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敏
摘 要 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設置生活中的具體情境,通過問題串來引導學生利用“搜集資料→合作討論→成果展示”的學習程序,逐步突破每個知識點。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探究 生物學教學 教學情境 合作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1 教材分析
免疫調節與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共同完成人和高等動物生命活動調節的使命,對維持人體內環境的穩態有重要作用。本節內容一般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涉及免疫系統的組成、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以及相關名詞概念的教學;第二課時涉及免疫系統的監控和清除功能以及免疫學的應用。其中第二課時的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對于高中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2 教學目標
2.1 知識目標
說出免疫失調病的類型;概述免疫系統的監控和清除功能;舉例說出免疫學的應用。
2.2 能力目標
通過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監控和清除功能來分析免疫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
2.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關注器官移植所面臨的問題,探討和明確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3 教學過程
3.1 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找兩位學生到黑板寫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寫)。教師通過檢查兩位學生的書寫情況,讓全班學生回憶以下知識:抗原、抗體、淋巴因子的概念及作用;各種免疫細胞在體液、細胞免疫中發揮的作用;二次免疫的過程和特點。教師提出問題:人體通過這種防衛功能,使機體有效防御病原體,那么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是不是越強越好呢?自然引入新課的探究。
設計意圖:上節課的重點內容是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通過讓學生到黑板上寫,全班學生共同檢查,教師便可水道渠成地引導學生復習上節課知識并導入本節課的內容。
3.2 引入實例,完成免疫失調病的學習
3.2.1 過敏反應的實例
教師提供資料:某人與朋友一起去公園看花展。在一個封閉的屋子里擺設了各種各樣的鮮花,非常好看,他們拍了很多照片。可回家后,這個人身上長滿疙瘩,癢得幾乎難以忍受(課件展示皮膚過敏的照片)。
教師出示問題:① 你認為上述現象和免疫有什么關系?② 你們知道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叫什么,有哪些嗎?③ 為什么朋友沒事,他卻有事呢?④ 在座的同學們都有哪些過敏反應呢?應該怎樣預防?
對于①②兩個問題,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學課本38頁相關知識并回答;對于③④問題,指導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然后由學生代表發言,教師點評。
教師接著質疑:過敏反應怎樣發生的?與體液免疫有何區別?
學生討論,教師點評總結:(過敏體質的人群)接觸過敏原(如花粉、油漆、魚蝦等)時會產生抗體,這時的抗體與體液免疫過程中的抗體不同,它吸附在某些細胞表面(如血細胞、皮膚、消化道、呼吸道)。再次接觸相同過敏原時這些吸附在細胞表面的抗體與之結合引發過敏反應。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過敏反應的特點。
3.2.2 自身免疫病的實例
教師提供資料:釀膿鏈球菌的表面有一種抗原決定簇,與心臟瓣膜上的一種物質的表面結構十分相似。當人體感染了這種病菌后,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不僅向病菌發起進攻,而且也向心臟瓣膜發起進攻。結果在消滅病菌的同時,心臟也受到了損傷,使人患上風濕性心臟病。
教師出示問題情境:① 同學們知道上述實例是哪類疾病嗎?② 你還能說出其他類似的實例嗎?
學生回答是自身免疫病,并舉例: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
教師繼續設置教學情境:有一位糖尿病患者,他體內的胰島素較低。醫生進一步檢查發現其體內出現了胰島B細胞的抗體。另一些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胰島素水平正常,但血糖含量卻一直很高。你們知道分別是什么原因嗎?
教師引導學習小組討論后回答:第一種情況是自身免疫病;另一種情況可能是胰島素的靶細胞膜上的受體異常,使胰島素不能發揮降血糖作用。
教師及時引導:受體的異常也是由于人體內產生了攻擊胰島素受體的抗體,引起的自身免疫病。看來,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真不是越強大越好。
3.2.3 免疫缺陷病的實例
教師提供資料:有一個男孩他的名字叫“大衛·非利浦·威特”他的生活環境和我們的不一樣。他患有“重癥免疫缺陷疾病”,沒有抵御細菌、病毒的的能力,從小生活在無菌的塑料泡泡里,大家都叫他“泡泡男孩”。對他來說,泡泡外面的世界充滿著致命的威脅,甚至連母親一個充滿疼愛的吻或者擁抱,都可能會給他帶來可怕的后果。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以下問題:① 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病菌,通常情況下我們并沒有患病,是為什么呢?(學生們會搶著回答:我們有免疫調節的存在,有淋巴細胞、抗體等起免疫作用)② “泡泡男孩”的病癥是什么原因呢?③ 同學們閱讀課本36頁資料,分析艾滋病發生的原因是什么?④ 艾滋病死亡的原因是什么?說明免疫系統還有什么功能?
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小組內合作交流,小組長將討論的結果向全班學生展示,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一步步總結梳理。對第二個問題,教師補充說明:泡泡男孩的病因是先天免疫缺陷癥,無B細胞和T細胞的生成,特異性免疫完全喪失。對第三個問題,教師總結的基礎上給出獲得性免疫缺陷癥的概念。對第四個問題教師根據學生對于艾滋病死因的分析,總結出“免疫系統的監控和清除功能”。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引入具體鮮活的實例,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欲望,并通過有梯度的系列問題,逐步突破每個知識點。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成果展示等探究活動,達到自主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的教學目標。
3.3 理論聯系實際,突破免疫學的應用
3.3.1 免疫預防的學習
師:同學們還記得我們注射過或口服過什么疫苗嗎?分別預防哪種疾病?通過學生討論和爭先恐后的回答,引入免疫預防的學習。展示兒童打疫苗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① 疫苗是什么?是真正的病原體嗎?② 注射過疫苗能預防某些疾病的原因是什么?
小組內進行合作交流后回答,教師點評。對于第一個問題,教師強調:疫苗要保留這種病原體的抗原成分(如表面的蛋白質空間結構要正確);對于第二個問題,教師表揚學生們的同時畫出二次免疫的曲線:呈現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時抗體濃度的變化、患病程度的變化。以此來說明記憶細胞在免疫預防中的作用。如圖1所示:
3.3.2 免疫治療的學習
教師聯系實際“人被生銹的鐵釘扎破腳打破傷風針”,進一步質疑去醫院打預防針是否都是打入抗原,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需要治療和緊急預防一般注射抗體,而提前預防一般注射抗原。
教師提供主要的實驗材料:身體狀況相近的健康小白鼠若干只、破傷風桿菌培養液、破傷風抗毒素血清、破傷風疫苗。然后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設計探究實驗。小組長匯總組內情況并在班級內交流。這樣讓學生理解免疫預防和免疫治療的區別以及與接觸病原體先后的關系,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3.3 器官移植
師:在上面的學習中我們關注過“泡泡男孩”他缺少免疫系統而喪失免疫力,結合免疫細胞的來源思考,如果你是他的主治醫師你用什么方法救救這個孩子呢?引出“骨髓移植”。
然后教師介紹:“泡泡男孩”雖然移植了姐姐的骨髓干細胞,但脆弱的身體還是沒有阻擋病毒的入侵和大量繁殖,最后醫生放棄了治療。這樣以此讓學生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珍愛生命的價值觀。
接著教師要求學生閱讀課本39頁,目前器官移植所面臨的問題,引出免疫排斥的原因及免疫抑制劑的應用。然后,教師深情的表述:供體器官短缺的問題卻不是免疫學所能解決的,目前最需要的是更多的人喚醒潛藏于心靈深處的愛心。課件播放“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讓學生情感得以升華,及時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設置情境聯系生活實際,把學科知識和現實生活中的“活”資源結合起來,不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同時增強了學生學習的成就感。
4 教學反思
“以學生活動為主體、以教師引導為主線”是新課程倡導的教學模式。本節課采用具體的實例并廣泛聯系實際吸引學生關注課堂,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自行探究、積極思考、合作交流來解決問題,不僅有利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能發展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就是教師對課堂的整體掌控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