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楓
摘 要:隨著《民法通則》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的婚姻法正在向民法逐漸進行過渡。婚姻關系從本質來說是一種私人關系,不管從婚姻法或是從民法的角度分析,都充分反映出婚姻法和民法之間的包含關系。長期以來,婚姻法向民法回歸都僅僅停留于形式之上,因而嚴重制約了婚姻法的縱向發展,也阻礙了司法體系的完整性發展。因此,本文針對婚姻法與民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對民法以及婚姻法的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婚姻法;民法;關系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137-02
在2011年7月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在第1525次會議審議中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因在這部司法中對涉及夫妻雙方共有財產以及個人財產的認定依據是按照物權法中的有關原則來進行制定的,針對婚姻法研究的有關學者認為這是一種有“越法”嫌疑的法律規定,并指出對于調整一般關系的物權法不應用來衡量具有特殊關系的婚姻家庭,這一關系應該由專門的婚姻法來進行調整和制定,由此而引發出了人們對于婚姻法與民法關系的再思考。
一、婚姻法和民法關系的發展歷史
(一)婚姻法歸屬于民法
在經過了義和團運動以及庚子之亂運動之后,清政府被迫在1901年的時候開始對法律進行修訂,并在1911年時完成了對《大清民律草案》的有關起草工作。其中《大清民律草案》是借鑒了日本民法典中的“五編制”體制中的內容,具體包括了對物權、繼承、債券、總則以及親屬五個方面的內容,從而開啟了我國將親屬法納入民法之中的傳統。但是在當時,這一法規還未進行公布,清政府就宣告了滅亡。在成立民國政府之后,國家有關領導人就著手制定了民法的有關法律條文,并于1925年5月-1930年12月公布了《“中華民國”民法》中的關于以上五個方面的內容,并延續了在《大清民律草案》中將親屬法納入民法中的這一傳統。直到1949年國民黨在內戰失敗后,退至臺灣,在此過程中《“中華民國”民法》在我國大陸地區使用了將近20年的時間。
(二)婚姻法從民法中獨立出來
我國于1949年時,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并廢除了在國民政府期間頒布的有關“偽法統”以及“六法全書”的內容,并在建立立法體系的過程中樹立了向蘇聯學習的模式。針對婚姻法以及民法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蘇聯模式主要強調的是婚姻法具有的獨立性,主張將婚姻法從民法中獨立出去,并制定出適用于婚姻關系的獨立性法律。在沿襲了蘇聯的法律模式后,我國在1950年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并在1986年頒布實施了《民法通則》,致使我國的婚姻法獨立于民法存在了近36年的時間。
(三)婚姻法重新回歸于民法
我國于1986年頒布實施了《民法通則》之后,由此也是我國婚姻法重新回歸于民法的重要標志。在《民法通則》中,不僅在其中對傳統的親屬法中監護的制度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同時還分別利用其中的三個條款對婚姻法中的自主權以及在婚姻法中的基本問題在原則方面進行了規定。在頒布實施《民法通則》之后,同時也向社會正式宣告了婚姻法已回歸于民法,并且明確了婚姻法在立法時應屬于廣大民事法律的重要部分。
二、婚姻法和民法關系發展歷史的簡要分析
盡管我國已經正式宣告了婚姻法已回歸于民法,但是仍然有一部分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認為我國應當繼續沿用蘇聯體制下婚姻法獨立于民法的模式。這種觀點認為,“在上個世紀初期,蘇聯在創立社會主義國家法典的過程中,立法者依據的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理論,并充分地認識到了婚姻家庭以及一般人身財產之間具有的本質性差異,并經過不同的原則以及制度進行調整后制定的。婚姻法典的誕生以及婚姻獨立部門的形成標志著人民認識水平的提升,同時也是婚姻法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巨大進步。”因這種觀念在我國的婚姻法研究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因而有必要對這一理念的來源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在《共產黨宣言》一書中認為:“資產階級撕破了籠罩在家庭關系之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并將這種關系變為單純的金錢關系。”依據在這一著作中的有關理論,蘇維埃政權在1917年12月公布了《關于解除婚姻關系》以及《關于民事婚姻、子女及戶籍登記》的兩項法令,其也標志著蘇維埃家庭立法權的開始。在1918年頒布實施的《蘇俄婚姻、家庭及監護法典》,這是一部蘇維埃法典,并且曾有人提議將這一家庭法和民法結合在一起,并在民法中添加“家庭法”,但是,遺憾的是這一提議并未通過,在最終頒布的《蘇俄法典》中并沒有將這一章添加進去,致使婚姻法成為獨立于民法的一種存在。
三、婚姻法回歸于民法的原因分析
或許有人會存在這樣的疑問:婚姻法向民法回歸是民法常識的基本,并且已經達成了基本的學術共識,那么論證婚姻法回歸于民法是否具有特定的必要呢?在筆者看來,這一論證具有較高的必要性。從表面上來看,目前我國的學者已經普遍認為婚姻法是屬于民法的一部分的,但是針對婚姻法為何屬于民法這一觀念,并未提出針對性的反思,因而在婚姻法為何要回歸于民法的這一問題上并未達成共識,同時這也是一些學者對此存在質疑的主要原因。
我國一些學者嘗試從法律的調整方法、社會作用等方面來論證婚姻法回歸于民法的原因。在這之中,最有說服力的證明方法就是通過調整對象來解釋婚姻法回歸于民法的原因。因為法律的調整對象決定了法律的具體調整方法以及法律價值。婚姻法調整的是其和婚姻家庭之間的關系,更為準確地說,婚姻法是對親屬之間的人身關系以及以此為基礎的財產關系進行調整。現階段,隨著具有專制意義的家長制度瓦解之后,婚姻家庭關系逐漸開始展露出自私的本性。
首先,針對親屬之間的人身關系來說,在以前是親權、父權以及夫權占據主導地位,妻子和子女沒有相對獨立的人格和意志,但是現階段,看重的更多是平等意識的體現,“自我決定”在婚姻家庭中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因親屬人身關系具有一定的“事實在先性”的特征,因而在二戰之后,日本、德國等國家紛紛對其落后、保守的家庭法進行了改革,重新確立了父母子女以及夫妻之間具有同等關系,并規定滿足法定條件的自然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或解除婚姻關系,國家不得以任何形式介入或干預,除非存在有當事人申請或是滿足法定程度要求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親屬間的人身關系是一種“私人”之間的關系,并且我們可以將其確定為是一種具有理論道德的私人關系。
其次,針對親屬財產關系而言,盡管其和民法之間的財產關系具有一定的差別,但是若是其不具有等價有償的特性,反映的則是家庭共同生活以及經濟的職能化要求,并且具有將親屬關系作為基礎的一種特性,和民法中規定的財產關系相比,也具有等價有償的特性,反映的主要是商品化經濟要求的特性,但是這些差異性都不是表現在本質之上。但從實質性來進行分析,親屬法和其他民法規范中對財產調整的關系具有一定的相同性,也就是說這兩者之間在財產上具有一定的平等性關系。
因親屬關系以及親屬財產關系均具有一定的私人性,因而在婚姻家庭關系中反映的實質上是一種私人關系。針對一般性質下的民法而言,其調整的對象的主體就是私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或恩怨,這種關系在私法調整之下,就會逐漸上升為一種私法關系,也就是在私法主體間的民事權利間的義務關系,在近現代的歐洲國家中都是利用這一私法原理作為指導方法,使其可以成為一種私人關系下的產物。同時在《法國國民法典》也明確表示了婚姻的契約型關系,從而可以使宗教權利以及家長權利逐漸退出婚姻家庭關系的舞臺,同時這也是其中一項非常重大的突破性成就。
另外,從民法的角度進行分析,也完全可以導出婚姻法包含于民法的結論。在黑格爾看來“市民性社會是處于國家以及家庭之間的差別性階段”,其將家庭關系從市民中排除出去,并且將市民理解成為一種由政治國家所決定的一種單純的利益關系。馬克思針對黑格爾的這種社會性觀念進行了充分的揚棄。在其看來,因社會利益分化可將公共利益以及私人利益逐漸分立為兩大對立的體系,也就是市民化社會以及政治型社會。作為市民化社會的一種基本構成,每個市民不可避免地會參與到這兩種社會化體系活動中,這是一種以地位平等或是人格獨立為特征的表現。其中財產關系無可厚非是一種“私人關系間的總和”,是一種將血緣關系以及兩性關系作為社會表征的婚姻家庭法之間的取向。
四、婚姻法與民法之間關系的正確認識
不是從對歷史經驗進行分析還是從邏輯角度進行推理,都能得出我國婚姻法回歸民法的結論。其中,這既是對民法以及婚姻法關系位移的正確認識,是解決我國婚姻法研究道路中困境的方法,也是制定具有科學性以及邏輯性的中國法典的必經之路,因此,民法作為針對市民的普通法律,其具有的第一個職能是建設出一個市民化的社會,在這一職能中是由親屬法來進行承擔的;具有的第二個職能是分配市民化社會中存續的重要資源,在這一職能中是由財產法來承擔的,因此,唯有將婚姻法以及財產法按照相應的法律價值體系來進行系統間的整合和構造,最終才能構造出邏輯性強、條理清晰以及內容科學的市民法典。
首先我們不應將婚姻法回歸于民法僅認為是一張形式上的回歸,要充分強調其具有的實質性的核心地位,將婚姻法放入同一的私法原理中進行研究。其次,我們要強化婚姻法以及民法之間關系的理論性研究,因法律的基本原則中對法律的價值取向進行了鮮明的分析,并通過研究民法以及婚姻法之間的基本關系,使得在宏觀的角度上可以充分把握民法以及婚姻法之間的共同屬性,例如在婚姻法中的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原則表現的就是民法規范當中的共同屬性以及特殊屬性。最后,為了使制定的民法法典的內容更加合理,我們要從立法技術的角度來分析婚姻法以及民法總則之間的協調性問題。
五、結語
綜上所述,婚姻家庭關系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帶有私人性質的關系,婚姻法作為私法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能認為因婚姻法存在強行性、倫理性等特征,從而忽視其在本質上的私人特性,將其和民法分離。因此,我們應該充分把握住制定民法法典的歷史性契機,針對性地分析婚姻法以及民法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婚姻法不論是從體制還是形式上都完全回歸于民法。
參考文獻:
[1]吳國平.我國婚姻家庭法的立法定位與制度完善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2]楊大文.略論婚姻法及其適用的價值取向——兼析婚姻法司法解釋(三)草案第六條[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1(2).
[3]黃晶.夫妻財產關系特殊性探析——評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征求意見稿)相關規定[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1(1).
[4]雷春紅.婚姻家庭法的定位:“獨立”抑或“回歸”——與巫若枝博士商榷[J].學術論壇,2011(5).
[5]巫若枝.三十年來中國婚姻法“回歸民法”的反思——兼論保持與發展婚姻法獨立部門法傳統[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2(4).
[6]李秀清.新中國婚姻法的成長與蘇聯模式的影響[J].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12(4).
[7]巫若枝.論中國婚姻法在法律體系中地位研究之誤區——兼與婚姻法私法論商榷[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