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甜
自我概念的發展有利于中學生對社會的適應和人格的形成,是人格結構的核心,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中學時期的體育鍛煉既可以使中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增強體魄,改善大腦神經物質的分泌,還可以促進了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更加積極樂觀地面對學習、生活。基于此,本文試圖通過隨機抽取三所農村中學的初一至高三共六個年級的學生作為被試進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兩者進行探究,希望在以后的學校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更多新突破。
一、中學生對體育鍛煉興趣的調查結果
經數據分析得知,有19.1%的學生對體育鍛煉是非常喜歡的,有31%的學生選擇了“比較喜歡”,有17.2%的學生選擇了“喜歡”,有28.8%的學生對體育鍛煉的喜歡程度一般,同時還有極少數的學生選擇了“ 不喜歡”。從性別差別上看學生在性別上體育鍛煉興趣存在顯著性差異,男生是高于女生的。從年級差別上來看六個年級在體育鍛煉興趣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初一年級在六個年級中是對體育鍛煉興趣最缺乏的年級。
二、中學生對體育鍛煉認識的調查結果
經過調查發現,我校的學生對體育鍛煉目的的認識79.8%的學生還停留在保持健康,提高免疫力上。僅有31%的學生認為體育鍛煉可以對心理進行調試,陶冶情操,增加學習樂趣。在對制約學生體育鍛煉的因素方面,學生認為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現在學習任務重,沒有時間去參加鍛煉,還有學生認為學校的鍛煉氛圍不夠好,自己找不到可以一起鍛煉的同伴或團隊,這也使得自己更加加重了不鍛煉的惰性。所以,大部分的學生還是認為現在的體育鍛煉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有固定的時間和器材,以供鍛煉。
三、對中學生體育鍛煉具體情況的調查
在問卷所列體育鍛煉的項目中,有約半數的學生經常參加的是跑步、打羽毛球、騎自行車。并且,他們習慣于同朋友或同學一起鍛煉,大部分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方法的掌握途徑比較單一,主要來自于體育老師。周末或節假日學生們的閑暇時間較多的學生選擇了幫家長做家務或農活。
四、自我概念與體育鍛煉關系的調查
1. 自我概念與對體育鍛煉興趣的關系。體育鍛煉興趣越高,在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會自我、自我行動維度上的得分越高,進而影響到整體自我概念得分水平。這說明體育鍛煉的興趣可以影響到學生對身體、健康狀態、身體外貌、技能方面的感受。同時體育鍛煉的興趣對改變學生個人價值及能力等的評價有積極作用。
2. 自我概念與對體育鍛煉認識的關系。通過對學生體育鍛煉的認識程度與整體自我概念的差異性分析發現,選擇體育鍛煉“用處較大”的學生得分水平要高于其他選擇的學生,并具有顯著差異。這說明體育鍛煉有利于學生身體健康狀態、身體外貌、技能方面的發展;對其個人價值及能力等的評價更加全面。同時通過體育鍛煉學生在與他人交往中的價值感和勝任感表現的更加完善;對自我現況也會更加滿意,從而會更主動地去參加各種體育鍛煉中來。
3. 體育鍛煉的強度與自我概念間的關系 。經過相關分析得知,體育鍛煉的強度與心理自我、社會自我、自我批評、自我行動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進一步多重檢驗得知,在心理自我、社會自我、自我批評、自我認同、自我行動方面,選擇大強度不持久運動的學生與輕微強度和小強度間存在顯著性差異,由此看來,體育鍛煉的強度變化也會影響到整體自我概念的發展。
4. 體育鍛煉持續時間與自我概念間的關系。經過相關分析體育鍛煉持續時間10分鐘以下的學生與活動持續時間在11-20分鐘、21-30分鐘、31-59分鐘、60分鐘以上的學生間存在顯著性差異,活動時間越少,越不能正確看待自身的外貌等身體特征;越不能對自身的價值、能力有客觀的認識;越不能正確感受家庭,承擔不起家庭責任;越容易因外界的影響而改變對自己的評價;越不能對自己現狀有客觀正確的描述。
5. 體育鍛煉的頻率與自我概念間的關系。經過相關分析每周1至2次的學生與鍛煉頻率一個月1次以下、一個月2至3次的學生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前者比后兩者更能負起家庭所賦予他的責任;在心理自我方面,體育鍛煉的頻率選擇每周3至5次的學生與鍛煉頻率一個月2至3次的學生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前者比后者更能對自身的能力有正確的評估;在自我行動方面,體育鍛煉的頻率選擇每周1至2次的學生與鍛煉頻率一個月1次以下的學生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前者比后者更能對自己的行為有合理的控制,較少有沖動行為。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