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少添
每個學生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體,只有特殊性和個性而沒有普遍性和共性的學生是不存在的,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個性離不開共性。具有較強個性的學生向來是實際教育教學中最棘手的學生,他們的個性化表現沖擊了教育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不利于自身正確道德觀的樹立。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學識水平、處事心態、氣質修養,引領和熏陶學生,為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
一、從“不聽狐貍的故事”談“好與壞”
在進行一年級第一學期中段的語文教學時,我都會把40分鐘的一節課分為20、15分鐘的長短課和5分鐘的課間活動。這5分鐘的課間活動以講故事、看繪本以及進行與學習內容有關系的游戲為主,以促進剛進入小學的學生適應小學課堂學習。這一天,結合學生開始顯得有點煩躁和疲倦的狀態,我微笑著說:“剛才大家都很認真學習,為獎勵大家,我講《狐貍和烏鴉》的故事吧。”“幼兒園時就聽過了,換一個。”正當我張口講時,澄澄一邊舉手一邊大聲喊道。“那《狡猾的狐貍》好嗎?”“早聽過了。”“《狐假虎威》呢?”“聽過!”“《狐貍搖尾巴》《狐貍和鵝群》《狐貍跳屋頂》……”小家伙的頭搖得像撥浪鼓。 “我不聽狐貍的故事。”澄澄一本正經地說:“媽媽、老師講的和光盤里的狐貍都是狡猾的壞家伙,我討厭狐貍。”他的話使我的心一下子揪住了,“狡猾的壞家伙”標識通過各種童話故事成為學生“誠信教育”的啟蒙素材,與他們素未謀面的狐貍已經在幼小的心靈里被烙上“壞家伙”的烙印。
于是,我故作神秘地說:“江老師的狐貍可是與媽媽和幼兒園老師講的狐貍不一樣,我的狐貍可是動物世界的‘好爸爸哦。我現在就給大家講一講動物故事大王沈石溪的《再被狐貍騙一次》……”講完后,我接著說道:“孩子們,狐貍不管是外形,還是生活習性都很可愛。從動物的本能來說狐貍是‘高智商的,懂得欺騙對手,使族群更好地在大自然中生存和繁衍,它們的‘狡猾就像變色龍所具有的保護色。以前,人們常常想辦法捕捉狐貍,有時候會因為它們的聰明而不如愿,于是就認為狐貍是‘狡猾的壞家伙,并編出各種關于狐貍的寓言故事來遮蓋它的動物本性,所以,在判斷事物的好與壞時,除了看書看報看電視,還要多聽各方意見,多問多想。”
看著學生似懂非懂的眼神,我不著急,也著急不了。因為,成長需要時間,怎一個狐貍的故事就行?但是,客觀地評判一個事物的“好與壞”的辯證思維正在播撒著。
二、從“我是很聰明的孩子”談“聰明與愚蠢”
在我讓學生在《灰雀》一文中劃出“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時,學生都在認真思考,邊思考邊用尺子劃出相關的句子,唯獨小楚托著腮幫子,玩弄著尺子。我輕輕走到他的跟前,輕聲問道:“需要幫助嗎?”他搖了搖頭。進入到交流環節時,我發現每當有學生分享了自己劃到的句子后,小楚總是很麻利地在文章相應的地方補劃句子。我看在眼里想在心里:難不成他又有什么別樣的看法。下課后,我把他帶到走廊盡頭的角落里,蹲下身子聊了起來。“小楚,我一直認為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但剛結束的那節課告訴我,我看錯人了。”我很失望地看著小楚,難過地說道。他不解地問道:“我是很聰明的孩子。”“哎!你別再說了。我的心難過得在疼呢。”我夸張地說道,“剛才你就用了自以為最聰明的方法做最愚蠢的事。”“我不知道。”他低聲說。“你覺得江老師提出思考問題后,讓大家圈劃出相關的句子時要動手劃,而在交流時,如果自己劃錯了,或者劃漏了句子還是要動筆去改正,這倒不如等到交流時再劃,這更省事省力……”他驚愕地看著我,脫口問道:“你怎么知道的?”我神秘地一笑,說:“因為我們是好朋友,我當然知道你的想法呀。但是我還要告訴你這是一個非常愚蠢的想法。你想想,自己思考后劃的句子與聽別人交流后再劃的句子有什么不同?”“是聽別人的。”“還有嗎?”“自己沒有開動腦袋思考……”“你還是江老師心目中那個聰明的小楚。這一次的愚蠢只是不知道用了笨法子而已。聰明的你知道以后要怎樣做嗎?”我開心地問道。“知道了。”第二天語文課上,我讓孩子們在《小攝影師》一文中劃出“高爾基喜歡小男孩”的句子,語音一停,小楚第一個拿起尺子和筆,認真地默讀課文思考,還第一個舉手匯報。
教室是學生犯錯的地方。學生出錯,有利于教師了解他們的不良思想動態,從而加以點撥和糾正,教師有什么理由不去寬容他們錯誤的,但卻真實的獨特體驗呢?
三、從“我喜歡龍卷風”談“喜歡與討厭”
在教授《風娃娃》時,我問道:“大家喜歡什么樣的風?”很多學生都說喜歡為人們做好事的風,但小宇說:“我喜歡龍卷風。”他的答案不僅嚇壞了我,全班同學都嚇呆了。可他看到這種情境,自信的頭昂得更高,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帶著疑惑,我組織了“你愿意跟龍卷風交朋友嗎?”的談論,讓學生各抒己見。“我不跟龍卷風交朋友,龍卷風所到之處樹苗被連根拔起,衣服全被吹走。”“龍卷風還會把我們的房子吹倒。”“吹倒的房子還會把人壓死。”“龍卷風還會把路上的汽車吹走,人也會不見了。”我適時地小結道:“龍卷風所到之處帶給人們的是……”“傷心!”“傷害!”我轉過臉看著小宇,微笑著問:“你還喜歡龍卷風嗎?”小宇很嚴肅地說:“我還喜歡。我都沒見過。”面對同學們列舉的危害,基于對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小宇仍然喜歡龍卷風。他的堅持使我感動了,也使我想到:“國際上很多物理學家不也在研究如何降服龍卷風,‘變害為利嗎?”于是,我深情地說:“小宇基于對陌生事物的好奇而產生的‘喜歡,我很欣賞。但我更希望小宇和其他同學,可以在課外借助書報、網絡等途徑,了解、認識龍卷風。如果我們有一天能發明出‘降服龍卷風的神器,把它無窮的威力服務于人類,使人們因為龍卷風的變害為利而喜歡龍卷風,那他肯定會成為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學生一雙雙求知的眼睛灼灼生輝。
課后,我與小宇的家長進行了交流,希望家長支持小宇的求知欲,輔導和幫助小宇收集關于龍卷風的相關知識,并制作成課件,讓小宇在班上與同學們分享。兩天后,小宇在爸爸的幫助下,小宇進行了《認識龍卷風》的主題展示。通過展示,小宇儼然成為了研究龍卷風的小專家。
責任編輯黃日暖
實習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