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輝+王魁
[摘 要] 目前,ERP系統在企業中的應用已經日趨成熟,實現功能也日益完善,但隨著供給側改革、生態會計、大數據時代、經濟新常態等新形勢的出現,已經日益無法滿足企業管理的需要。文章分析了傳統ERP系統的特點,并針對EPR系統如何應對新形勢做出了建議。
[關鍵詞] ERP系統;新常態;大數據時代;財務共享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26
[中圖分類號] F27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03- 0050- 01
1 引 言
傳統ERP系統在建立競爭優勢、加強產品質量、提升服務水平、降低運營成本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但近年來,隨著環境的惡化、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產業升級等新形勢的出現,生態會計、“互聯網+”等一系列新概念應運而生。ERP系統要發揮出相應的功能,就必須做出相應的轉變。
2 傳統ERP職能
2.1 增強企業資金管理水平
在運用財務分析系統過程中,企業能夠運用動態分析,掌握資本運用是否高效率,操作過程是否合理,資本結構是否合理。
2.2 提升企業分析與預測能力
ERP系統可以通過財務分析和財務預測,根據預測銷售,成本和資金需求等特點,使用各種分析方法,如比較分析法、結構分析法,對企業的各種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和研究,從中獲取有效的信息,進而為做出正確的企業決策提供堅實的基礎。
2.3 資源優化配置
在ERP決策支持系統可以提供整個單元的各個方面的生產、管理、金融交易等的詳細信息并且通過不同的方法,依據企業管理者在針對一個問題上的各個角度與不相同的關注程度,而確定不同的解決方案。
3 新常態下ERP系統實現功能的發展研究
3.1 開發生態會計子系統
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2016年“江西供給側改革與創新創業”年會更是指出綠色生態是江西的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江西做好綠色這篇大文章,一定能實現綠色崛起,而要實現綠色崛起,離不開會計與會計信息的支撐,傳統ERP系統并未將生態效益與可持續發展考慮在內,已經日益無法適應企業管理與國家政策的需要。而ERP系統要適應新形勢的需要,需用從生態會計理論體系入手,對評價指標進行量化處理,建立相應模型,使ERP系統可以對企業對生態文明的貢獻進行量化,鼓勵企業改進技術,提高質量,提升效率,節能減排,從而對經濟新常態做出貢獻。
3.2 積極應對“互聯網+”,適應“云數據”時代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已經全面迎來了“互聯網+”的“云時代”,信息的發達促使著企業重視技術更新,綜合利用云技術、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信息技術。ERP系統指作為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集信息技術與先進管理思想于一身的管理系統,就不得不為面對新形勢做出相應變革。在“互聯網+”與大數據時代,數據是海量的,與此同時,信息化的發展也使得財務數據更利于調用、分析,逐漸從“以存為主”到“以用為主”轉化,ERP系統應當在云計算技術支持下,以最快、最好地滿足客戶需求這一目標為導向,適應“互聯網 +”時代,開創“互聯網+”與ERP系統的資源共享新時代。
3.3 應對供給側改革,優化供給,促進產業升級
2015年以來,供給側改革是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大關注熱點,筆者有幸參加了2016年11月2日的“江西供給側改革與創新創業”年會,年會認為許多企業生產經營遇到困難,而企業反映最突出、最迫切的問題是生產成本過高、發展環境不優。而ERP系統跳出了傳統企業邊界,從供應鏈范圍去優化企業的資源,優化了現代企業的運行模式,反映了市場對企業合理調配資源的要求,由此可見,未來ERP系統將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結合生態會計子系統與“云數據”時代ERP系統新升級,為經濟轉型提供支撐。
企業在供給側改革中是無可厚非的主力,要應對國家供給側改革的新趨勢,ERP系統也要做出相應的改變:優化供給,提高供給質量,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并要求ERP系統建立健全相應子系統,比如,建立庫存預警系統,防止產能過剩;優化訂單系統,減少資源浪費;優化質量成本控制系統,減少質量成本,促進生態會計建設。
4 結 語
中國如今面臨的正是結構改革與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ERP系統應當做出適應時代的變革,從建立生態子系統模塊入手,為生態經濟建設,為產業結構升級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