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潔
品德教學必須回歸兒童的世界,回歸生活的世界,回歸現實的世界。讓兒童自主實踐,才能讓學生愉快地生活、積極地生活。
一、生活模擬,彰顯生活化的“畫面感”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做中通過兒童充分自主的活動豐富經驗,通過經驗促進生活。在教學中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認識、分析、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如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我長大了》,我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從小到大父母對自己的付出,以“我能為爸爸媽媽做點什么”為主題,創設了一個媽媽下班回家的場景,由老師做現場的媽媽,一位學生當女兒。 一開始孩子們都還有點害羞,笑瞇瞇地望著講臺上這對現場“母女”。可當看到老師挎著包,滿身疲憊地走入家門,連忙脫了鞋子,放下包,系上圍裙就進廚房的時候,大家沉默了:這不就是我的媽媽嗎? 為了自己,媽媽忘卻了辛苦,忘記疲憊! 孩子們知道該為媽媽做什么了,有的幫媽媽捶背,有的端來了茶,有的還給媽媽講笑話。孝順父母是每個孩子應該做的,但這并不僅僅是表達孝心,而是要使孩子體會母親的艱辛,真正從內心深處感激母親。因此,教學中選取源于學生實際生活的素材,找準切入點,學生們的心頓時細膩起來、敏感起來、柔軟起來、感動起來,求知欲油然而生。教師要善于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素材,用正確的價值觀進行引導,使兒童在自己喜歡的活動中獲得發展。
二、活動延伸,彰顯生活化的“立體感”
品德課程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的,到了小學三年級,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他們的現實生活對于課堂教學而言是有著特殊價值的課程資源。然而,我們的課堂教學又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于對學生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學生。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呈現生活經歷、聚焦現實生活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起學生對已有的生活進行道德反思,促進豐富學生的體驗、感悟,在課堂教學中促使學生由感知生活經歷上升到形成生活經驗、生成生活智慧,從而進行有效的學習,實現個人的發展。
在學完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爸爸、媽媽撫育我》后,我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活動:給媽媽的祝福、我跟媽媽學做事、我讓媽媽露笑臉?學生通過這些主題活動,學學、做做、幫幫,基本上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爸爸、媽媽做不過來的事情幫著做。并通過學校聯系卡,在家里堅持為家人添歡樂,每周一反饋,及時評價、鼓勵,人人都在發展中,人人都有成就感。
通過主題系列活動課,學生初步知道了哪些事能為家人添歡樂,要堅持做,悟出了“我是個小學生,要孝敬父母、長輩”等道理。教師也感到在師生、生生情感碰撞中,無須強迫學生接受什么觀念,學生在體驗中自然領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行為在活動中得到了規范。用活動激活課堂,學生的個性將得到充分地展現和張揚。這種“活”的課堂,才能帶來學生思維的活,才能有新的靈感,新的創作,才更能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活動帶來的歡樂。
三、實地考察,彰顯生活化的“現場感”
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愛護我們的生活環境》時,在課前調查中,學生發現環境污染特別嚴重:居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東濠涌的河水中不時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發著臭味……要改變這些現狀,靠我們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樣才能讓學生所掌握的觀點不是紙上談兵呢?我們學校聯合周邊共建單位,開展了“碧水”行動。帶領學生再次實地考察污染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探尋導致污染的各種原因,想想提高環境整潔的方法,并設計出實施方案。
在備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我們生活中的法律》這一主題時,我們發現孩子們在家里遇到了有關隱私權、身體權等有待解決的疑惑:1:爸爸媽媽偷看我的QQ聊天記錄,大家評評理,他們這樣做是不是侵犯了我的隱私權?2、媽媽趁著幫我收拾房間,看我的手機短信和通話記錄,他們能這樣做嗎?3、爸爸媽媽因為我不乖打我,他們這樣做是不是違法行為?于是,結合孩子們在提出的問題,把其中一節課教學的內容定位為《未成年人法——家庭篇》。由于是孩子們親身經歷,他們深有感觸。于是在課堂上孩子們為這些問題唇槍舌戰:站在自身角度的,認為父母犯了法,是自己身心受創;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的,認為方法不對但情有可原。于是,我們適時讓孩子們想想父母為自己做的一切,播放父母的想法,由法入情,自己該這樣去做才能改變父母的做法?孩子們重新思考了剛才的問題,說出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自己的態度,讓父母放心。這節課,由質疑父母的做法到自我調節,反思自己的行為,孩子們盡情傾吐心聲,向美好靠近。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