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摘 要:銀行監管是指政府對于銀行的監督和管理。現階段,我國有關銀行監管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相對豐富,并為我國銀行監管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法律環境。但是,近年跨市場、跨監管的金融風險事件頻出,間接暴露了我國現階段銀行監管的一些主要問題。一是金融分業監管與混業經營趨勢的矛盾問題,我國金融采取分業監管體制,銀行監管機構在監管過程中與其他金融監管部門之間沒有完善的分工協作,缺乏有效配合。二是銀行現場監管存在程序不規范、重視對合規性問題忽略風險性問題、現場監管人員素質難以適應監管要求等諸多問題。從銀行監管的發展趨勢,以及實際決策層政策傳達來看,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正在逐步推行。在此背景下,提出銀行監管問題的法律對策,以期促進銀行監管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銀行監管;主要問題;法律對策
引言:銀行監管是指政府對于銀行的監督和管理,即政府或是有關權力機構為保證銀行在日常經營過程中遵守各項規章制度,避免不謹慎的經營行為而通過各種法律和行政措施對銀行進行的監督和指導。我國的銀行監管經歷了建國初期的開創階段、計劃經濟時期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三個階段。目前我國銀行監管法制體系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以及一系列部門規章制度,對銀行監管的權力機構主要是人民銀行和銀監會。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縱深發展,傳統商業銀行正逐步、迅速的發展成為跨市場的金融集團。而近年在經濟“新常態”下,銀行跨市場、跨監管的風險事件頻出,間接暴露了我國銀行監管法律體制不健全的問題,“一行三會”如何有效協同已成為金融監管的重大問題。本文針對現階段銀行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淺析銀行監管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探討提出相關法律、制度的對策建議。
一、現階段銀行監管的主要問題
現階段,我國有關銀行監管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相對較多,這些關于商業銀行監管的法律法規為我國銀行監管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法律環境,為我國銀行監管更加規范化和法制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隨著而近年跨市場、跨監管的金融風險事件頻出,也間接暴露了我國現階段銀行監管的主要問題。
首先,是金融分業監管與混業經營趨勢的矛盾問題。目前我國金融監管采取分業監管體制,即銀監會統一監管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保監會統一監管全國保險市場、證監會統一監管全國證券期貨市場。三家副部級單位在各自監管范圍內,執行制定并發布監管的規章規則、審批機構設立變更、高管任職、實施檢查監督管理等相關職責。銀行監管機構在監管過程中與其他金融監管部門之間并沒有完善的分工協作,缺乏有效配合,各自為政現象突出。隨著金融自由化和混業經營的訴求均愈發明顯,特別是近年股市大幅波動、e租寶、泛亞事件、保險資金資本市場激進投資、以及近期國海證券“假印章”引爆債券市場信任危機等一系列跨機構風險事件,充分暴露了現行金融分業監管與混業經營的矛盾問題,體制缺乏協同、溝通效率低下,加強監管跨部門協調效率迫在眉睫。
其次,銀行監管中現場監管存在較多問題。一是現場監管程序不規范,對傳統方法的延用不科學,不能滿足經濟高速發展的需求。現場檢查的質量控制不到位,尺度把握不清,檢查內容依然停留在表面,銀行分支機構以不正當手段進行運作的現象時有發生,監管意見缺少應有的針對性,處罰力度不夠,難以保證監管質量。二是現場監管過于重視對合規性問題,但卻相對忽略了對風險性問題的檢查,難以從違規問題中發現風險隱患,難以發現銀行經營與管理上存在的深層次問題,無法達到充分的警示和威懾作用[1]。三是現場監管人員素質難以適應監管要求。銀行現場監管工作要求監管人員具有較為系統的專業知識和獨立工作能力,部分工作人員缺乏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難以適應我國銀行業綜合化經營的需要。
第三,銀行監管相關法律對策不完善。當銀行發生風險時,風險疏導做的不夠及時、不夠有效,就會使銀行風險如同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法律對策一旦出現紕漏,不僅無法起到防范銀行風險的作用,更有甚者對銀行生存和發展也會造成影響。因此,必須要對銀行監管法律對策進行分析,并作出有效的調整,這樣才能保障銀行可以得到持續的發展。
二、銀行監管的發展趨勢
從銀行監管的發展趨勢來講,不論從傳統金融強國的發展軌跡,還是近年來我國自身商業銀行的發展路徑,金融自由化和混業經營的訴求均愈發明顯。在此背景下,關于銀行監管的理念、體制以及模式均有著一定的變化,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主要是銀行監管從和慣性監管向風險導向性監管的轉變,由分業監管向統一監管的轉變,同時也包括銀行外部監管與內部自律控制的共同存在[2]。
實際上,決策層已著手統籌監管的問題。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央首次提及完善金融監管體制,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抓緊研究提出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方案”,“十三五”規劃綱更是明確提出“要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市場也在熱議“一行三會”如何整合。
三、銀行監管問題的法律對策
一是進一步完善銀行監管的法律法規。包括建立商業銀行市場退出法,健全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法等。從法律角度來看,要明確規范商業銀行退出市場的各種細則和操作規程,如:明確商業銀行退出市場的主管機構、流程、模式、職責,規范退出市場的行為規范以及明確政府的主導作用。將并購方式作為解決我國商業銀行業危機的主導,避免倒閉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另外,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對信息不對稱和錯誤信息起到防止作用,通過監管對信息披露進行有效制約,提升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及時性,增加信息透明度,有效避免出現信息壟斷及信息優勢導致的不平衡現象發生。進而最大限度的降低違規操作現象,達到強化市場約束,規范動態監管程序的目的, 對銀行實施嚴格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管程序,保障金融市場可以更好的發展。
二是在短期內難以完全實施金融統一監管的情況下,進一步完善當前監管架構,加強“一行三會”跨部門監管的協調效率,針對風險高發領域試點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協調機制,建立跨部門的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對具有交叉、融合性的業務建立聯合監管體系,并統一制定監管規則。
三是完善銀行監管制度、流程。首先,是結合我國銀行業的實際情況,建立一個具有較強層次感和機構完善的非現場檢查體系,對不同層次的銀行采用不同的標準,進行具有針對性的非現場檢查,根據不同銀行的經營特點,將資產負債風險、非信貸資產風險等均納入到銀行非現場監管的指標體系當中,充分發揮銀行監管的預警功能[3]。其次,是建立完善的監管評價體系,在對國外先進的風險評價體系進行充分借鑒的基礎上,建立符合我國銀行實際需要的風險評價體系,實現對某一個銀行或者是整個銀行體系的風險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價,并根據風險評價結果的不同,有針對性的進行風險監管。這樣的風險監管方法可以節約銀行非現場監管的資源,提高監管的有效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銀行監管對于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以及經濟的更好發展有著積極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在實施銀行監管的過程中,“一行三會”應該充分認識到監管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分析并掌握問題出現的原因,采用針對性的法律對策進行完善。上述法律對策可以有效的改善銀行監管中存在的問題,提高銀行監管的效率和質量,促進我國經濟更好發展,保證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
參考文獻:
[1]李廈.我國商業銀行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湘潭大學.2013年第10期:216-217
[2]于亮.中國銀行業監管問題與對策研究[J].吉林大學.2014年第01期:637-638
[3]彭江萊.我國影子銀行監管的法律問題研究[J].華東政法大學.2014年第09期:3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