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了教師的進步。實踐中也出現了片面化、形式化的問題,基于四維目標,科學認識和正確處理模式和內容、方法和目標、生活化和數學系統性等幾組關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模式和內容;方法和目標;生活化和知識系統性
課程改革為小學數學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推動了教師的進步,教學相長,成果顯著。與此同時,鼎新革故的進程也必然伴隨種種問題,出現種種誤區,及時地加以反思和總結,對課改的深入和素質教育的推進無疑有著重要意義。現結合實踐,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幾組重要關系談談我的再認識。
一、模式和內容
教學模式是從教學的整體出發,基于一定的教學理論歸納出的包括教學形式和方法在內的教學樣式,是關于教學活動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學內容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的知識和技能,灌輸的思想和觀點,培養的習慣和行為的總和。
模式和內容是教學的兩個基本方面。內容決定模式,模式為內容服務。課改以來,一系列基于新思想、新理論的新教學模式出現在課堂實踐,如問題導向式、自主開放式、合作探究式、大單元教學式,循環課堂式以及風靡一時的杜郎口“10+35”模式,這些模式的積極意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些教師不顧教學實際,一味求新求變,課堂流于形式化、片面化,效果差強人意。
須知,任何模式都不是教條的,都是既有穩定構架又有包容性和發展性的開放系統,都要基于目標的達成,都涉及一個是否科學合理的問題。教師必須綜合考慮教學內容、教學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揚棄”的態度,有針對性地進行二次創造;必須加強自身學習,加強教學設計,研究教學過程的優化組合,從而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另外,教學內容也不等于教材,理想的教學內容是教與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素材和信息,來自師生對課程、教材與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
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教學模式的展開,要能喚起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和合作展示的意識;二是教學模式要靈活機動,要注意跟進、監測、調整和評估總結。
二、方法和目標
教學方法是教師教法和學生學法的統一;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方法以目標為指向,目標借方法來達成,二者是辯證統一的。目標居于核心性、統領性和決定性的地位。
課改以來,傳統的講授法以其“注入式”“滿堂灌”的授課方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招致了一些的質疑和詬病,越來越多的新教法被引入課堂實踐,啟發法、情境法、發現法、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練習法……不一而足。這些方法的應用,確實活躍了課堂氣氛,促進了學生的主體性,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但另一方面,許多教師在對相關方法缺少足夠的研究,對學生情況缺少充分的了解,自身的駕馭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盲目跟進,機械套用,使得實際教學中出現了重方法輕目標、重過程輕結果的情況,教學預期難以圓滿實現。
目標的達成需要合理選擇和有效運用教學方法,我們必須在現代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深入理解和熟練把握各類教學方法的特質和利弊,綜合考慮各種教學因素,進行優化組合。其基本依據如下:
1.依據不同單元、不同課時的教學內容以及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來選擇教法。
2.依據學生實際情況選擇教法。學生的學習特點決定著教師的教學方法,應全面分析和準確把握學生現狀,有針對性地選擇和運用相應的教學方法。
3.依據教師的自身素質選擇教法。只有教師的自身素養能夠勝任的教法,才有可能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效地發揮其功能和作用。教師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優勢,揚長避短,選擇適宜的教法。
4.依據教學的硬件條件選擇教法。硬件條件包括教學工具、教學設備、教學環境等各種現實的物理條件。在選擇教法時,應考慮條件的有利和不利方面,最大限度地運用和發揮現有條件來達到教學目標。
5.以啟發式教學思想為指導,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和綜合運用,充分關注學生的參與性。
三、生活化、情境化和知識的嚴謹性、系統性
嚴謹性和系統性是數學的基本特點,它要求數學結論的表述必須精煉準確,對結論的推論必須符合邏輯,對數學知識的構架必須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嚴整有序。
相對于傳統教學的沉悶封閉,小學數學課堂需要一定的生活化和情境化來注入活力,需要讓孩子們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然而,教學認識畢竟不同于親身實踐,它歸根結底是一種主體特定、目標明確、內容精要的理性行為。它應該而且必須高于生活本身,不能流于瑣碎和粗放。生活化、情境化教學借助大量感性材料,探究的過程是開放的,但知識的構建必須是嚴密的。我們對此要有足夠的認識,不能讓“生活味”沖淡了“數學味”。在生活化實例的采集上應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設計感,問題情境的設置上應具有現實性、情趣性和挑戰性,應有足夠的“數學味”,應避免庸俗化和無效化。
2016年7月,英國教育部宣布,英國半數小學將采用中式的傳統數學教學方法。2015年8月,BBC拍攝了一部講述英國中學引入中式教學進行實驗的紀錄片,該實驗結業式上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式實驗班學生的各科成績全面領先,尤以數學的差距最大。這至少從一個角度印證了我國本土教育的優勢。我們固然不能抱著中國基礎教育全球第一的態度傲視世界,但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全盤照搬西方教育模式。課改的本質在于促進學生的發展,課改并不否定那些被實踐一再證明了切實可行的教學理念、模式和方法。
參考文獻:
[1]施翠琴.新課程背景下對小學數學課堂互動的再認識[J].考試周刊,2012(95).
[2]何紅梅.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再認識[J].中國基礎教育研究,2010(5).
作者簡介:劉靜(1972—),女,漢族,寧夏固原人,現任教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第十小學,一級教師,主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