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芹
自啟動校園足球活動以來,全國各地布局的試點學校以及眾多中小學校轟轟烈烈地開展起校園足球運動,校園足球教學也日益密集起來。足球進校園這一重大改革對傳統的中小學體育課絕對是一個很大的沖擊,作為一名體育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承擔學校體育課改革和體育課程教學的教師,正面臨著一場艱巨的全新挑戰。
現階段,校園足球成為了體育教學轉型的重要助推力,體育教育工作者承擔著以體育教學提升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核心素養的重任,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理應回歸體育教學本源,積極探索實踐,促進農村學校足球特色全面發展。
1. 持守人本理念,正確定位農村足球規旨
足球要進農村學校,首先要破除傳統體育教學“一個哨子兩個球”的模式,從發展學生的角度高舉人本大旗,從知識本位走向學力本位,從教師中心走向學生中心,從重結果走向重過程,從統一走向個性化教學,從被動守舊走向自主創新,從教育理念上改變過去的體育觀念。就農村學校足球教學而言,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不能同于足球俱樂部專職教練培養和選拔足球運動員,也不能綁架校園足球,急于求成而“罷黜百家,獨尊足球”,應該認真對待校園足球的價值意義,發揮校園足球的本質功能,將校園足球教學的規旨定位在普及足球運動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提升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興趣和愛好,有效發展身體,增強體質,培養集體主義觀念和道德意志品質。在實操中,學校要成立校園足球工作小組,通過校會、升旗儀式、校園足球推進工作動員大會等多種形式和載體,深入宣傳校園足球工作的重大意義、目標任務和工作措施,制定快樂足球教育發展規劃和相關規章制度,設立足球工作專項經費,把“校園足球”納入學校體育課程管理,確保足球教育有序開展。
2. 優化師資素養,為足球進課堂保駕護航
在校園足球這股浪潮下,作為身兼足球教學與日常體育教學的中學老師,增強自身專業素養,拓寬專業知識成為當務之急,在現今對體育教師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的形勢下,只有以豐富的教學經驗再加上全面的專業知識結構,才能輕松應對從傳統體育課堂教學過渡到以足球為重要模塊進行教學的轉變,在校園足球訓練與日常教學中也才能駕輕就熟。因此,學校要拓展體育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支持和服務,搭建校本研究平臺、名師培養平臺、發展規劃平臺、師能培訓平臺和展示交流平臺,采取“專家引領,同伴互助”的培訓機制,實行“全員培訓與分層次培訓”相結合,將校內培訓與校外培訓、提升學歷與素質提高、專業知識學習與遠程教學技能培訓相結合起來,組織好師徒結對達標和創優活動,實施骨干教師展示課、青年教師評優課、教科與教研結合課、備課組研討課、拜師結對匯報課等,苦練內功,促進體育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技巧的融合與轉變,提高專業成長的有效性和實效性,推進體育教師“雙師型”培養。
3. 突出農村特色,讓足球運動促學生健康成長
立足農村學校實際,體育教師應不必拘泥于正規比賽場地、規則等條件的限制,創新足球教學形式,使之更加符合農村學校的設施條件,更能調動學生的運動興趣,從而大幅度提高足球的普及率。一方面開發足球鄉村教材,以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通過玩足球、畫足球、講足球、舞足球、賽足球、足球啦啦隊、足球手抄報設計評比、足球宣傳畫等形式扎實開展校園足球活動,活躍校園足球文化。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足球比賽的“杠桿”效應,組建班級足球隊和校足球隊,全校所有班級由班主任負責,成立班級男、女足球隊,在校學生基本全員參與足球,形成“人人都參與,班班有球隊,年年搞足球比賽”的長效機制,并根據實際情況,開展班際足球賽、年級足球賽等活動,積極組織參加縣各級足球比賽,擴大足球文化魅力和影響力。
作為新時期中小學體育教育工作者,我們需站在更高的視域來看待體育教學,進一步探尋校園足球教學,乘著校園足球的東風,讓足球教育普及千家萬戶,讓體育與運動伴隨每個人的終身。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