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高電

【摘 要】生本教育是當代教育提出的一項科學理念,在新課標的推進下,生本教育理念的價值已經得到重視和認可,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這種教學理念的踐行推廣。本文的主要內容就是從初中科學課堂的角度出發,對生本教育的內涵進行更加具體的分析,并對其應用途徑進行探究,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生本教育;初中科學;應用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內涵分析
生本教育是新課標指引下與時俱進形成的一種教育理念,這項教育理念最重要的特色就在于“生本”,也就是要突出學生在教育工作中的本質地位。在這項教育理念的引導下,教師與學生都應當嘗試學習個人角色的變化,尤其是教師要成為生本教育理念的引導者和踐行者。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與學生之間通常有著嚴格的界限,教師習慣于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習慣用挑剔的眼光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教師會不自覺地將“為什么還是錯?”“為什么還是聽不懂?”這樣的問題拋給學生。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它要求重視學生的本質地位,它要求教師用更加寬容的態度來審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各種行為表現,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發展,重視學生表現出來的優點和長處。例如我們班上有一個學生,學習成績非常好,也比較有個人想法,但是在課堂上不愿意舉手回答問題。即使被點名起來回答問題也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原本不錯的觀點,聲音低,很緊張,但是回答出來的要點其實非常明確。針對這個學生的情況,我有意識的對于一些問題刻意點名這個學生回答,并且鼓勵他慢慢回答。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后,我發現這個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流暢度以及表達的清晰度越來越好,他的講解和想法也常常讓同學們覺得耳目一新。生本教育要求我們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發展,不僅能夠鼓勵學生更好的發展,而且對于我們教學工作者而言,也能夠與學生進行心靈上的互動,增強內心的滿足感。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科學課堂的應用途徑
生本教育理念被廣泛的運用在眾多的學科教學工作中,對于初中科學教學工作而言,由于初中科學這門學科的性質使然,采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能夠更好的激發課堂活力和教學效果。生本教育理念已經被推廣應用在初中科學課堂上,下面對生本教育理念應用的具體途徑進行分析:
第一,教學價值的調整改變。教師利用課本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是傳統課堂方式上的一大特色,這種模式下,教學工作容易局限于課堂上,將學生與現實社會隔離開來。學生能夠理解書本的抽象知識,但是對真實的世界缺乏了解和關注。學習,變成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不能理解,更不能夠感受到所學知識的價值與功用。在生本模式下,課堂的開展更重視學生發展的全面性,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與生活經驗緊密的聯系起來,利用自己在生活中已有的經驗,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究。在這個思考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心智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旅行,除了自我的探索外,還可以通過與同學的交流、與老師的探討將這個問題的縱向發展了解得更為深刻,將生活與科學真正的密切聯系起來。例如,在我們講解到“氧氣的物理性質”這一知識點時,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教師會將概念描述中的一些關鍵詞去掉,讓學生以填空的方式回答。如,氧氣是一種( )色( )味的( )體,它的密度是( ),具有( )的性質。在生本模式下,對這一問題的教學應該更加發散,用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如,我們每天為什么要呼吸空氣?氧氣與空氣有什么區別?氧氣有什么特點?如果沒有氧氣人類和地球上的生物將會面臨何種情況?機械的讓學生為了獲得答案而尋求答案是沒有價值的,讓學生猜想氧氣可能具有哪些物理性質,引導學生由無意觀察走向有意觀察,這不僅引導學生經歷從觀察一猜想一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從而突出了科學的本質,更為重要的是體現了“從生活走進科學”的理念幫助學生尋找到建構抽象科學知識的“根”,實現了兩個聯系:一是抽象的書本知識與豐富、復雜的現實社會生活的聯系;二是抽象的書本知識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知識技能過程的聯系,使教學真正實現由“學材”走向“生本”。
第二,重視知識的多樣性。在過去的科學課堂上對于知識的掌握標準更側重于知識的系統性和基礎知識的扎實性。在生本模式下,這種知識評價標準已經不能適應要求。僅僅掌握基礎的知識和技能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學生的發展從知識的掌握演變為知識、技能、心理、方法、思維、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考量。所以在初中科學的課堂上,要注重學生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的培養,自我意識包括學生應該對所學的知識具有一種探索精神,敢于提出自己與之不同的見解和觀點,并且注重責任感與合作意識的培養。特別是對于當前的學生群體而言,這些精神和態度都是他們所欠缺的。課本知識只能夠是一個載體,通過這個載體的牽引,延伸出更多的知識,形成新的教學形態是生本模式的根本要求。我們以上文提出的“氧氣的物理性質”為例,按照生本模式下的提問方式恰好能夠滿足這種要求,讓學生從生活現實出發,來尋求課堂與生活的聯系,大膽提出自己的假設,然后進行驗證。這能夠培養學生思維和探究的習慣,并且對自己提出的猜想要通過設計方案進行驗證的意識,這也是責任感培養的一種方式。
第三,評價方式的轉變。教學評價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大量的習題讓學生鞏固知識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然后通過最終的測評成績來對學生的教學效果進行衡量。在生本教育理念下,這種評價方式顯然是不可取的。將評價方式與評價體系進行適當的調整,除了重視最終的測評結果外,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進行衡量也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評價應該囊括的一個方面。采用“學評結合”中的模式,已經超越了評價僅是對學習結果的價值判斷,超越了“對學習的評價”功能,屬于“為了學習的評價”。它對學習的過程有明顯的回流作用,導向學習過程的不斷修正,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媒介。通過回流作用,評價的過程與學習的過程交互融合在一起,從而實現以“過程”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加強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科學課堂上的利用效率策略分析
初中科學是一門集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理知識與生產生活聯系比較緊密的綜合學科,它是人類幾百年積累的經驗,其中有些知識具有較高的抽象性。相對于知識的復雜性,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上還不能完全滿足這種教學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更好的開展初中科學課堂教學工作,提升生本模式的教學價值和教學效率對我們來說就是一件必須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對于處于智力成長階段的學生來說,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下面就如何提升初中科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第一,規范生本化教學方案的操作流程。生本化的教學方案要求教師與學生共同發揮作用,雙方共同設計完成,學生能夠根據興趣愛好選擇具體的合作學習對象、教學方案等。學案相當于整個課堂開展的脈絡框架,在這個結構下學生根據框架能夠自主的研究學習,能夠給學生最大的發揮空間。除了這種教學方案的合作性以外,在生本教育課堂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作用體現在整個課堂的始終,甚至包括課前準備階段和課后總結階段。這是生本教育理念在教學工作中比較具體的體現。
生本教育作為一項抽象的教育理念,在教學工作中要真正的落到實處還必須依靠一定的模式和程序來得以踐行。筆者從自身的教學經驗出發,對生本教學的具體操作流程提供一些參考。一個科學課堂的開展,通常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①布置任務,自主探究。首先是教師布置開放性的學習任務,把問題放下去。學生依據任務進行自學、實驗、觀察,在學案里面填觀察的結果、觀察的現象、以及得出的結論。②巡視捕捉,小組合作。學生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巡視,了解學情,對于無從下手的學生進行適當提示;同時捕捉、發現有用的資源。資源很重要,課本是資源、教師是資源,在生本理念下,我們認為,學生的資源卻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最重要資源,針對課堂內即時生成的資源進行及時整合,作為下一環節“資源呈現”做好準備。同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互幫來弄清楚在獨立活動中碰到的問題,形成小組共同的看法。③呈現資源,交流歸納。教師把通過巡視發現的資源進行整合,使其具有結構性,有序地呈現,進行集體歸納、交流,形成學生共同認可的標準。④整合標準,回流提升。教師把學生在進行討論過程中形成的標準用科學規范的語言進行提煉、整合,形成師生共同認可的標準。學生再回過頭來依據這一共同標準反思自己剛才的方案,或者結論、表述、問題,即進行回流,再修改、提升,實現“學評結合”。通過以上幾個步驟的參與學習,學生既能夠對知識有比較正確深入的理解,又將知識與現實生活很好的聯系起來,提升了知識的層次性和理論價值。生本化教學方案的操作流程如圖所示:
第二,利用實驗激發學生的知識潛能。抽象的理論知識,讓學生進行理解與思考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充分利用初中科學課堂上的實驗課程,利用實驗激發學生對于知識的求知欲望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的選擇一些具有差異性的實驗,所謂差異性指的就是最終的實驗結果是與人們常規認識、慣性認識有區別的實驗。這種實驗展示的結果能夠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產生沖擊,在潛意識中產生矛盾。在這種矛盾與困惑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適時的引導讓學生去探尋這種差異性存在的原因。例如在學習“壓強與流速關系”這一知識點時,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小實驗讓學生意識到矛盾的存在。如準備一個漏斗和乒乓球,讓學生從漏斗口往下吹乒乓球,乒乓球不僅沒有吹掉下去,反而是緊緊的吸在漏斗口上。再如,讓學生用紙鍋燒水,紙不會被燃燒。這些小實驗都簡單易操作,但是其原理往往是與之前學生的認識相悖的。這就讓學生發現了問題,并且激發興趣讓他們愿意更加深入的研究、探討這些問題。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足夠的耐心,不要急于交代結果,要給學生足夠充分的思考時間,這樣才能取得課堂效果。
第三,充分利用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引導。初中科學雖然從其理論深度上講不是太深奧,但是這門課程的價值在于對學生好奇心理的引導和思維習慣的培養。所以,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讓他們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雖然說在現階段的知識不足以讓學生解決所有的困惑,但是讓學生有科學意識,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對一些基礎問題進行解答還是可行的。初中科學應該立足于終身教育的角度,對教學價值和教學目的考慮的更加長遠。例如在當前,星座文化已經蔓延到初中學生群體中,很多學生對星座運勢非常感興趣。這樣我們在《觀測太空》這一課中,就可以以星座為切入口,推進這個知識點的進行。具體操作方案為:①準備相應的星空圖,進行展示。②預設問題,如:在太空中存在多少星星?十二星座的劃分是否科學?是否只有十二個星座?③放大星空圖,從南北星空兩個角度來進行授課。④介紹著名的星座及其重要的恒星,讓學生在星空圖上進行辨認,并且講述對這個星座知識的理解。教師從天文學的角度對學生的觀點進行評析。
第四,創造學習情境。上文我們分析道,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那么如何適時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游戲是由愉快促動的,它是滿足的源泉。利用游戲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是科學課堂值得一試的教學方法。具體如何來操作呢?例如我們在學習“大氣壓”這一課時,就能夠將游戲巧妙的融入課堂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我推薦,評選出班級中力氣最大和力氣最小的同學,讓這兩個同學參與“比比誰喝可樂快”的游戲。游戲時,準備兩個相同的盛滿牛奶的玻璃瓶,一瓶敞口,一瓶密閉,各插入一根塑料吸管,把敞口的給力氣小的同學,密閉的給力氣大的同學,結果力氣大的同學輸了。這個時候就會產生一個意料之外的結果,就是力氣小的學生反而贏得了游戲?那么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帶著這種疑問學生就能夠更加渴望課堂的開展來解答心中的疑惑,利用游戲來調動學生對于科學的探知精神有利于生本教育理念更好的踐行。
結語:
生本教育理念,意味著學生與教師共同決定著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方式以及教學的結果。在生本教育方式下,課堂的開展與學生的意愿應當有效的結合在一起。總結當前初中科學課堂教學工作的不足,充分挖掘和領會生本教育理念的內涵和價值,能夠促進初中科學課程更好的開展。
【參考文獻】
[1]黃海勇.生本理念下的課堂組織[J].人民教育,2009(15)
[2]童國嘉.“生本化”課堂教學的理念和實踐模式[J].教學與管理,2007(5):3-8
[3]楊小微.以終身教育反思中國的基礎教育[J].中小學教育,2009(12):10-13
[4]孫艾榮.將生本教育理念植入物理課堂教學[J].湖南中學物理,2009年10期
[5]顧君.重視生本教育在習作指導中的作用[J].新課程(教研),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