媒沒有較強的公信力的話,就得不到被采訪者的足夠信任,從而獲取不到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一、新聞傳媒喪失公信力的行為表現
刊播虛假新聞欺騙受眾。虛假新聞,指的是那些違反真實性原則,導致失實、失真的新聞。真實性是新聞的第一要義,然而一些新聞傳媒,常常出于某種目的或為短期利益所驅使,置事實于不顧,刊播虛假新聞。他們或是不顧客觀事實,進行新聞炒作,添油加醋地把一些并不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炒成熱點新聞,追求所謂的轟動效應;或者僅憑道聽途說,捕風捉影,任意編造新聞,甚至直接捏造新聞事實,以轟動、刺激等效應來吸引受眾。無論假新聞的制造者是有意造假,還是無意失誤,只要虛假新聞在客觀上混淆了受眾的視聽,傷害了公眾的感情,相關傳媒就難辭其咎,就面臨著失信于人的危險。某些傳媒炒作虛假新聞的一個動因是新聞競爭,其結果卻是使自己在新聞競爭中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這恐怕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同樣,虛假廣告對傳媒的公信力也是非常嚴重的傷害。一些傳媒為追求短期經濟效益,不加判斷、甄別,肆意刊發 虛假廣告(例如一些虛假的致富廣告、醫療用品廣告),一些受眾受到虛假廣告的蒙騙后,自然也降低了對傳媒的信任感。
刊播低俗新聞毒害受眾。低俗新聞,指的是那些迎合低級趣味,品位低下、粗俗不雅的新聞。一些新聞傳媒刊播的低俗新聞已嚴重侵害了其公信力,并使其社會形象受到損害。
競爭失范所產生的熱衷于求刺激、挖隱私、揭內幕等做法,導致了一些低級趣味、格調低下的新聞信息泛濫。一些傳媒為了迎合某些人的需要,熱衷于傳播一些荒誕、變態、色情、暴力等方面的有害信息;大肆炒作所謂“名人軼事”,揭人隱私。難怪有人說,現在 許多新聞已變成“腥”聞、“性”聞和“星”聞,這些低俗新聞嚴重污染了社會風氣,損害了人們的身心健康,污染了輿論環境,并最終侵害傳媒的公信力。
刊播偏見報道誤導受眾。偏見報道,指的是那些違反客觀公正原則,帶有明顯偏見的新聞報道。其表現為或者受利益驅使,故意發表有失公允的言論,或者不負責任地主觀臆斷,對客觀事實進行歪曲報道。偏見報道,以犧牲新聞傳媒的客觀公正原則為代價,將 新聞傳媒淪落為實現某些個人或利益集團私利的工具,對新聞傳媒的公信力帶來巨大的破壞作用。尤為嚴重的是,現在輿論監督和批評報道也時常出現偏見報道,如某些批評報道僅僅是因為記者發泄私憤或被競爭者利用,或者出現一些被某家媒體監督和批評的對象卻受到其他媒體吹捧的現象,嚴重侵害了傳媒的公信力。
刊播“有償新聞”侵擾受眾。“有償新聞”,是指新聞傳媒及其從業者利用其傳播權力,向要求刊播新聞者索取錢財而刊播的新聞。它把新聞刊播權作為一種用金 錢自由交換和讓渡的權力,誰給錢,就可以為誰刊播“新聞”。用金錢換來的新聞刊播權,使得原本應本質純潔的新聞,走了形,變了質,難怪群眾對其深惡痛絕。
“有償新聞”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在90年代日益泛濫,成為我國新聞事業的“毒瘤”,它既助長了新聞界的不良風氣,腐蝕了新聞從業人員,也敗壞了新聞傳媒的社會形象。對受眾而言,它以新聞報道的形式堂而皇之地傳播廣告信息,嚴重地侵擾了受眾,損害了受眾的利益,侵害了受眾獲取新聞的自由權利。“有償新聞”是新聞傳播活動中的腐敗現象的最集中體現,也是侵害傳媒公信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傳媒公信力的構建
新聞傳媒想要構建良好的公信力,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多加努力。
1.加強自律,遵守職業道德。目前,我國不少新聞傳媒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還比較薄弱,這就需要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使他們更好地為人們服務。另一方面,在新聞傳媒從業人員中存在著不遵守職業道德的情況,制造低俗的垃圾新聞,惡化新聞傳媒環境,影響傳媒的公信力。更有甚者,利用新聞傳媒的職務之便,非法將公眾媒體用于個人、商業宣傳,嚴重影響了新聞傳媒界的正常秩序,嚴重降低了新聞傳媒在受眾心目中的公信力。所以說凈化內部環境、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自律,是構建新聞傳媒公信力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途徑。
2.扎根受眾,與受眾利益緊密相連。在我國,大到國際新聞、國家大事,小到地方雜事、人民生活,都與新聞傳媒息息相關。這就決定了新聞傳媒既要和國家的利益保持高度一致,也要反映人民的思想和聲音。新聞傳媒只有考慮到廣大人民的需求,貼近廣大受眾,才能發揮其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從而為構建公信力夯實基礎。
3.敢于創新,不受傳統思想的束縛。目前新聞傳媒的跟風模仿問題已相當嚴重,這種作風已經嚴重影響到新聞傳媒公信力的構建。因此在公信力的構建過程中,要嚴格摒棄人云亦云、模仿抄襲的行為,在原有的風格基礎上實施可行的創新措施,即使對于人們重點關注的熱點話題,也不能盲目隨大流,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獨立的思考能力,在真實合理的前提下,想別人之想不到,說別人之不敢說,擁有自己獨立的觀點和看法。
4.把好是非關,堅持公正立場。新聞傳媒要有正確的是非觀念,要對社會生活中真善美的現象進行大張旗鼓的宣揚,對假惡丑的現象進行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傳媒應時刻牢記自己作為公眾代言人的角色和身份,務必堅持客觀公正原則,所有新聞報道均要嚴格忠實于客觀事實,且應盡量采取客觀報道的形式,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和主觀愿望選擇篩選事實來報道,尤其注意不能在報道中表現強烈的感情色彩,也不要隨意做主觀的解釋和評論。
總之,傳媒公信力直接影響到傳媒的生存與發展,新聞傳媒及其從業者都應當從傳媒生死存亡的高度來認識維護和增強公信力的重要性。要提升傳媒的公信力,需要新聞宣傳主管部門、新聞傳媒及廣大新聞從業者多方面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