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
[摘 要]由于經濟的迅速發展與文化市場的繁榮,藝術類人才培養的規模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在“藝考熱”逐年升溫的同時,藝術類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凸顯。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工作的重點、難點,并直接制約了藝術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故此,筆者結合多年學生工作經驗,從學生工作角度出發,客觀分析梳理,以期為更好好解決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提供參照。
[關鍵詞]藝術教育;就業問題;對策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快速發展的文化市場刺激了對藝術人才的需求。加之我國高等教育策略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調整,高等院校藝術教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多元化發展的格局。然而,藝術類院校擴招、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高等院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各級高校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就業調查數據顯示,藝術類就業明顯低于各專業平均就業率,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問題已成為學校和社會亟待關注和解決的焦點問題。因此,深入研究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特點并提出相應對策,對提高學校辦學質量、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文化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
一、藝術類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特點及問題
(一)人才分布不合理,供給矛盾突出
就業地域集中,傾向于沿海發達城市是藝術類畢業生的顯著就業特點。文化市場的繁榮與否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戚戚相關,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二、三線城市的藝術類人才需求量、發展空間和相關資源遠低于一線城市。因此,用人單位所處地理位置逐漸成為藝術類高校畢業生就業時考慮的首要因素,藝術類畢業生就業顯現出明顯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局面,藝術人才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過度集中,造成一線城市藝術人才過度飽和、競爭壓力過大,而二、三線城市和邊遠地區藝術類人才緊缺、藝術市場低迷,陷入了缺少人才制約發展,市場低迷人才流失的惡性循環。
(二)就業意識淡薄,就業隨意性大
由于藝術教育側重個性化培養的特點,藝術生在擇業過程中傾向隨意性較大的崗位,對于與管理機制較為健全的企業簽訂就業協議顧慮重重。再加上藝術類高校畢業生在擇業時缺乏對社會和行業的準確認知,往往盲目的追求個人藝術價值的最大化,選擇“寧缺毋濫”的方式,經常會出現自愿性待業,就業機會慢慢從身邊錯過。而更為普遍的情況是藝術類學生往往習慣于在跳槽的過程中尋找自身價值,無法長期為企業工作,給所在學校帶來了不好的印象,造成藝術類院校與社會企業無法長期搭建人才輸送合作關系,對之后的學生就業帶來不利影響。
(三)行業相對集中,就業面較窄
藝術學科專業性強,教育口徑比較小,與其專業相對應的傳統藝術行業相對集中。藝術類畢業生因其自身知識結構特點,往往難以在學科之外尋求職業發展,學生的就業面過于依賴專業知識對口。加之周圍朋友、親屬的關注期許,在傳統的就業思維指導下,藝術類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無法客觀評判自身職業取向,憧憬成為“藝術家”而恥于從事藝術產業相關輔助行業,就業路徑難以有效拓展。
二、提升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的路徑建議
如前所述,影響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的主要因素:一是自身專業業務能力,二是學生自身的就業觀。故此,提升藝術類畢業生就業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教育。
(一)以就業率為導向調整專業布置和招生計劃
由于經濟發展需要各類藝術人才需求存在一定差異,而學校人才培養規模往往只從自身師資出發,忽視社會需要,造成與社會人才需求往往存在較大的差異。故此,相關學校應積極調研調整,從長遠角度出發,合理規劃招生和專業布局。
(二)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為幫助畢業生科學地進行自我分析、定位,客觀及時地尋找到適于自身發展的工作崗位,順利完成學業實現社會角色的轉換,學校應首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通過開展師生座談、往屆優秀畢業生以經驗交流會和專題報告等形式,交流就業、擇業、工作中存在的誤區、暢談的工作經歷和感受,增強畢業生戰勝各種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評價社會,避免落入“教條主義”、“本本主義”、“拜金主義的”泥潭,幫助廣大畢業生同學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充分發揮自己所學、所會為國家、為社會服務,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發揮藝術類“師徒制”優勢
結合藝術類學生就業市場和藝術教育的特殊性,應積極發揮“師徒制”教學優勢,依靠專業教師成立就業指導小組,實施“一對一”重點服務,通過重點指導、優先推薦,以“先進帶后進”的方式,實現以點帶面,促進畢業生整體工作提高。同時密切關注畢業生中特殊群體的就業動態,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經濟上、心理上和求職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幫助其實現順利就業。
(四)積極開展政策宣傳引導
積極引導畢業生面向中小企業和基層就業,鼓勵畢業生創業。組織和動員畢業生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農村教師特崗計劃”等國家就業扶植項目。
(五)實行畢業年級輔導員招聘會跟蹤制
由于工作崗位特點,輔導員能更好地了解學生整體特點,與學生具有更親密的關系,通過輔導員跟蹤招聘會制度可以更好地抓住就業黃金期,實行對學生的動態管理,有利于宣傳辦學方向和教學成果,讓用人單位更好地了解人才特點,進而形成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參考文獻:
[1]敖四, 蘭順東.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M].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石國強, 鐘揚.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M].北京:新華出版社, 2009.
[3]李敏.中國就業問題研究[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4]李志強.對高校藝術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思考[J].江蘇高教, 2009(5):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