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許生
摘 要:“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堅持以學生為本,遵循青少年認知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是當前教育的新理念。只有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教育教學實現最大限度的解放,使學生始終處在寬松、民主、和諧而又充滿興趣的課堂氛圍中自主學習,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關鍵詞:以人為本;教學效果;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應運而生,它是以學生為根本、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為宗旨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下面總結一下自己在“以人為本”教育理念下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幾點做法:
一、教師要敢于放開雙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所以,教師在思想上完全可以放下包袱,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還給學生,使學生有足夠的空間自由發揮。教師只需要給學生“搭臺”,讓學生“唱戲”,為學生“喝彩”。如果教師非要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框架學習,按圖索驥,那只能束縛學生的手腳,削弱學生的創新意識。我曾對所上過的兩堂研討課進行比較,這兩堂課的內容皆為五年級語文上冊的《孔子》,其中一個班級教師用“以人為本”的模式,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在學習的內容上沒有任何限制,結果學生學習積極性非常高,他們從各個方面去了解孔子、搜集有關孔子的知識,學到的知識遠比書本上的要多。例如,知道《三字經》中很多內容是孔子的名言;孔子是“儒家三子”之一;還有“盡善盡美”“道不拾遺”等有關孔子的成語故事。在另一個班級教師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很“乖”,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上課時他們對書本上的內容非常熟悉,對書本知識也掌握得很好,但是除此之外,卻所知甚少。因為學生在學習時已經預習過,沒有多大新意,學習起來很乏味。
二、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以人為本”要求學生主動去學,但能自覺、主動地學習的學生畢竟較少,這時,教師就必須有意識地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這就像你要讓一個不愛吃米飯的小孩主動吃你做的米飯,那就得花些心思,把米飯和其他一些他愛吃的蔬菜、佐料做成五顏六色、色香味俱全的炒飯吸引他,在顏色上激起他的食欲,在食材上調動他的胃口。因此,教師為了學生能在課堂中順利問疑、釋疑、拓展,在課前準備時,要花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巧妙設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學五年級語文上冊《我的戰友邱少云》時,我向學生發問:“如果你們身陷草地火災現場,你們會怎么做?”各學習小組代表紛紛舉手發言,我對他們的做法一一給予肯定后,說:“有一個人遇到這種情況卻紋絲不動,你們信不信?”從而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了,探究的意識增強了,學習效果自然就好了。
三、教師要創造展示機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得到社會的承認與贊賞,是每個社會成員的正常心理需求,小學生也不例外。因此,作為教師要善于營造氛圍,搭建展示平臺,讓學生有表現的機會,使學生在展示中發現自己的缺點、展示自己的優點,從而不斷完善自我,增強自信心。當學生展示之后,教師要抓住契機,加以肯定和鼓勵,讓學生體會到教師對他的期望和信任,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滿足其潛在的爭強好勝的欲望,增強其自覺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通過一些激勵性評價,如,發出嘖嘖贊嘆之聲,并用一些激勵性語言,“太好了!”“棒極了!”“真讓人難以相信,你們會想出這么好的辦法來”等等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讓學生感受到“我參與,我快樂;我自信,我成功”的喜悅。即使展示效果不盡如人意,教師也要給予鼓勵,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找出對策,如,“相信你能取得成功”“相信你會改變”等等。切忌口不擇言,說些否定、傷害學生自尊心的話,給學生的心靈蒙上陰影。
四、教師要巧妙抓住特點,根據興趣進行教學設計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尊重學生的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力求形式新穎,寓教于樂,創設一定的情境,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教學生字時,我就常常讓學生想想怎樣才能更好地記住生字,讓他們把自己的方法說出來,讓同學們一起分享。另外,把知識具體化、形象化、趣味化,讓學生想聽課,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如,運用新穎的謎語、有趣的教學游戲、關鍵處的懸念、多媒體教學等等。
總之,在“以人為本”教育理念里,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相互尊重,彼此溝通。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起引導、激勵、組織和服務作用,通過巧妙地設計一些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將學生轉變為課堂學習的主體,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從而真正實現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