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葉瀾教授曾指出“教學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書本知識,使知識恢復到鮮活狀態,在多向互助和動態生成的教學中,凸顯知識的活性。”
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是學生自主體驗、探究發現的過程,課堂活動的主體——學生是開放性的、創造性的,他們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和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那么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如何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促使學生生成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與想法,使所有的學生得到健康的發展呢?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一、預設“生成”,創造條件
平時我們所說的備課,就是對教與學的預設,一是對教材的預設,就是準確把握教材,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本人的教學風格,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改編、重組和設計,使之更貼近學生。二是對學生的預設,就是全面了解學生,盡可能多地預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樣針對學生在課堂上可能發生的情況,從多方面預測更為豐富的學情、預測更多的可能,并準備應對策略,以便在課堂上生成相關問題時,能夠及時、靈活、合理調整教學預案,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必要的條件。
比如,我在教學二年級《認識乘法》時,上課一開始,我按照教學預設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觀察。
師:根據圖上的信息,你能不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并打算怎樣解決?
生:我提的問題是兔一共有多少只?算式是:2+2+2=6。
學生的答案跟我的預設一樣,我贊許地看了他一眼,點點頭讓他坐下。
師:你是怎樣想的?(學生陷入了沉思)
生:我看到小兔是兩只在一起的,那求一共有幾只就是把幾個2加起來。
我心里暗自高興:他不經意間把乘法表示幾個幾相加的意義也說出來了。
師:那有沒有不同的方法?我話音剛落,就有學生舉起了手。
生:我寫的算式是3×2=6。
幾位學生馬上附和:對的,我也是3×2=6。我肯定了他們的回答。那些寫了加法算式的小朋友都看著我,一副不明白的樣子。我笑了。
師:你們不明白,是嗎?那就請這些同學來告訴你們。
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有的問:“這道題這樣列式是什么意思?”有的問:“3、2、6分別表示什么?”還有的問:“乘號怎么寫,這個算式該怎么讀?”……
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雖然有些問題學生一開始回答得并不好,但在學生的補充和老師的引導下,乘法的意義逐漸在每個學生的頭腦中清晰起來。
一節課不知不覺就過去了,看得出學生學得很開心,意猶未盡。可見,沒有課前精心的預設,哪來精彩的生成!我們教師應更多地為學生的“學”而預設,在預設中體現教師的匠心,展現學生預設性“生成”的火花。
二、調控“生成”因勢利導
新課程倡導課堂生成的重要性,教學過程中,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情感等參與了課堂活動,使課堂生成了許多資源,教學時教師及時地捕捉課堂的“生成點”抓住各種有價值的意外資源,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優化課堂教學的每一個過程,為學生的學習注入新鮮的血液。如我在圓柱體表面積公式推導后的一次練習課上面的教學案例中,開始我是帶領學生對用2×圓周率×半徑×高+2×圓周率×半徑2計算圓柱體表面積的方法進行鞏固練習的,沒想到一個學生卻提出了為什么用底面周長×(半徑+高)也可以計算出圓柱體表面積。說實在的,學生的這個“發現”是我備課時沒有料到的,也是我以前教學從未遇到過的,怎么辦?短暫思考后,我改變了原先的教學預設,把學生的“發現”又推給學生:“該同學發現用底面周長×(半徑+高)也能求出圓柱的表面積,你們同意嗎?為什么?”這下,學生議論紛紛,各抒己見。
試想,如這節課第一位學生的“發現”,要是不屑一顧或簡單處理,不讓學生把心里的“疑”說出來,把其中的“理”辨明白,學生永遠困惑在心中,那么課堂哪來的精彩?哪有讓人感動的地方?哪會折射出學生創新而富有個性的光芒!
另外,學生在知識結構過程中,會出現認識上的偏差,課堂上的錯誤時極具課堂意義的課堂動態生成,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錯誤,真實的課堂正是因“錯誤——發現——探究——進步”的良性循環而更有效。
三、提煉“生成”,評價引領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變動。”教育,有時就是一種保護。課堂教學即時評價基于這種考慮出發,在面對學生一些反常的舉動時,面對課堂出現的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教師要化被動為主動,隨機運用自己的教育機智,讓教師導語的作用在此精彩呈現,讓學生心中的疑問在此一一解析,讓激起的爭論在此各得其所,讓思想的錯誤在此得到糾正,讓不期而然的意外在此生成必然的收獲。
例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采用了延遲評價的方法:
師:把一張圓紙片分成兩份,其中一份占這句話對嗎?
(生有的說對,有的說不對。意見分歧很大。對此教師沒有評價,而是讓學生按不同的意見站成兩對)
師:對這個問題有不同意見,可以開個辯論會嘛。認為正確的同學為正方,認為錯誤的同學為反方。請正反兩方各推選代表,向對方闡述自己的理由。
(正反兩方各派出兩位同學,利用教師給他們提供的一張圓紙片,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在討論中,正方同學逐漸認識到了這句話的問題所在……)
面對學生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教師并沒有簡單地評判誰對誰錯,而是以賞識的態度,適時以探問性的評價點撥引導,拓展延伸,促進預設與生成的融合,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有效的開發。如果說傳統課堂把“生成”看成一種意外收獲,那么新課標則把“生成”當成一種追求;如果說傳統課堂把處理好預設外的情況看成一種“教育智慧”,新課標則把“生成”當成彰顯課堂生命活力的常態要求。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問題的余地、生成的時間和自主建構的空間,那么課堂就成為師生充滿激情,發揮智慧,張揚個性的場所。課堂因“生成”而更有效,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