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雪歡
不管在中國還是在加拿大,教師和學生之間都建立了深情厚誼,但這兩種感情卻有所不同。在中國,師生之情更似親情,而在加拿大,師生之情更似友情。師生關系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學任務而形成的價值關系。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得到滿意的教學效果。本文通過比較中加小學師生關系的差異,淺析其中的原因,以期對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有所幫助。
一、中加小學師生關系差異
(一)加拿大小學師生關系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加拿大師生之間互相尊重,自由而平等。教師不會對學生發號施令,而是提出誠懇的建議,教師也不是“權威”,學生能夠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質疑。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張揚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天賦,鍛煉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在加拿大的課堂上,可以常常聽到教師以“請你們幫老師……”的話語來完成教學活動,教師只是學習中的引導者,營造一個學習的情境,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參與話題討論,完成學習任務;教師不是單方面地講解,而是通過師生彼此的相互合作完成教學工作。另外,加拿大的課堂輕松而不拘謹,學生可以圍繞教師席地而坐聽課,也可以將課桌隨意拼湊成組進行合作學習,靈活性較強,呈現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學習狀態。
在加拿大,師生之間親密如朋友。教師從學生是否健康成長出發,考慮學生的人格是否健全、個性是否獨立等,全心全意地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在學生的眼里,教師就是他們能夠坦誠相待的朋友,甚至有學生說,他會把自己所有的想法告訴老師,但不一定會告訴父母。
(二)國內小學師生關系
袁振國先生曾說:“傳統的課堂造就了傳統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教師是統治者,是支配者,學生是被動者,是服從者——師生之間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見,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討科學知識。”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現今社會對教師的期待,教師往往被認為是知識和道德的化身,具有較為崇高的地位,甚至被認為是“權威”。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對知識占據了主導地位,“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即便是在小學階段,學生也是全身心地向教師學習,聆聽教師的諄諄教誨。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只是被動地吸收知識,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為了學生,教師辛勤付出,不計回報。教師不僅關心學生的學業,也關心學生的成長和生活;給學生知識和道理的引導,也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借得大江千斛水,研為翰墨頌師恩。”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對教師的無私奉獻充滿了感激之情。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師生之情如親人般深厚。
二、差異原因淺析
(一)文化背景差異
加拿大作為一個移民國家,以其獨特的多元文化的民族特征著稱于世。這樣的文化特征在加拿大社會的方方面面均有體現,在教育中自然也不例外。教育政策強調每個兒童都是唯一的個體,都應受到尊重和愛護。不分性別、膚色、年齡、文化、社會階層和種族背景,所有兒童都有權利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都有權利發展他們自己的全部潛力,克服身體和智力上的障礙。所以加拿大的教育講求公平和平等。
也由此,形成了加拿大典型的教育權分立。加拿大沒有全國統一的教育制度,沒有國家課程和統編教材,教育主要實行省級管理,加拿大各省教育事務由各省教育部負責,聯邦政府不設統一管理全國教育事務的教育部。省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由各省教育部長組成的教育部長理事來協調。學生的就學情況基本上是按學區劃分就學,小學升中學不需要考試,按照居住所在學區就近入學。為了保證每個學生就學的公平性——都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教育部門盡力讓每所學校的教學水平相近,所以學生的擇校和升學壓力很小,學生和教師之間能自由、平等地交流。這與國內的情況截然相反。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從總體上講,倫理型文化是中國文化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征。重倫理關系和道德規范的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也影響了整個民族文化的深層結構。在這種傳統哲學下,中國人形成了尊祖先、孝父母、崇權威、尚道德的倫理價值觀。這種倫理精神文化反映到教育領域自然使師生間的關系成為“師道尊嚴”。這種影響延續至今,以至于“師為上,生為下;師為主,生為仆;師為尊,生為卑”這樣一種長幼尊卑的等級觀念貫穿在教育的過程中,使得師生之間很難建立起平等、民主的關系。天涯海角有盡處,只有師恩無窮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觀念也同樣影響著師生關系。學生將對教師似海恩情的感激與親情相比擬,形成了師生之間獨特的情感連接。
(二)師生交往差異
1. 教師責任差異。加拿大的小學教師為全科教師,每個教師有自己專屬的教室,但只教授一個固定的年級,所以,教師和同一屆學生的接觸時間通常為一學年。加拿大的教師更強調學生的自由成長和個性發展,因此較少干預到學生的學習或生活中,而是給予更多的引導,挖掘學生的興趣和潛能,讓學生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
相比之下,國內的教師與學生的生活、成長交集更為密切。即使是在小學,學生絕大部分的時間在學校,教師對學生的關心不僅僅局限于知識傳授是否有效,還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學校常被比作是學生的第二個家,而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更扮演著學生親人的角色。另外,無論是社會還是家庭,都對教師給予了很高的期待,教師對學生的成長肩負著非常重要的責任,這無形中也讓教師不得不往“長尊”的方向看齊。
2. 教師作用差異。加拿大的小學生學習競爭壓力小,也幾乎沒有升學壓力和擇校壓力,學生的成長基本上依靠興趣驅使。另外,教師對學生采取的是多元評價、階段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對學生的考核是多方面的,課堂表現、考試成績、作業情況等都納入學生的期末總成績。學生不用過多擔憂考試的問題,而是聚焦在自己的日常表現上。階段性的評價也讓教師對學生的定義不至于絕對化,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滿足學生動態的成長過程。所以在加拿大,學生與教師更容易形成朋友之間的交情。而在國內,由于巨大的學習壓力和競爭壓力,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教師所傳授的內容與學生切身相關的利益——考試分數息息相關,學生畢恭畢敬地接受教師的教誨,導致師生之間的等級感比較嚴重。
3. 教學方法差異。加拿大的課堂更多地進行個人思考和同伴合作,教師加入到學生之中輔助學習活動的開展,師生關系親近而平等。加拿大的教師提倡“在玩中學”的教學理念,因此加拿大的小學課堂異常活潑,大量的學生活動、游戲需要同伴合作、同伴討論進行思想碰撞,課堂很難保證絕對的安靜。教師設置話題,讓學生就話題進行討論、搜集信息、自我學習等,或是通過親身體驗學習知識。教師通常在課堂中介紹“入門”的知識,再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自己或小組完成更深入的學習。教師注重學生的自學和同伴互學,當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教師會引導學生自己嘗試解決問題,或者讓另一個同學幫助他,而不會主動講解完全部的知識。加拿大的教師更強調學習并不是簡單的一件事,學生必須從小就開始自己去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不能永遠做那個為學生解決困難的人。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自己思考,擁有學習的能力。
國內的課堂更多地進行知識的傳輸,教師成為學生知識的傳授者。在中國,普遍認為安靜聽課是對教師和知識最大的尊重,只有遵守了課堂紀律,才能更好地學到知識。所以學生更傾向于在課堂上保持安靜,專心傾聽教師講解知識。課桌也是按列、行排放朝向教師,方便教師管理課堂紀律,使課堂高效進行。這樣的學習不夠靈活,也過于簡單化,學生不用思考,不用自己梳理就可以獲取最精準的知識,學生一直走著捷徑,沒有親自去體驗發現知識這個艱辛的過程,這讓學生成為了接受知識的機器,成為了依賴教師的永遠的學生。這樣的課堂氛圍突顯出教師不可動搖的地位,教師成為知識“權威”,也成了學生學習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三、結語
蘇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過:“教育工作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師生關系所決定的。”在新課改推行的今天,在發揚師生關系固有優勢的基礎上,可借鑒國外的優秀經驗,進一步推進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師生關系更為民主,更為平等,師生之間互相尊重,教學相長。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