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體特征教學童話故事
——對《三袋麥子》人文性的思考與工具性的落實
江蘇省泗洪縣第一實驗學校 華志剛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9課《三袋麥子》是一篇童話,講述了土地爺爺送小豬、小牛、小猴各送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式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保存好,慢慢享用;小猴把一口袋麥子全部種下了地,第二年收獲了滿滿的一囤麥子。三種動物面對麥子,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一年之后,土地爺爺看到的情況也不一樣。多數教師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課堂上重點引導學生討論誰的做法最好,然后讓學生思考,除了這三種之外,還有什么更好的做法。美其名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按照中國人慣有的思維,小豬的做法當然應該是受到批判的,因為他太貪吃,而小牛和小猴則飽受好評。果真如此嗎?土地爺爺送給他們麥子,本意就是讓他們吃的,所以看到小豬可愛的樣子,“忍不住哈哈大笑”;小牛的勤儉節約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所以土地爺爺“點點頭”;小猴把麥子種下地,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土地爺爺心生歡喜,撫摸著小猴的頭,興奮地說:“你真聰明!真能干!”連土地爺爺都沒有批評,我們何必要越俎代庖,揮舞起道德大棒,隨意貼道德標簽呢?再說,小豬也并非全無長處,他能面粉做成各種各樣的食品,說明他也心靈手巧,用現代的話來說,是一個會享受生活的美食家。小牛的做法并非最好,小猴的做法雖然有收益,可是投資就會承擔相應的風險,萬一遇到天災,可能會顆粒無收。我們不妨聽一聽教材編者朱家瓏先生的想法:選入這樣的文章,是要倡導一種新的消費觀,鼓勵適度消費。適度的消費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利用教材,傳播現代意識,倡導現代文明。所以,教學中對小豬的批判是對老實人的欺負。正是這三個小動物的不同的做法,讓我們看到了鮮明的形象:小豬憨厚可愛,小牛勤勞儉樸,小猴聰明能干,把握這三個小動物不同的形象應當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
這樣的童話,學生讀了幾遍后,基本上能夠理解主要內容,如果教師逐段逐段的分析、講解,教學就會陷入高耗低效的泥淖。童話故事是給學生讀的,更是給學生講的。課后練習的第一項就是“分角色朗讀課文,講講這個故事”。所以,本課的教學,“講故事”成為教學的主要環節,指導學生講好故事,就成了教學的主要任務。
(一)變換說法講故事
教學第1自然段,指名讀。
問:土地爺爺送出了幾袋麥子?
生:3袋。
師:看了課題,才知道是3袋的吧?
生:從“各”字也可以看出來。
師:你是怎樣理解“各”的?
生:土地爺爺給小豬送了一口袋麥子,給小牛送了一口袋麥子,給小猴送了一口袋麥子。
師:是的,那作者為什么不像這樣說呢?
生:這樣說,很啰嗦。
師:你能把“各”字換成別的詞嗎?
生:每人、都……
師:誰能讀課文,讀出這個意思。(指名讀)
師:這是一篇童話故事,故事是給我們小朋友讀的,更是給大家——
生:講的。(齊)
師:是的,我們誰能把第一自然段的內容繪聲繪色的講出來。(板書:講故事)
生:……(講故事,基本上是背下來的)
師:(出示句子)句中有個這樣的符號,叫——破折號(生齊)。破折號有什么作用呢?你看這句話,土地爺爺給三個小動物各送了一份節日禮物是什么?
生:一口袋麥子。(齊)
師:是的,破折號在句子中就表示解釋說明的意思,告訴人們,那節日禮物是什么。我們講故事的時候,講著講著,不能突然提醒人們:“這里有一個破折號”。(生笑)誰能試著不用破折號,把故事講出來?
生:快要過年了,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口袋麥子作為節日禮物。
復述課文不是背誦課文,既可以讓學生運用文本上的原文,也可以鼓勵學生創造性的復述,讓故事變得更加口語化。
(二)尋找規律講故事
課文第2—4自然段的表達很有特點,都是先寫小動物是怎樣看著這些麥子,接著寫他們是怎么說,怎么想的,最后寫是如何做的。6-9自然段的層次也很分明。引導學生發現言語的秘妙,尋找表達的規律,指導講故事會事半功倍。
師:請大家自由閱讀課文2-4自然段,說一說,你看到了怎樣的小豬、小牛和小猴?
生:小豬憨厚可愛,小牛勤勞儉樸,小猴聰明能干。
師:你是從哪些詞語感受到的?請再讀2-4自然段,把最能體現小豬憨厚可愛、小牛勤勞儉樸、小猴聰明能干的詞語劃出來。
生讀,匯報。指導朗讀。
學生通過上述環節,把握了三個小動物的特點,劃出關鍵詞語,便于學生在講故事時用上這些詞語。
師:你有沒有發現,這三個自然段在表達方面有一個秘密?
生:都是先寫小動物是怎樣看著這些麥子,接著寫他們是怎么說,怎么想的,最后寫是如何做的。
生:第4自然段不是這樣寫的。
師:你讀得很仔細,你能把第4自然段改動一下嗎?出示:
小猴心想____________ 。
小猴高興地說:“_________________ 。”
生:……(把自己當作小猴說話)
師:你有沒有想過,寫了小豬“開心地喊道”,小牛“心想”,第4自然段為什么不寫小猴“喊”和“說”?
生:再寫說顯得重復了。
師:你說得對,我們以后寫作文也要避免重復。下面,我們就按照這樣的順序,試著講故事。一人講一種小動物。(指名三個學生講故事)
……
師:一年以后,土地爺爺又來拜訪小豬、小牛和小猴。請大家自由讀6-9自然段,看看這一部分課文藏著怎樣的秘密?(生快速瀏覽)
生:都是先寫土地爺爺到誰的家,又寫了小動物們說了什么,還寫了他們的動物表情,最后一句都是寫土地爺爺的反應。
師出示表格,兩人小組合作口頭填空:
利用表格讓學生迅速理清文章寫作上的脈絡,學生口頭匯報后,出示填寫后的表格,讓學生練習講故事,使學生有了很好的憑借。全班匯報時,就不覺得困難了。
(三)發揮想象講故事
學生感受到小豬、小牛、小猴各自鮮明的形象后,教師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落實課后練習的要求,同時讓學生對課文的學習回歸整體。然后組織討論:小豬、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造成誰的?如果是你,會怎樣做?
此時的討論并非道德評價,而是引導學生發現各自做法中合理的和需要改進的成分,讓學生說出自己個性化的做法,為下面創造性的講故事作好鋪墊。教師這樣引導:話說土地爺爺從小猴家里出來,背著小猴送的一袋麥子,他會把這袋麥子送給哪個小動物呢?他又會怎樣處理這袋麥子呢?請你在課后發揮想象,續編故事。可以口頭說一說,也可以寫下來。
創造性地復述是更高層次的學習,銜接了課內課外,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促進想象力和表達能力的發展。
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結果。關注課文的本體特征,什么樣的文章選擇什么樣的教法,上出什么樣的味道。落實了語用,就有助于語言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