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芝
在2008年之前,我一直把歷史教學看成是一門“察古知今,鑒往思來”的學科,我著重培養學生感悟歷史的真諦、善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學生也學得很輕松,課堂氣氛活躍。
一、精心準備開場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一個精彩的新課導入可以給學生提供一種獨特的學習意境,或振作學生的精神,或勾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北師大版九年級第一單元《跨入近代社會的門檻》分別講述了英美法的資產階級革命,我準備的開場白是:介紹英國的紳士禮儀、美國的包容和匯聚、法國的浪漫,同時也利用學生對影視的喜愛,從影視中導入新課。如:九年級下冊講述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時,分別找到電影《西線無戰事》和《偷襲珍珠港》,既讓學生投入到新課,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不斷地變著花樣找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一上來就吸引他們。
二、不刻意追求每一節課的獨立性,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由于南海區教育局要求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要考三本書,分別是八年級下冊的世界古代史部分,還有九年級上下冊,考試范圍廣,內容多,而我們歷史科每周只安排兩節半課,一學期算下來每班就是50節課,在這個時間內要完成九年級上下冊教學和復習三本書的內容,可謂節節課必爭。在這種情況下,我嘗試跳開一節課上一個課時的禁錮,將兩節課甚至三節課的內容安排在一個課時內完成,要學生掌握了基本歷史知識后,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如: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近代社會的確立與動蕩》,我就將《古老印度的抗爭》和《“解放者”的風采》放在同一節課內完成。我的課堂引入是這樣的:18—19世紀既是世界資本主義逐步發展、完善和走向成熟的時期,也是近代社會動蕩不安的時期,這種動蕩表現在西方殖民主義擴張和亞非拉人民反抗侵略的斗爭,其中就有我們今天要講述的19世紀印度民族大起義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這樣我就順理成章地將兩節課拼在一起,在授課完畢后,請學生為這節課設一個主題。他們為這節課的主題各出奇謀,有“暴力革命”、“反侵略斗爭”、“貧苦大眾受壓迫的結果”很多很多,最后我們表決決定用接近教師用書的表述“殖民地人民的抗爭”,然后我又反過來提問:請列舉19世紀殖民地人民抗爭的實例,并講出其出現的原因、領導人和結果。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加強對知識點的記憶,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三、將課堂還給學生
初三的學生都是很有個性的了,不喜歡聽老師的老一套,他們常常會提出同書本不一樣的觀點,這時候,我便想將課堂還給他們,讓他們有時間思考、分析。我的方法是主動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自主就是讓學生自主質疑、自主學習,這也就是說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合作”指的是學生一起討論學習,而不是傳統的提問解答法,這樣有利于學生學會團結合作,也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能夠取長補短,教學相長,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開拓創新?!疤骄俊敝傅木褪峭卣惯\用。這樣有利于學生主動去探求知識,掌握和運用知識來解決各種困難,發現自我價值,也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如:九年級上冊《改變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一課,因為課文對工業革命的原因表述不全面,所以讓學生通過上網查資料等方式自主歸納原因,除了書本的“海外市場擴大使手工生產方式很難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這一原因外,學生還找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對外貿易、生產技術已經成熟”,“自然科學的進步”等等。捉住這個時機 ,我要他們討論分別有哪些事例可以印證以上的觀點,通過團結協作,活潑了課堂氣氛,學生也不會容易瞌睡、走神,同學關系都能得到改善。最后,在學生掌握了工業革命的成就后,指導他們自主探究工業革命帶來的后果,比如學生知道了蒸汽船和火車機車的發明,結合書本的彩圖,能得出什么后果,學生很自然地講出“帶來環境的污染”,如此的操作,讓他們自己根據已掌握的知識來探究新的困難,不斷地采用這種辦法,學生會很有成就感,也因為是他們自己的成果,記憶牢固,運用自如,免卻了死記硬背的苦楚。
四、適當調節沉悶的復習氣氛
整個初三下學期都是復習課,學生覺得煩悶是正常的,這時,我就要想方設法使自己這一科在8科中考科目中顯得不那么沉悶,有生氣一點。因為中考歷史選擇題占75分,而且大部分題目都是以基礎為主,我就想到了將基礎知識全部印出來,讓學生隨時隨地復習,然后在課堂上將學生分成7組,模仿國外電視游戲節目《百萬富翁》的模式,將那些知識點都變成選擇題顯示在電腦中,然后讓學生按鍵選擇,當不確定答案時,可以用錦囊提示,比如有:剔除兩個錯誤的答案、問現場的觀眾、選擇一個歷史成績好的同學代答。正確答案選得最多的組為贏,贏的組給予獎勵。雖然獎品都點微不足道,但是激發了學生的好勝之心,他們都很自覺地每晚抽時間復習歷史基礎知識,效果很好。
五、做好最后復習的把關
到了最后的沖刺階段當然不能老是游戲了,畢竟考試才是重中之重,在最后的復習階段,模擬考都考過幾次了,大部分的同學對考點的理解,答題的技巧都掌握得比較好了,但應試的技巧和應試的心理卻顯得特別薄弱,也越來越憂慮、緊張,擔心自己考不好。為了讓學生們能踢好“臨門的一腳”,我既注意加強心理輔導,避重就輕,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同時又把課堂的模式進行了改革。這個階段有3個星期的時間共9節課(體育考完試后,加了一節歷史課),我一共用了兩節課進行兩次正規的模擬考,讓學生能保持良好的考試狀態。以前,知識點查漏補缺的工作都是由老師來包辦,老師憑著自己的觀察和經驗,出一些相應的題給學生練,這樣做并不全面。于是我讓學生回想平時做練習時出現的錯誤,然后摘抄或自編一些對應的題目,用了3節課的時間,讓每一位學生到講臺上把準備的題目展示給大家看,并讓其他同學進行回答,而出題者則要講出解題思路。這不但培養了學生動手搜集信息,動腦處理信息的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發展了他們的實踐能力,也達到了全面地進行查漏補缺工作的目的,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整體、深刻、靈活。另外,我還用了兩節課的時間讓學生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關注中考的熱點問題;注意心理調節。最后兩節課就讓學生自主復習,回歸課本,發現問題及時與老師溝通。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