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金連

化學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奇妙的世界,讓學生認識到各種物質的性質各異、千變萬化,同時也讓學生對物質的認識進入了分子、原子層面,使學生初步接觸了微觀的世界。微粒觀是化學的核心觀念之一,化學是對世界本源的回答。初中生微粒觀的建構對后續的化學學習和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微粒觀相關知識較為抽象難懂,宏觀事實和微觀表征的相互轉化難度也較大。因此,探究初中生微粒觀建構的有效教學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以教材內容為基礎,把微粒觀滲透于教學中
化學基本觀念不是以現成結論的形式出現在教材中,而是內隱于教材的知識體系中,并隨知識層次的推進而深化發展的。它是事實、概念、原理等具體化學知識經過思維的處理后,在學生身上所留下的,是能伴其一生的能力素養。構建初中生微粒觀教學策略,要結合教材內容的逐層推進,其中,新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中微粒觀的相關內容梳理如右表所示。
為了構建初中生的微粒觀,教材在不同章節進行了安排,充分體現了學習的階段性和層次性,這就要求教師要把握好知識深廣度,采取合適教學策略從不同階段層層推進初中生的微粒觀建構,既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征,又要層層遞進。
二、初中生微粒觀建構的教學策略
感知微觀粒子客觀存在,宏觀現象微觀分析初步建構微粒觀。從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第三單元課題1開始,學生將從認識化學物質的角度,對微觀世界進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可用圖片進行分析,如展示苯由苯分子構成,硅由硅原子構成,以此帶領學生進入微觀世界,再通過《分子》視頻中以顯微鏡觀察物質內部情況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展現水由水分子的構成,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微粒觀:“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有些物質由分子構成,有些物質由原子構成。”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化學反應實驗或視頻呈現宏觀事實,繼而與微觀示意圖對比,滲透宏觀現象微觀分析的方法,突破分子、原子概念的難點,讓學生明白“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宏觀物理變化時,微觀本質是分子間隔改變;而發生化學變化時,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的過程”。
宏觀現象微觀分析突破酸堿鹽教學難點,促進微粒觀發展。酸堿鹽通性和復分解反應的微粒觀建構可以在宏觀現象的學習過程中,結合書本的微觀示意圖分析微觀本質,增加直觀性,降低學習難度。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先側重宏觀物質間的相互轉化,讓學生掌握酸、堿、鹽之間的反應規律。在微粒觀指導下認識復分解反應,將酸、堿、鹽物質轉化的“多”“亂”“散”統一到微粒間存在著的相互作用,讓學生認識到“物質的變化是微粒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責任編輯羅峰
實習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