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非霏?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慕課作為新興的在線教育模式,將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在一起。本文介紹了慕課發展現狀和特征,并基于傳播學視闕,從傳播方式、受眾、傳播者的角度對慕課的教育傳播模式進行分析。慕課糅合了多元復合的網狀傳播形式,加強了雙向傳播效果,促使教育資源的優化。我們應在傳統課堂中融入慕課教學模式,“創生”出適應學生需求的高效自主課堂。
關鍵詞:慕課;傳播學;教育傳播模式;傳統課堂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2-0101-02
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以去中心化、開放、共享為特征的新媒體引發了信息傳播模式的巨大變革。在教育領域,慕課無疑是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產物,慕課的迅速發展帶來了教育傳播模式的深刻革新。慕課體現的教育理念、教育傳播模式與傳統教育傳播模式有何差異,教育行業應如何理性對待慕課,如何將慕課教學理念融入傳統課堂中,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內容。
一、慕課:發展現狀及特征
2011年,斯坦福大學教授Sebastian Thrun將《人工智能導論》課程放到互聯網上,吸引了來自190多個不同國家的16萬人次的學習者關注、學習[1]。2012年,Sebastian Thrun教授創立了一個名為Udacity[2]的網站,提供計算機等在線課程。隨后,兩名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教授創建的Coursera[3]公司和哈佛與麻省理工學院聯合創建的edX[4]先后成立。這三大平臺成為目前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MOOCs課程平臺,超過100所世界級名校與這三大平臺達成了合作伙伴關系,為這些學校提供1000門以上優質的在線課程資源,參與學習的學生人數超過了1000萬人。斯坦福大學的校長John Hennessy認為MOOCs引發了一場“數字海嘯”[5],引起了教育技術、教育理念、教學模式等方面的偉大變革。
MOOCs是”大規模開放網絡在線課程”(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的簡稱,也被音譯為“慕課”,其具有以下特征:(1)大規模;(2)課程限時開放。MOOCs上的課程有明確的開課和結課時間,一般以周為時間節點,每門課程以一個月到三個月為學習周期;(3)以短小精悍的“微課程”為主。MOOCs課程以5到15分鐘的微視頻來呈現,一般每個視頻對應一個知識點;(4)交互性強。MOOCs課程的學習者之間可以通過課程專屬的討論區或論壇進行即時交流,教師也可以定期在課程討論區與學習者在線互動;(5)課程完整性強。學習者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需完成一些“通關”測試題,需定期完成作業、參與討論、參加考試,方能拿到學分或結課證書。
二、關于慕課的傳播學分析
著名的原創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媒介即訊息”的觀點[6],他指出:媒介不僅僅是一種傳播渠道或工具,它是人的一種延伸,“任何媒介或技術的‘訊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間事物的尺度變化、速度變化和模式變化”。就慕課而言,這一平臺本身的出現,帶來了傳播知識模式的巨大變革,從要素到效果的變化都給傳統的教育傳播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
1.從傳播方式來看,慕課將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相融合,構成了多元復合的網狀傳播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典型的人際傳播,教師以面對面直接交流的方式、運用語言及動作、表情、文字、眼神等非語言手段來傳遞信息,并在與學生的即時互動中,根據學生的反饋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及時修訂,學生在自愿的基礎上理解、接受訊息,并內化成自身能掌握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具有互動性強的特點,但受時間、空間等物理限制,學生規模只能是幾十人到幾百人,知識傳播過程中投入的硬件資源、人力資源等成本巨大。
隨著遠程教育的出現,網絡公開課應運而生。它將教師課堂教學的錄像以網絡傳播的渠道向大眾開放,課時時長普遍接近50到90分鐘,是課堂教學的場景真實再現。它面向不特定的受眾群體,受眾規模為幾百到幾千甚至上萬。網絡公開課彌補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受眾范圍小、投入成本高的不足,使普通群眾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為精英教育的平民化鋪平了道路。但是,在觀看網絡公開課視頻的過程中由于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缺乏互動,受眾未完整學完課程知識便半途而廢的情況比比皆是。
慕課同樣具備網絡公開課的大規模、開放、以網絡為渠道的特征,但教學視頻不再是課堂教學的實錄,而是以知識點為基本意義單元的10到15分鐘的講解,符合受眾的注意力吸引法則,用戶可以便捷地通過電腦、移動終端等隨時隨地觀看教學視頻,滿足了用戶泛在學習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慕課以課內測試、作業、討論的方式促進了用戶學習效果的反饋,在BBS、郵箱、微博等平臺上用戶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更是促進了信息的二次傳播,模擬了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慕課結合了課堂教學和網絡公開課的長處,既有“點對點”的對話式傳播,又有“點對面”的單向傳播,將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融合在一起,改變了以傳播者為中心的線性傳播方式,構成了多元復合的網狀傳播方式。受眾不再處于不均衡、封閉的信息傳播中,而是可以構建橫向與縱向交織的多元化互動網絡,信息傳播的自由度、效度更高。
2.從受眾體驗來看,慕課將受眾作為知識傳播的中心,受眾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接受,達到了雙向傳播效果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課程的選擇度很低。許多情況下,學生不得不選擇某些課程,且沒有選擇授課教師的權利,只能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上課。在課堂教學中,雖然學生與教師面對面交流,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是教師授課,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由于班級中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接受程度等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而大多數情況下教師按學生的平均水平進行授課,難以滿足整個班級學生接受知識的不同需求。
在慕課教學中,用戶可以從海量的課程信息中自由地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及喜歡的授課教師。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的安排,不受物理限制,選擇空閑時間、合適的地點觀看,還可以存儲視頻,根據自身的學習節奏選擇共時視聽、歷時試聽或反復試聽。在試聽某些課程后,一旦用戶認為課程無法滿足自身的個性化需求,則可中止課程,轉而尋找更適合自身的課程。受眾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化為知識的主動搜尋者,有更高的自由度去訂購個性化信息。傳播者必須根據模擬受眾的學習基礎、接受能力去設計分眾教學,從而引發受眾的持續關注,在知識傳播的源頭更多地加入了受眾的因素。在學習的過程中,內嵌的“通關”測試題、作業、考試都是師生之間互動的模擬,獲得學分是對完成這些考驗的一種激勵機制,減少了網絡公開課中用戶由于缺乏互動和激勵而放棄學習的現象。學生在觀看視頻或者完成測試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可隨時到課程討論區與學生甚至教師展開互動,與傳播鏈條中的任意要素產生聯結,由信息的接受者轉化為信息的傳播者;或者下載并查閱資料、補充信息,參與到知識傳播的整個過程,使交互鏈條得以短化。
3.從傳播者的角度而言,慕課弱化了傳播者在知識傳播中的權威地位,在競爭的壓力下促使教育資源優化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處于知識傳播的中心地位,授課內容、授課方式、授課節奏、互動頻率等都由教師掌控,教師成為掌控知識的數量、質量、流向的“把關人”。在這樣的傳播過程中,傳播者和受眾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如果在一個忽視教學反饋和教學評價的環境中,教師在傳授知識時選擇“滿堂灌”、照本宣科、不更新知識,學生也只能被動接受。
隨著慕課的發展,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名校、獨具魅力的名師將課程分享到互聯網上,學生有了更多接受知識的選擇權。在美國,三大慕課平臺上的一些課程的學分已得到美國教育委員會的官方認可。對傳播者而言,這無疑意味著更大的競爭壓力和挑戰。在這樣的競爭壓力下,教師有更大的動力去更新知識、改進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的需求,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此外,來自全球的用戶在討論區進行熱烈互動交流,不乏積極的用戶發揮自身的影響力,成為不同層次的意見領袖,在引導用戶學習的過程中發揮教師的作用。教師通過在討論區的生生互動及師生互動,可以接受到異常豐富的異質化訊息,甚至激發出靈感,促進教學相長。通常情況下,一門慕課課程雖然大多由一名教師主講,但其背后有一支教學團隊負責課程的設計以及課程視頻的錄制、剪輯、發布、討論區的維護等工作,團隊成
三、結 語
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慕課掀起的狂風暴雨是信息革命在教育領域的體現。一方面,慕課的風靡使人人平等享受教育資源成為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媒介素養和知識儲備的差異,不同的人對慕課的接受程度存在差異,進一步加劇了知識的鴻溝。為消弭知溝,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豐富的慕課教學資源,將名師分享的知識盛宴“糅合”到課堂教學中去;在課堂教學中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慕課教學理念,融入“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創生”出適應學生需求的高效自主課堂。
參考文獻:
[1] Metz R. Sebastian thrun on the future of learning[EB/OL].
[2] Udacity[EB/OL].http://www,udacity.com.
[3] Coursera[EB/OL].http://www,coursera.org.
[4] edX[EB/OL].http://www,edx.org.
[5] 蔡文璇,汪瓊.2012:MOOCs元年[J].中國教育網絡,2013(4):16-18.
[6]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18.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