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航,莫偉軍
(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2)
糾錯教學法在心肺復蘇術實訓中的應用
趙 航,莫偉軍
(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2)
通過對2012—2016年桂林市衛生學校參加校、市、區級“單人徒手心肺復蘇術”操作比賽選手385人進行研究,探索糾錯教學法對心肺復蘇術操作教學效果的影響。培訓前讓學生觀看心肺復蘇術操作示范教學錄像,然后教師針對要點分析講解。實驗組讓學生先自行練習,同學互相用手機攝像,學生間相互糾錯,然后教師糾錯,學生再練和相互糾錯。對照組在自行練習的基礎上指導教師重復示教并集體糾正錯誤。結果顯示,糾錯法使學生學習更有針對性,更有利于糾正操作錯誤,提高心肺復蘇術教學效果。
糾錯教學法;心肺復蘇術;實訓
心肺復蘇術(CPR)是護理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否正確掌握該項技術,會影響其將來的臨床工作急救能力,也影響心肺復蘇術在社會上的推廣應用。臨床教學受資源緊缺、實踐機會少等因素限制,教學難度相對較大,使學生對心肺復蘇術仍停留在書面認知層面,真正遇到心臟驟停患者時不敢操作,或操作不當使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如按壓位置不準確造成多處肋骨骨折、引起肺臟心臟損傷,按壓深度不夠達不到維持心腦循環血量的效果,造成心肺復蘇失敗等。此外,還存在教材不統一、操作教學和理論教學不統一、教學內容滯后、教學和考核標準混亂等問題。如果不正視心肺復蘇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僅會影響教學效果,而且會影響我國院內、院外心肺復蘇水平的提高。
筆者自2012年開始負責我校校級、市級和廣西全區職業院校中職組護理技能操作大賽選手培訓工作,歷經了2008版、2010版、2015版CPR操作標準修訂。培訓過程中,采用統一標準、錄像教學、糾錯教學等方法,使心肺復蘇術整個操作過程程序化,糾正學生錯誤,通過反復練習,最終達到學生實踐中少犯錯誤甚至不犯錯誤的目的,并對選手逐個進行心肺復蘇術操作考核,取得較好效果。近5年來,筆者指導的學生校級比賽獲獎率為60%(150人),市級比賽獲獎率為60%(共72人),區級比賽獲獎率為87%(共13人)。
1.1 對象
選擇桂林市衛生學校2012—2016年參加校、市、區級護理技能大賽選手共385名(其中校級比賽選手50名/年、市級比賽選手24名/年、區級比賽選手3名/年)。所有學生均已參加心肺復蘇術理論課程學習以及臨床見習。
1.2 方法
1.2.1 實驗分組 設實驗組(39人/組·年),對照組(38人/組·年),均已完成相應課堂理論學習。培訓前讓學生觀看CPR操作示范錄像,然后教師對各個要點進行分析講解。
實驗組(5年共195人):讓學生自行練習一天,同學間互相用手機全程攝像,操作完成后回放視頻,互相糾錯;第二天,指導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操作視頻進行糾錯,然后學生再練習及相互糾錯;第四天考核。對照組(5年共190人):學生自行練習一天;第二天指導教師重復示教并集體糾錯后,學生自行練習;第四天考核。
1.2.2 心肺復蘇術操作測試 采用高仿真模擬人(天津天堰醫教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全功能急救人EMI0300014ASC),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依次接受CPR測試。測試過程中,避免學生間交流。由兩名教師對學生CPR操作情況進行評分,教師不知道學生分組情況,學生成績為兩位教師評分的平均分。按照廣西全區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護理技能操作競賽心肺復蘇術考核標準進行評分,滿分100分(見表1)。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1.5統計軟件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心肺復蘇術試題考核成績及技能考核成績進行統計分析。用配對樣本t檢驗比較總成績、胸外心臟按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的成績。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實驗組學生心肺復蘇術試題考核成績和技能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2。
3.1 判斷與呼救
(1)未充分認識到頸總動脈觸摸的重要性,定位隨意,以至出現定位不準確現象;(2)未牢固掌握解剖學知識,不能準確定位;(3)判斷呼吸與脈搏不能同步進行;(4)時間報告不準確;(5)操作超時;(6)未呼叫協作者;(7)未判斷搶救環境是否安全。
3.2 安置體位
(1)口述不清或不全;(2)口述時眼、手、口沒有同步操作;(3)患者體位擺放不合理。
3.3 胸外心臟按壓
(1)定位不準確、按壓手法不規范、用力部位不正確,如利用手臂力量下壓、用力突然,單純使用臂力下壓易造成胸骨損傷及其他并發癥發生,同時操作者易疲勞;(2)按壓頻率不均勻(≥100次/分鐘,即18次/分鐘·循環);(3)按壓時未報告;(4)按壓深度不達標,按壓過程中胸廓未能復位;(5)按壓過程中沒有觀察患者面色。

表1 CPR操作程序、評分標準
表2 兩組心肺復蘇術技能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2 兩組心肺復蘇術技能考核成績比較(±s,分)
注:P<0.05
組別 胸外心臟按壓總成績人工呼吸對照組實驗組開放氣道72.4±7.5 91.2±8.1 16.5±3.1 20.2±2.2 5.6±0.8 7.1±0.6 12.3±1.6 14.2±2.4
3.4 開放氣道
(1)沒有口述操作內容,動作與口述不同步;(2)沒有強調頸部是否有外傷及選擇何種氣道打開方法;(3)手法有誤,氣道未打開;(4)操作手法不連貫,致使打開的氣道再次復原。
3.5 人工呼吸
(1)鼻孔漏氣;(2)操作者口唇未完全包繞模擬人口唇;(3)吹氣量不足或太大;(4)吹氣過程中沒有觀察胸廓情況;(5)吹氣時間不足1 s。
3.6 判斷復蘇效果
(1)5個循環不夠或超過;(2)口述判斷復蘇項目不完整,眼、手、口動作不同步;(3)血壓測量動作不規范;(4)未報告復蘇時間。
3.7 整理記錄
(1)用物分類擺放不合理;(2)記錄不合要求或不如實記錄;(3)未報告操作結束,導致超時。
3.8 評價
(1)錯誤操作;(2)表演痕跡過于明顯;(3)動作生硬粗暴,未體現人文關懷;(4)用物準備不齊;(5)超時。
在實習教學中,我們改變以往學生之間互練CPR操作模式,采用高仿真模擬人進行規范的操作練習與考評,使學生有真實感,敦促其正確掌握要領,避免將來在患者身上鍛煉。醫學模擬教學是一種以模擬真實情景進行教學的方式,利用各種仿真人體模型和現代化、智能化的醫學模擬技術,參照教學和考核要求,創設模擬患者、模擬臨床場景(野外、病房、手術室等),從而代替真實患者、真實臨床場景進行教學、實踐訓練和能力評估,以實現更為科學化、人性化培養醫學生的目的。
急救模擬人能很好地模擬呼吸心搏驟停情況,適合CPR臨床教學。根據CPR教學大綱要求,設置情景,以直觀、形象、生動的方式,讓學生融入CPR情景中,加深學生對CPR理論的理解和對實際操作的感性認識。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學結果并不理想。學生初次操作時,往往會出現較多錯誤,如何快速有效糾正錯誤是教學中的難點。傳統教學采取示范教學及練習完成后統一糾錯和自行糾錯兩種方法。但是實訓過程中,學生對自己的錯誤很難發現,不能及時糾正。采用手機攝像則可以彌補這些缺點。錄制操作者的操作過程,操作完成后回放視頻并針對錯誤糾正,既不影響學生操作、避免操作過程被打斷、不會遺漏錯誤動作,又可以讓學生以旁觀者角度發現自己的錯誤和不足,并且在離開實訓場所后仍能反復自我糾錯,使學習更有針對性。
加強學生服務意識及愛傷觀念培養。教學過程中強調時間觀念在心肺復蘇中的重要性,演示時做到爭分奪秒,把握節奏,整個操作過程有快有慢。如進行意識、動脈搏動判斷時要慢,因為這關系到操作者是否應做心肺復蘇或要不要繼續進行心肺復蘇;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打開氣道等操作時,要有緊迫感,讓學生感受到逼真的操作氛圍、生命的可貴及搶救生命的神圣。
G424.4
B
1671-1246(2017)03-00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