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琴,許子華,任立平,董會霞,祁雅慧
(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北京 101300)
微課在微生物學檢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李 琴,許子華,任立平,董會霞,祁雅慧
(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北京 101300)
從教學內容梳理、知識點選擇、教學設計、知識結構圖構建等環節介紹微生物學檢驗微課設計,并應用于實際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學習主動性及教學效果。
微課;微生物學檢驗;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移動互聯網的廣泛覆蓋、教育資源的網絡化和移動閱讀終端的普及化,促進了高等醫學教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改革,出生于網絡時代的“數字原住民”學生群使網絡學習逐漸成為主流,通過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效率已成為目前的教育趨勢[1]。基于網絡的以微型教學視頻為核心的微課(Micro-lecture)是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改革的必然產物。
1.1 時代推動
隨著信息技術、移動終端和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自2008年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微課概念以來,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教學模式,微課以其短小精悍、主題明確和便于學習的特點,在高校教學中發揮著日益突出的作用,成為高校輔助教學的重要手段[2,3]。微課是以微型視頻為核心,以闡述知識點為目標,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集視頻、圖像、聲音、PPT等多媒體素材于一體,并包含與教學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課件、微練習、微反思、微點評等資源的課程體系[4]。在“醫療大數據”和“數字化醫療”的今天,微課已成為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將對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產生重要影響[5]。
1.2 教學需要
第四輪教育教學改革核心是以學生學習成長為中心,以提高教學水平、質量為目標,通過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調整等,提高學生參與性,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微課內容突出,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畫面設計優美,學習交互性強,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微課短小精悍,便于通過多種終端訪問和下載學習,不受時空限制,使學生實現學習的自主性、移動性和個性化。因此,微課的設計與應用要從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上,充分體現以學生學習成長為核心,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資源建設。
1.3 現實考量
微生物學檢驗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主干專業課程之一。通過多年的教育教學改革和實踐,該學科體系已積累了大量的素材、資料和成熟的人力資源,為微課的開發和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該課程也正在進行網絡課程建設,Penrose和Open Education從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角度認為,微課是由網絡課程轉變而來的教學形式,是網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微課與網絡課程建設相輔相成,微課可充分利用網絡課程的平臺資源,網絡課程也可以微課為主要內容形式。
微生物學檢驗教學雖已完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但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仍沒有被完全調動起來,傳統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也依舊沒有改變。同時,該課程內容較為零散、系統性差、抽象難懂。因此,筆者對該課程進行了微課設計,并應用于教學進行初步探索和研究。
2.1 梳理教學內容,選擇知識點
職業教育以強化技能訓練為主導,注重培養學生職業技能。有學者認為將微生物學檢驗理論知識融入各項技能操作任務中,能徹底改變傳統微生物學課程中實驗內容為理論探究服務的從屬地位[6]。在注重實踐操作技能訓練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使其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既知道怎么做,也了解為什么這樣做,從而提高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實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微生物學檢驗由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部分組成,學時數較多,本著重基礎、強操作原則,分別對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既注重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提高,也兼顧專業基礎知識夠用。理論教學以教學重、難點為出發點,選擇完整、短小、針對性強的內容,如細菌細胞壁結構、細菌的生長繁殖、噬菌體、流感病毒等。實驗教學內容選擇以標準化實驗操作為主,如革蘭染色、分離接種培養、微生物實驗室布局和操作流程等,縮短驗證性實驗的教學時長,提高基本操作教學效果,從而為綜合性、設計性和開放性實驗的開展提供必要的時間和技術保障。
2.2 繪制知識點結構圖,制作微課腳本
胡鐵生認為,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7]。因此,在整個課程的微課教學設計中應包括學情分析、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程序設計等[8]。在了解背景、確定目標后,根據選定的知識點,繪制結構圖。以流感病毒為例,針對流感病毒的結構特征這一知識點進行知識點結構圖繪制,見圖1。

圖1 流感病毒結構特征知識點結構圖
根據知識點結構圖制作微課腳本,包括具體內容、教學方法、呈現形式(文字、圖片、視頻、動畫、聲音等)、所需時間、編輯方式等。如闡述某種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學檢查,可采用PBL、CBL、LBL等多種教學方法,也可選取不同學習情境,如患者門診就診情境、糞便標本采集情境、實驗室檢查情境等,配以文字和聲音,并設定情境時間。
2.3 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微課設計
微課設計過程中,素材的采集尤為重要。微課短小精悍、畫面豐富、形式多樣、趣味性強,集視頻、圖像、聲音等為一體。因此,較好的視頻、音頻制作設備及后期制作技術是基本保證[9]。經過長期積累,該課程已有近50個原創圖像、視頻、動畫等,建立了微生物形態數字標本庫,為微課設計奠定了堅實基礎。該課程微課采用Office 2016的PowerPoint軟件進行制作,軟件中的視頻、聲音插入與節選、視頻導出等功能完全可以滿足制作要求,學生易學、方便、高效,也易于被普通教師掌握。
3.1 微課的發布和應用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校園無線WiFi的廣泛覆蓋,在校大學生利用網絡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我校已建立BB平臺以及QQ、微信等信息平臺,供網絡課程開發和應用,也可進行微課發布。
微課發布后,學生不受時空限制,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自主化、個性化學習。微課可作為課前認知、課后補漏的重要載體。微課短小精悍,就章節的某一知識點展開,可通過拋磚引玉的方式引導學生預習,通過微課中問題的預設,引導學生探究思維,激發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微課還可作為學生課后知識消化和復習的重要學習資源,彌補課堂教學不可重復的不足。雖然微課具有時間短、內容精、易傳播等優勢,但其仍無法替代課堂教學,移動終端的學習體驗也無法替代課堂學習,微課只能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10]。
3.2 微課應用效果
方芳等[11]對200名學生的醫學微生物學課程中微課使用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5%的學生認為應用微課可提高其興趣、主動性,更易于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本研究中,由于調查對象為三年制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該專業人數較少,無法進行對照分析,訪談中學生均表示微課更便于學習,形式也更受歡迎。
微課短小精悍,以學生學習成長為核心,便于終端訪問,突破了時空限制,可提高學生參與性,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促使學生自主學習。
微課的開發與應用,一方面有利于豐富網絡課程資源,成為開展翻轉課堂的基礎,是教學模式調整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可促進考核方式改革,便于教師追蹤學生學習情況,增加基于網絡的師生互動,實現形成性考核,增加課程形成性評價內容和方式。
微課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并對教師信息技術的掌握和教學工作的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
信息技術促進新教學方式與手段的誕生和教學模式改革,為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提供了契機。微課的應用,是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適應移動學習時代知識傳播需求,適合學生自主化、個性化、深度學習。同時,微課也會成為開展翻轉課堂的推手,學生減負的電子書包、電子作業[4]。該課程微課的開發和應用,可為其他專業課程建設提供參考與借鑒,對建設優質教育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1]王士霞,陳娓.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醫學生臨床能力培養模式探究[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5,32(12):1144-1146.
[2]姜鵬,劉若丹,張璽,等.微課在寄生蟲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6,11(4):3-5.
[3]盧英芹.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病原生物學實踐教學中應用研究[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6,11(3):2-3.
[4]張中興.微課與微課程研究進展綜述[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4,28(6):586-589.
[5]李琴,黃河清,方越越,等.信息技術下醫學微生物學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16,18(8):51-53.
[6]胥振國,蔡玉華,袁星,等.高職醫學生物學檢驗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16,43(2):417-423.
[7]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2-63.
[8]原增艷,宋小鋒,張俊麗,等.微課在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5,26(12):1852-1853.
[9]王嵐,吳怡,王東月,等.高校醫學基礎課程實驗教學引入微課程的應用與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12):4-6.
[10]郭文濤,趙青,溫雯靜,等.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醫學微生物學微型移動課程資源的建設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16,43(4):769-774.
[11]方芳,陳冬梅,李新鳴,等.微課程教學法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的嘗試[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6):48-49.
G421
B
1671-1246(2017)01-0050-02
注:本文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基金項目(2015JYY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