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麗
推行素質教育已經多年,初三學生科目繁多,課時量有限,備考任務重,部分學校和教師為節省時間而不進行單元測試。但是,學習一個單元之后不進行檢測,就沒有復習的節點,就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鏈。一部分學校和教師雖然進行了單元檢測,但一線教師工作繁忙,單元檢測多使用網絡上的單元檢測試卷,缺乏較強的針對性。課堂教學要因材施教,教學評價更應如此。一線教師,應該深入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和學生學習情況去精選、精編適合學生的試題。下面以九年級化學《物質構成的奧秘》為例,闡述單元試題的命制過程。
一、命制準備
教材內容及評價標準的分析。在試卷命制前,教師先要深入學習《課程標準》,準確把握《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學習內容、各知識點應達到的認知水平以及《課程標準》所體現的學科思想、學科觀念和新課程的理念與要求等。對《課程標準》及其思想的把握,對試卷命制的效度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物質構成的奧秘》是依據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的觀點,通過對微觀粒子及運動特點的探究和發現去認識和解釋宏觀物質組成、結構和性質變化的規律,是化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和文化傳承功能。《物質構成的奧秘》涵蓋較多的基本概念,是支撐和構建初中化學知識結構的重要內容。正確理解這些基本概念,熟練運用化學用語是學生學習其他化學知識的重要工具,初步形成的微觀觀念也將會貫穿初三化學教學的始終。因此,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越高,就越會對后面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所以,教師應清楚地認識本單元在初中教材的地位及與前后章節的聯系。
學生情況分析。分析近年中考答題情況發現,對物質和變化的微粒性認識(即微粒觀)有待進一步深化,化學用語的使用不熟練,錯誤普遍等問題普遍存在。因此,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況和學習水平,樹立“考學為主,考教為輔”的命題思想,達到用考試促進學與教的目的。學生進入初三年級,抽象邏輯思維雖然開始占優勢,可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經驗型思維,他們的邏輯思維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第三單元里學生初步接觸了肉眼難以看到的微觀世界,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至于處于思維轉型期的學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僅看課堂表現是不全面的。要衡量一個學生在本單元的目標達成度,還是要命制合適的單元檢測來評價學生。
制訂雙向細目表。一是注意雙向細目表制訂的原則。確保試卷有較寬的覆蓋面,保證所有的知識點都要考查到位,對于重點、難點,要在選擇題和填空題中以多種形式進行考查,同時要確保試卷的質量,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要根據評價標準和日常教學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試題整編。二是注意雙向細目表的制訂步驟。遵循“確立知識要點——確立能力水平層次——排列各部分所占比例——匯總與調整”的步驟進行雙向細目表的定制。
二、命題步驟
選取素材。編制試題要依據命題評價標準,緊扣命題內容,圍繞命題細目表,嚴格選擇命制試題所需材料。一套試題的素材應該是來源廣泛的,可以是網上下載,或者借用他人的試卷,或者是教師教學的積累,本次選題至少有三十套題目。切勿直接選用原題,要經過加工或改編,以符合實際的學情和教學實際情況。同時還需注意課后習題、教材中的插圖、資料卡片等,這些也都應是試卷素材的來源。
選題。選擇題部分共有15題,主要考查學生微粒的形成等知識與技能目標的達成情況。在題目的選取時要注意知識點的邏輯性:首先考查學生認識物質的粒子性,微粒是客觀存在的;其次考查微粒的運動觀、間隙觀,分子不斷的運動、微粒間有間隔,考查方式要多樣;再次考查微粒的構成觀,考點有原子的構成、離子的形成和原子如何結合成分子,質子、中子、電子的電性、電量、質量的關系;最后考查微粒間的作用觀,目的是考查在化學變化中微觀粒子的變化情況。非選擇題部分的設置應與日常的教育教學相呼應,既要考查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也要考查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重點都會關注到三維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個長期培養的過程,現在學科教學任務重,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要完成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學設計的落實方面仍有欠缺,所以在課堂練習的設計和單元檢測的命制中都要注重達成過程與方法目標。
調整。題目選好之后要針對雙向細目表進行微調,試題擬好后要逐題進行審查、修改,并進行篩選。要注意考點重復情況,簡單考點要避免重復,重要考點及熱點要用不同的方式進行重復。檢查考查知識點是否有遺漏,如果有,要在相應的知識版塊中進行調整。同時,要試答全部試題,調整評分標準。
三、試卷反饋
教師做完題后要預測學生的得分,并與學生的實際測試成績進行比較,所得數據經教師分析可以為以后的命題提供參考。例如,通過單元檢測發現相對于知識與技能目標來說,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達成不夠理想。當學生用微粒的觀點去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時,能記住一些知識點,但是綜合運用原子、分子的觀點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欠缺;不能在給定情景中在宏觀物質與微觀粒子之間建立聯系,還不能真正地理解微粒在化學變化中的運動過程;不會讀圖,不能通過微觀圖示來理解微粒的“變”或“不變”;沒有建立化學符號與微觀粒子間的聯系;不能通過圖示識別微粒,不能把圖示轉化成符號等。
四、反思建議
針對試卷反饋的問題,分析原因、尋求對策。教師要認真對待檢測結果,改變教學策略,用多種方法突破教學難點,注重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達成;落實并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問題,教育學生重視出現的錯誤;適當引導教學,與測評保持一致性。
同時,教師亦應形成全局觀念。有些知識與能力并不能在某一單元某一課時中達成,注意在每個單元需要培養的分解目標。單元檢測不是一個單元的終結,而是一個節點。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快步走,多回頭,要循序漸進,前面單元檢測中出現的問題要在后面的章節中進行鞏固強化。
責任編輯羅峰
實習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