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微
(哈爾濱哈船動力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摘要】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目標是實現財富最大化,這一目標的實現必然伴隨著著不確定性,即風險。在當今市場競爭尤為白熱化的階段,瞬息萬變、無法預測的經營環境使企業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即其應有的投資決策參考和風險揭示功能是否得以真實發揮愈加受到重視。謹慎性原則作為指導企業會計核算的基本規范之一,被更廣泛地應用于企業日常會計核算工作中。本研究通過分析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運用上目前存在的問題,對其局限性提出一些改進的建議。
【關鍵詞】謹慎性 會計實務 運用
進入21世紀后,會計項目的不斷發展使謹慎性原則的運用在全球范圍內的重要性日益增強。在謹慎性原則的指導下,會計人員應具備敏銳的職業判斷,保持應有的謹慎,將“預計可能產生的損失,但不預計可能產生的收益和過高估計資產的價值”作為會計實務工作中重要的處理原則。同時,由于謹慎性原則自身還存在相當的局限性,探究其在會計實務中的合理運用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謹慎性原則與其他原則之間存在著矛盾沖突
謹慎性原則與其他會計核算原則之間經常存在著矛盾沖突,這與其自身的偏向性、穩健性及在會計實務中的主觀性有著密切的聯系。客觀性原則作為會計信息質量中的基本原則,要求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而根據謹慎性原則,企業會計人員應對即將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預先估計入賬,待費用和損失發生時再從預先估計的部分中進行沖減,這顯然不符合客觀性原則的要求。此外,根據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可比性原則,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以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而根據謹慎性原則,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的變化對會計核算的口徑和方法加以調整,這就使不同企業前后各期缺乏會計標準之間的統一,導致了會計信息的無法相比。
(二)與稅法制度欠缺協調性
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導致了會計準則與稅法制度的差異性。會計準則以讓投資者和債權人了解企業資產的真實性和盈利可能性為目的,而稅法以幫助國家獲得財政收入、對社會收入進行分配調解、維護納稅人的權益為目的。如對視同銷售行為,會計在謹慎性原則的指導下不確認收入,而稅法必須確認收入并納稅。再如,會計上根據謹慎性原則提前各項資產減值或跌價準備,而稅法對于減值準備原則上都不承認,強調的是在有關資產真正發生永久性實質性損害時能得到及時的處理。所以說稅法制度制約了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工作中的應用,當企業計提了減值準備后,還要補交所得稅,導致企業現金流出的增加。
(三)謹慎性原則在實務應用中主觀隨意性色彩過強
隨著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不斷趨同,留給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空間越來越多,再加上經濟活動的日趨復雜性,會計職業判斷已成為企業經營過程中的一種經常性行為。此外,不同會計人員業務素質水平的高低不同,也會影響到企業會計方法的選擇。這就使謹慎性原則在實務操作上具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例如根據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企業應當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終了,對各項資產進行全面檢查,合理地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但資產減值準備和計量標準的不確定性,給企業的盈余管理提供了較大的機動空間。由于不同的計提方法對當期經營成果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有時這種靈活性會為企業進行利潤操縱提供契機,企業可以根據“需要”而選擇有利于自己的計提方法,通過改變計提比例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
二、對合理運用謹慎性原則的建議
(一)提升企業會計人員綜合素質
近年來,我國會計準則不斷修訂,對相關會計從業人員提出的挑戰主要體現在業務素質和職業判斷能力兩個方面。企業要通過對會計人員的培訓,使會計人員深入了解企業的客觀經濟環境與經營管理目標的同時,加強其對會計理論知識和會計方法的理解和把握,提升其職業判斷能力。至于企業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問題,會計工作是直接涉及國家、單位、投資者、債權人等各方面經濟利益的活動,如果企業會計人員的素質不高,自覺或不自覺地提供虛假會計信息,不僅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造成其決策失誤,而且不利于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要通過完善會計法律法規體系及相關的獎懲機制,培養會計人員自覺職業道德意識,在會計實務工作中正確適度運用謹慎性原則,提供真實有效的會計信息。
(二)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
建議進一步完善企業會計準則,細化會計準則和增強操作性。如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模塊,盡管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但是在資產減值確認和計量相關的規定都是比較原則化的規定。由于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工作的復雜性,特別是未來現金流及折現率的影響復雜性,其確定和計量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建議在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完善資產減值會計相關規定,制定操作性較強的規則,從而避免企業會計人員對謹慎性原則的濫用。此外,由于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運用與稅法制度欠缺協調性,在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的過程中也應努力縮小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要辯證看待雙方,在理論上不斷創新,在方法上不斷完善,使二者科學、健康地發展。
(三)健全會計監督體系
當前,外部環境的變化導致一些企業經營狀況惡化、資金緊張、業績下滑,容易引發會計舞弊。在此形勢下,要加強會計監督,確保金融和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由于企業會計準則的執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監管的質量和效率,因此要通過加強對支撐新會計準則體系相關數據庫的建設,建立與各監管部門的聯網,強化事前和事中監督;積極研發電子化監管手段,開發檢查軟件,提高檢查效率,強化事后監督。
三、結語
謹慎原則的應用在會計實務工作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既是會計核算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則,又是會計核算的核心理論之一。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正視經營活動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不能將之回避。為了優化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工作中的應用,在微觀層面要提高企業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判斷能力,在中觀層面要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制度,雙管齊下從而為企業會計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利支持。同時,要了解“謹慎性原則”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起到預警和化解風險的作用;用不好,便成為企業操縱利潤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