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
【摘要】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行動研究在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方面受到高度重視。行動研究倡導“教師即研究者”理念,強調教師參與研究,積極對自身教學實踐進行反思,《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03)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其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本,重視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文獻研究顯示,專家學者只單純關注行動研究或任務型教學,未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筆者嘗試將二者有機結合,運用行動研究理論進行任務型教學
【關鍵詞】英語教學 行動研究 任務型教學 相互作用
行動研究在國外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它是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推動教師反思教學過程并發現問題,最終通過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解決問題,使自己的教學過程呈螺旋狀發展。2001年新《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倡導任務型教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后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綜合了傳統教學法與交際教學法等的優勢,因此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一、研究理由和假設
大量文獻顯示,很多學者只是孤立地單純研究行動研究或任務型教學,忽視了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有些教師在課堂實施任務型教學,缺乏行動研究的反思、觀察等環節,教學顯得十分盲目,未能根據課堂的變化和學生的個性因素等適時調整教學。筆者嘗試將兩者結合起來考察,假設“將行動研究與任務型教學兩者有機結合、相互作用,能對教與學產生積極的效益”。為此,在所任教班級進行為期近10個月的行動研究與任務型教學互動的實驗研究。本文把行動研究與任務型教學有機結合,在行動研究中研究實施任務型教學,解決存在的教學問題;同時,在任務型教學中不斷進行反思、觀察、分析、選擇、調整、改進行動研究,促進行動研究更加切合任務型教學的實際、更為科學的指導和規范任務型教學,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本論文旨在通過實施行動研究與任務型教學兩者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二者之間優勢,使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提高中學英語教學效益。本研究的現實價值是:用行動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幫助教師在不斷反思中實施任務型教學,不斷改進教學,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技能、教學效果、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不斷提升。為了真正落實課改“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核心理念,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的目的性、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本文試圖在行動研究和任務型教學中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增加語言輸入輸出的實踐機會,有效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實現教師素養和學生素質雙贏的效果。
三、研究的過程
9月初,筆者按學校安排,執教高二(9)、(10)兩個班的英語教學,開學初對兩個班進行了前測,兩個班英語平均分分別為85.56和87.28,筆者使用SPSS13.0對成績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數據分析結果證明這兩個班的英語平均分沒有顯著差異。為了使實驗的結果更客觀,筆者將高二(9)班作為實驗班,在該班中實行任務型教學法;(10)班為控制班,實行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3P教學法。兩個班的學生數均為45人,在實驗班共有18個女生,27個男生,控制班中有20個女生,25個男生,平均年齡為18歲。
筆者以SEFC BOOK 8. Unit 1 A land of diversity為例說明實施行動研究與任務型教學相互作用的模式。該單元的話題是“多元化的國土”,講述的是美國,美國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且其主要語言為英語,因美國在當今世界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對于一個高中生而言,了解美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及文化不僅是重要而且也是必要的。本單元要學的語法知識為過去分詞作原因狀語以及主語從句。按照任務型教學模式,筆者是這樣組織教學的:
任務前
行動研究強調反思在教學中的積極意義。筆者通過問卷、訪談了解到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并不是太濃厚,為了使任務型教學不至于陷入教條主義,于是在談論該話題之前,先在大屏幕上呈現美國總統奧巴馬、美國自由女神、白宮、五角大樓等標志性建筑,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讓學生熱身、猜出這節課的話題主要是美國。接著,針對自由女神設置如下問題:
Do you know what it is/where it is? How high is it? What is it made of?…等問題,該環節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引出本節課的話題,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任務環
任務1: Problem-solving& Discussion
教師將學生分為9組,每組5人,布置任務,討論和話題相關的內容
在大屏幕上呈現美國地圖,讓每組學生找出首都華盛頓、紐約、曼哈頓區、邁阿密、舊金山、好萊塢、加利福尼亞州、路易斯安那等并說出美國歷史上作出貢獻的著名總統。
Planning and Report 1
每組開始執行任務并選定一名學生將討論結果向全班體現做一個簡短的報告。
任務2: Information gap
讓學生聽錄音后快速閱讀課文,分為9組分別討論以下9個重要時間概念中的一個:
15000 years ago, 16世紀,1821年, 1850年, 1848年, 1846年, the 1800s, 1970s, 1879年
Planning and Report 2:各組開始聽取、綜合他人的答案并做出報告:簡述美國的發展歷史,該活動設置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聽說能力。
任務3: Discussion
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1)Why is California such a multicultural community?
(2)What problems do you think might arise?
(3)Why do so many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ry to immigrate to California?
該任務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快速尋找信息的能力,通過提問啟發學生思維。
任務4: Discussion
(1)Why are there so many kinds of languages spoken in the USA? 該任務的難度稍大,要求學生對美國的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且對口語表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任務5: Pair-work
布置學生兩人一組進行對話練習,5分鐘后讓部分學生表演對話。對話內容主要是關于如何安排暑期生活方面的,可涉及觀看世博會、世界杯等,并將可能用到的句型板書在黑板上:
(1)Have you decided yet what to do for your holiday?
(2)Have you decided yet where to go for your holiday?
(3)which pavilion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Why?
(4)Its said/reported that…..
該階段歷時20分鐘,筆者仔細觀察參與實驗的學生在各小組中個人及合作學習的表現,以及用語言完成任務的情況。對于任務的難度、層次進行反思:任務的設計兼顧到每位同學嗎?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了嗎?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嗎?等問題,以便在今后實施任務型教學中得以改進。該活動的目的主要是重視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用語言做事的能力,即“真實性任務”,同時也增加語言的輸出量。
語言焦點
任務6:語言分析和練習(analysis and practice)
學生在前面用語言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已出現了本單元重要的語言知識,比如任務3中的問題Why do so many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ry to immigrate to California? 答案為:
Because people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attracted by the climate and the lifestyle, still immigrate to California.就已經出現了過去分詞作原因狀語。筆者將該句型板書在黑板上,對其進行分析。便讓學生舉例強化該語言點。
任務5中已出現了主語從句:
Its said/reported that….
行動研究強調反思在教學中的積極意義,任務型教學因有行動研究參與其中而使筆者養成了反思習慣,避免了任務型教學實施的盲目性。筆者每天在課前—課中—課后不斷反思—觀察—反思中實施任務型教學,避免其流于形式,努力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學,逐漸養成在思考中教學,在教學中思考的習慣。
四、研究結果的反思
在對實驗組施加實驗影響之前,筆者使用SPSS13.0對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前測成績進行了T檢驗,其結果為:
表1:
表2:
從表1的可以看出,實驗班的平均分為85.5556,控制班為87.2778,從表2可以看出平均分的差為1.72222,情況說明,實驗班和控制班平均分接近。同時可以看到F=0.474,t=-0.664,df=88,sig(2-tailed)=0.508(P>0.05)。用T檢驗后發現由于雙尾顯著性概率sig(2-tailed)=0.508,說明P>0.05,兩者無顯著差異。從統計數據上看,實驗班和控制班在實施任務型教學之前英語學習水平沒有顯著差異。
根據后測分數,筆者使用SPSS13.0對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后測進行了T檢驗,數據分析的結果如下:
表3:
表4:
從表3可以看出,實驗班前測平均分為85.5556,后測平均分為91.111,平均分差為5.55556,差異較為明顯,同時從表4中還可以看出F=0.048,t=-2.121,df=88,sig(2-tailed)=0.037(p<0.05)。這表明實驗組前測與后測均分差為-5.55556。由于雙尾顯著性概率sig(2-tailed)=0.037,說明P<0.05,可見,從統計數據上看,表明新舊兩種教學方法的效果差異非常顯著。
結合本人教學實驗和實驗數據,得出以下四點結論:
第一,開展行動研究有利于促進任務型教學的實施,避免盲目性和教條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任務型教學的效果。
第二,行動研究使教師變成研究者。該過程使教師養成了反思自己教學活動的意識,使教師從“我不懂研究”到“我能研究”,實現教師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的統一。
第三,實施任務型教學也能加深教師對行動研究的理解和運用。教師在反思-計劃-行動-觀察的過程中要適時調整計劃,從而加深對行動研究的理解,達到增強教師素質,提高教學效益的效果。
第四,任務型教學使教師行動變得積極、主動、科學,變成行動任務研究者。使學生建立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建立了交往、互動、互惠的新型師生關系;
總之,進行行動研究與任務型教學相互作用的研究實驗以來,從開始的高處不勝寒到有了驚喜的收獲,深深地感受到教學工作的樂趣,并體會到作為一名研究型教師的成功感和認同感。
參考文獻:
[1]王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從理論到實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黃遠振.新課程英語教與學[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117-118.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Kemmis,S.&McTaggart,R.(1982).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M].Geelong,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6]Nunan,D.(1991).“Communicative Tasks and the Language Curriculum[J].”TESOL Quarterly 25(2)27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