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張曉魯



[摘 要] 運用兩部門模型構建信息產業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模型,研究了包含遼寧省和東部幾個發達省市經濟增長與信息化的關系。
[關鍵詞] 信息化;區域經濟;GRANGER檢驗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56
[中圖分類號] F207;F2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03- 0104- 02
1 引 論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信息產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深入而系統地研究。徐蕾(2013)采用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了安徽省信息產業產值和國民生產總值間的彈性關系。賴志花,王必鋒(2011)運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就信息產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表明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的的貢獻率是比較顯著的。在借鑒已有文獻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本文運用姜濤(2009)兩部門模型構建信息產業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模型,研究包含遼寧省和東部幾個發達省市經濟增長與信息化的關系。
2 理論模型
按照兩部門模型建立以下假設:
社會經濟分為兩部門,信息部門(I)和非信息部門(N);勞動力(L)和資本(K)在兩個部門中是主要的兩大投入要素。
兩部門的生產函數為:
3 實證分析
3.1 數據來源與處理
本節選取了我國東部較發達地區的8個省份2001-2011年的相關經濟數據與遼寧省一起進行比較,這個8個省份分別是:北京、上海、廣東、天津、浙江、江蘇、福建和山東。而選取的數據指標分別為:生產總值、勞動力、投資-產出比率和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總產值。
對數據的選擇和初步處理按如下方式進行:G(Y)用實際GDP的年長率來衡量經濟增長;對名義GDP通過平減指數進行平減得到實際GDP,進而計算出GDP的實際增長率;勞動力增長G(L)用15-64歲勞動力人口的年增長率表示;投入產出比率用名義固定資本形成加上名義存貨的增量部分,再除以名義GDP;YI使用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產值的數據。以上變量的數據分別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2-2012》、《中國信息產業年鑒2002-2012》、《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統計年鑒(60年統計) 》。
3.2 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
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數據生成過程表示為AR(1),即:
yit=ρiyi,t-1+Xitδi+uit,i=1,2,…,N t=1,2,…,Ti (5)
其中,yit表示信息產業增長率;Xit為外生變量;N 表示個體截面成員的個數;Ti表示第 i 個截面成員的觀測時期數;ρi為自回歸系數。進行IPS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其中g 對應于G(Y),為經濟增長;l對應G(L),為勞動力增長;I/Y對應C,為投資-產出比率;i對應(YI/Y)G(YI),為信息產業的增長。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檢驗結果可知,2個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均拒絕了原假設,則說明此四個變量均不存在單位根,可視為平穩變量。
3.3 面板數據的協整檢驗
通過對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可知,g、c、l和i是平穩的,滿足協整檢驗條件。用Pedroni檢驗方法進行協整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檢驗結果表明,組內Panel v-stat、 Panelρ-stat和組間Group ρ-stat檢驗結果均接受了“不存在協整關系”的原假設,其余檢驗結果均在1%的顯著水平下拒絕了“不存在協整關系”的原假設。綜合檢驗結果的分析認為i、c、l和g間存在協整關系。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據檢驗結果可知,北京、天津、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和廣東這九個省市的信息產業與經濟增長互為Granger因果關系。
主要參考文獻
[1]姜濤,任榮明,袁象.我國信息化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基于區域差異的面板數據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6):120-125.
[2]賴志花,王必鋒.河北省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的間接貢獻度測量分析[J].經濟與管理,2011 (11):79-82.
[3]徐蕾.安徽信息產業與經濟增長的互動關系[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3(4):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