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明
德育滲透是一種結合了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方法,能夠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在語文教學進行德育滲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審美情趣,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格。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其年齡特點,思想還不夠成熟,容易被外界的不良的因素所誘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德育滲透,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使其主動規范自身行為,遠離不良誘惑。
一、利用教材,挖掘德育內容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師要依附語文教材內容,科學合理地組織教學素材。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教材,要進行合理的分析,從文章中拓展出相應的德育內容,并且使德育知識和語文教學內容形成良好的知識互動,在擴展的過程中相輔相成。這既能避免單純說教的窘境,同時還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文章產生共鳴。從本質上而言,語文的學習是一種精神領悟的過程,教師只有確定情感至上的教學觀念,才能真正營造出素質教學的環境和氛圍。
例如,在教授《釣魚的啟示》一文時,教師可以根據文章中的內容,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情感教育。在課前的預習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任務:在閱讀文章后,讓學生表達自己對文章中心思想的認識。這個問題的設計,教師不應設置過多的要求,而要著重鼓勵學生主動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作者通過回憶十一歲時跟著父親去釣鱸魚的故事,說明誠實守信、遵紀守法是人們面對誘惑時應該把握的道德準則,并點明了“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應弱化自身在課堂的主導地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對“誠信”進行闡述。這既能擺脫說教的教學氛圍,同時還能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情感上的交流、探究,豐富學生的道德認識。
二、加強交流,激發情感道德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師要注重和學生形成良性的交流,同時還要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互動從而讓學生全面地分析問題。教師要結合各方面的內容,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互動,營造出活潑、平等的課堂氛圍。作為一門語言課程,利用交流的方式進行德育滲透,是最為恰當的。在利用交流進行德育滲透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針可從兩個方面切入:一是師生交流;二是生生互動。例如,在教授《金色的魚鉤》一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師生交流,對文章中的情感內容進行升華。如對于課文中“老班長”的舍己為人精神,教師可以根據文章中語言、動作和神態的細節描寫,揭示“老班長”崇高的內心世界,同時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悟,通過雙方的交流對學生的道德意識進行培養。在生生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針對文章中的重點內容,設置討論題目。如針對“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進行探討,最后得出“金色的光芒”是指“老班長”處處關心別人,愛護別人,勇于自我犧牲的品質,進而讓學生明白“豐碑無語,形勝有言”的道理。
三、結合實踐,進行情感滲透
進行德育滲透,教師的教學目光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還要根據語文教學的要求,組織開展適當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實踐進行情感感悟。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直觀感受要勝于理論的講解。例如,在教授《慈母情懷》一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道實踐類的家庭作業:讓學生放學回家后,為辛勞一天的母親洗腳或幫助母親完成家務活。通過課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理解母愛,學會感恩。同時,在實踐活動后,可讓學生以寫作的方式,將自己的感悟寫下來,從而進一步結合《慈母情懷》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德育滲透進行升華。
責任編輯黃日暖
實習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