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英+陳國鋒+李灶容+胡永成


[摘要]目的 探討手法復位(CRP)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的效果以及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方法 選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在我院診治的75位BPPV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CRP治療并評價治療后1、3個月的效果,分析復位前及復位后3個月的中文版的眩暈障礙量表(DHI)及UCLA眩暈調查問卷(UCLA-DQ)評分。結果 首次CRP后1個月的總有效率為90.67%,首次CRP后3個月的總有效率為89.33%,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RP前及首次CRP后3個月的DHI評分及UCLA-DQ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評價為治愈的52例患者中,有13.46%的患者仍反復出現眩暈。結論 CRP治療BPPV效果顯著,患者治愈率高,生活質量改善明顯,但是部分治愈患者仍然殘留眩暈需要進一步處理。
[關鍵詞]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生活質量;手法復位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6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1(b)-0095-03
自1921年第一次被報道以來,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從不為人知逐漸成為最常見的眩暈疾病之一。手法復位(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CRP)是治療BPPV的主要手段,也是BPPV的一大特色,有效率可達到90%~96%[1-2]。中重度眩暈患者的病因有8%是由BPPV造成[3],而且眩暈往往伴隨著一系列的癥狀,如不穩感、嘔吐、跌倒、大汗淋漓、面色蒼白等。上述癥狀往往對患者的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QOL)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而且即使復位成功,仍有22%~38%的患者殘留頭暈等不適感[4]。本研究選取在我院耳鼻咽喉科就診的BPPV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主要采用中文版的眩暈障礙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5-6]及UCLA眩暈調查問卷(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dizziness questionnaire,UCLA-DQ)[7]兩種調查表格,評估其治療前后的QOL情況,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在我院耳鼻咽喉科確診的75例BPPV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4~84歲,平均(52.29±14.04)歲;50歲~70歲組38例,占比最高(50.6%);男性25例(33.33%),女性50例(66.67%),男女比1.0∶2.0。入組標準:①年齡≥18歲;②符合2006年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BPPV的診斷標準[8];③能夠理解問卷中內容,能完成中文版DHI及UCLA-DQ。排除標準:顱腦外傷、感染或由其他耳部疾病等引起的繼發性BPPV,排除糖尿病、高血壓病、嚴重中樞系統疾患或中樞系統腫瘤者,排除心率失常、嚴重頸椎病、上消化道出血者。75例患者中,為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SC-BPPV)者55例(73.33%),前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SC-BPPV)者17例(22.67%),PSC-BPPV與HSC-BPPV混合型3例(4.00%),上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superior canal benign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SSC-BPPV)者0例。
1.2方法
1.2.1治療前 收集現病史、既往史情況,按照診斷標準[8]確診BPPV。中文版DHI及UCLA-DQ采用自填與詢問相結合的方式完成。
1.2.2手術復位治療(CRP) PSC-BPPV采用Epley耳石復位法或Semont復位法進行復位,HSC-BPPV患者采用Barbecue復位法進行復位。
1.3評價標準
1.3.1 CRP療效評價 ①痊愈:眩暈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②有效:眩暈或位置性眼震減輕,但未消失;③無效:眩暈和位置性眼震無變化,加劇或轉為其他類型的BPPV。總有效=痊愈+有效。首次CRP治療后1個月、3個月各進行1次療效評估[8]。
1.3.2 DHI及UCLA-DQ評估 患者治療前和首次CRP治療后3 個月進行中文版DHI及UCLA-DQ評估。中文版DHI問卷包括軀體(P)、情感(E)和功能(F)三個方面,共25項,每項根據回答為“是”“有時”“否”分別計4、2、0分,滿分100分。UCLA-DQ問卷共有5項內容,每項各有5個選項,由輕微至嚴重分別為1~5分,具體內容如下。①眩暈頻率:分“罕有”“有時有”“約1/2時間有”“經常有”“持續有”;②眩暈程度:分“非常輕”“輕度”“中等”“中度~重度”“重度”,而眩暈發作時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眩暈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害怕眩暈這3項內容與DHI內容有重復。本次研究主要對患者眩暈頻率、眩暈程度進行調查。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 for Windows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根據資料及設計類型作統計檢驗,先檢驗每組數據是否為正態分布,正態分布者兩組間比較使用兩配對樣本t檢驗,平均值用x±s表示,非正態分布者采用兩配對樣本非參數檢驗(Wilcoxon符號秩檢驗),平均值用M(P25,P75)表示,療效評價使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復位療效評價
首次CRP治療1個月痊愈50例(66.67%),有效18例(24.00%),無效7例(9.33%),總有效率為90.67%。首次CRP治療3個月痊愈52例(69.33%),有效15例(20.00%),無效8例(10.67%),總有效率為89.33%。首次CRP治療1個月的效果與3個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復位前后DHI評分的比較
DHI中,25項內容可分為軀體(P)7項、情感(E)9項、功能(F)9項,分別進行K-S檢驗,結果所有項目均為非正態。配對樣本Wilcoxon符號秩和檢驗結果顯示,患者在軀體、情感、功能三個方面復位3個月后比復位前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3復位前后UCLA-DQ評分的比較
UCLA-DQ的眩暈頻率、眩暈程度評分均作K-S檢驗,結果均為非正態分布。配對樣本Wilcoxon符號秩和檢驗結果顯示,復位3個月后,眩暈的發作頻率及劇烈程度兩個方面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4 53例治愈患者復查情況分析
療效評價判定為治愈的52例患者復查時位置性眼震均消失,但其中仍有部分患者遺留頭暈等不適感。在52例治愈患者的UCLA-DQ眩暈頻率方面,1分者45例(86.54%),2~3分者7例(13.46%),4~5分者0例;眩暈程度方面,1分者49例(94.23%),2~3分者3例(5.77%),4~5分者0例。
3討論
BPPV是因頭位變動而誘發的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暫發作的眩暈疾病,發病率約2.4%,占中重度眩暈的8%[3]。這種疾病于1921年進入公眾視野,Dix和Hallpike于1952年深入介紹,并推出Dix-Hallpike變位檢查法。雖然很多學者都認為BPPV有較高的治愈率,但國外有學者[9]研究后發現,在3個月不采取積極治療的情況下,只有25%的患者癥狀緩解。近幾十年不斷有學者推出多種類型的CRP法,有學者統計,90%~96%的患者通過CRP治療可以治愈或明顯改善癥狀[1-2]。本次研究中首次CRP 后1個月的有效率為90.67%,首次CRP 3個月的有效率為89.33%,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與上述文獻中的結果相符。
DHI評價BPPV的優勢是可以評價導致頭暈或平衡失調的誘因,也可以用來評價患者的社會和心理狀態。UCLA-DQ則包含了眩暈的兩大特性,即眩暈發作的頻率和發作嚴重的程度,還包含了眩暈對日常生活、生活質量和恐懼心理的影響。通過這兩個量表,本研究發現,無論在誘因、眩暈的嚴重程度,還是對生活及心理的影響等方面,BPPV經過治療后均有明顯的改善。
但也有學者發現,CRP治療后即使位置性眼震消失,仍有20%以上的患者可能存在持續的眩暈[10]。另外,部分患者在復位成功后可能還有其他的不適感,比如行走不穩感、漂浮感、昏沉感等。這些殘余的癥狀可能導致患者易發生跌倒、心理恐懼等身心變化,使QOL下降。章燕幸等[11]也發現老年BPPV患者CRP治療有效,眩暈有所改善,但未能達到正常水平。在本研究中也發現,在52例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并評價為治愈的患者中,有13.46%的患者仍反復出現眩暈。針對復位治療后患者眩暈改善不佳的原因,許多學者進行了推論,有學者認為可能是BPPV患者復位前的平衡功能就已經下降,這部分患者復位后平衡功能未能恢復到正常;或者是存在潛在的平衡功能疾患[12];又或者是耳石未完全復位引起的輕微癥狀[13];也可能伴有感受空間定向的耳石器的病變[14],耳石復位后中樞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去完全代償[15]。
綜上所述,BPPV通過CRP治療3個月后,治愈率達到69.33%,總有效率能達到89.33%,但是,即使是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的治愈患者,仍有部分殘留一定程度的眩暈。存在殘留癥狀的這些患者,可能需要通過不斷的前庭功能康復訓練、選擇合適的抗焦慮藥物[16]等方式,進一步改善QOL。
[參考文獻]
[1]Nguyen-Huynh AT.Evidence-based practice:management of vertigol[J].Otolaryngol Clin North Am,2012,45(5):925-940.
[2]Walther LE.Procedures for restoring vestibular disordersl[J].GMS Curr Top Otorhin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5,4:Doc05.
[3]von Brevern M,Radtke A,Lezius F,et al.Epidemiology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7,78(7):710-715.
[4]Teggi R,Giordano L,Bondi S,et al.Residual dizziness after successful repositioning maneuvers for idiopathic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n the elderly[J].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11,268(4):507-511.
[5]Jacobson GP,Newman CW.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0,116(4):424-427.
[6]趙佳佳,李陽,李潤芝,等.中文版眩暈殘障量表在篩查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1):75-78.
[7]Honrubia V,Bell TS,Harris MR,et al.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dizziness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J].Am J Otol,1996,17(4):595-602.
[8]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2006年,貴陽)[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7):163-164.
[9]Steenerson RL,Cronin GW.Comparison of the 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 and vestibular habituation training in forty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6,114(1):61-64.
[10]Woodworth BA,Gillespie MB,Lambert PR.The 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 for benign positional vertigo:a meta-analysis[J].Laryngoscope,2004,114(7):1143-1146.
[11]章燕幸,吳承龍,鐘芳芳.DHI量表在老年位置性眩暈復位后殘余癥狀評估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9):1373-1375.
[12]Blatt PJ,Georgakakis GA,Herdman SJ,et al.The effect of the canalith repositioning maneuver on resolving postural inst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Am J Otol,2000,21(3):356-363.
[13]Di Girolamo S,Ottaviani F,Scarano E,et al.Postural control in horizont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00,257(7):372-375.
[14]von Brevern M,Schmidt T,Sch[o] nfeld U,et al.Utricular dysfuction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Otol Neurotol,2006,27(1):92-96.
[15]Seok JI,Lee HM,Yoo JH,et al.Residual dizziness after successful repositioning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J Clin Neurol,2008,4(3):107-110.
[16]Jung HJ,Koo JW,Kim CS,et al.Anxiolytics reduce residual dizziness after successful canalith repositioning maneuvers in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Acta Otolaryngol,2012,132(3):277-284.
(收稿日期:2016-11-23 本文編輯:祁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