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蕊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以學定教,這就迫使數學教師不得不去關注課堂生成資源,迫使數學教師不得不去思考和研究數學課堂何處更易產生生成性資源,并思考如何利用這些生成性資源為學科教育服務。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動態生成;自主學習
當前的數學教學和其他學科教學改革一樣,極力提倡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生間的合作學習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來確定引導等教學理念和方式,這就迫使我們數學教師不得不去思考、研究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問題。本文擬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與思考,談談小學數學課堂中動態生成的相關觀點和想法。
一、數學課堂走向動態生成,是課改進入深水區的必然
隨著課改的深入,人們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已經形成一些共識,如,教師對數學課堂教學的精心設計,對課堂數學中可能發生的情況盡可能想到,這種努力雖然沒有白費,但是我們慢慢地意識到,只要還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存在,我們教師課前預設的,只是照顧到絕大多數學生。也就是說,我們設計的學生學習路線,不可能適合全班所有學生。因為,你照顧了中等生,你就會忽視優等生和學困生;你照顧了優等生,你就有嫌疑放棄學困生;你照顧了學困生,你就可能慢待了優等生。其實這正是班級授課制的先天不足。
當然,數學課堂和其他學科課堂有突破,即成功之處。其中之一就是,課前我們進行設計不要過分太細,這樣可以給教師留有較大的回旋空間,也能給學生留有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時空。課堂上教師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狀態,特別是根據小學生獨學過程中生成的情況、問題和資源,教師再來調整教學的進度和教師引導、點撥的方向和力度,而不是將學生的學習狀態生拉硬扯回到教師課前為學生設計好的路線上。
我們數學教師,課前的研讀教材、深入了解學生、準確定位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問題、努力預測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這些精力不會白花,但我們更要去觀察和思考,我們的數學課堂什么地點、什么位置、什么環節、什么內容最可能生成資源,最可能出現狀況,生成資源,出現了狀況,我們又如何處置呢?
二、數學課堂要把握動態生成,關鍵是找準生成的節點
(一)學生自主獨學時有生成
很多教師認為在這個環節沒有什么可生成性教學資源,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其實這個環節恰恰是我們數學教師獲得學生學情第一手資料的最佳時機。
如果是前一天布置的預習,那么第二天一定要課前查一查,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發現個別學生的具體狀況,發現學生普遍的問題等,為課前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提供資源,也為調整課堂教學作好準備。
如果是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的自己先學,教師更不能大意,學生在獨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深入學生中,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當然也可以對學困生進行適當的點撥或輔導,還可以鼓勵優生獨到的想法,并提醒他們還有沒有別的想法,也可以示意先進的學習小組進行小組討論交流等。
(二)學習小組討論交流時有生成
在小組討論交流這個環節,教師應當深入小組了解學生,并參與到交流中去。當然,教師不能只盯著一個小組,而應當關注每個學習小組,為下一個環節的匯報展示做好準備。如,我們是選擇典型進行匯報,還是所有小組都匯報?是讓所有小組同時展示,還是先后展示?是讓學生說,還是寫?是讓學生畫,還是演?是讓學生在小黑板上,還是利用實物投影儀?……發現哪些生成資源,如何來利用這些生成資源等,教師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三)學生匯報展示時有生成
學生在進行匯報展示時,生成的資源可能會更多。為了獲取更多的生成性資源,我們教師不要急著給予評價或傾向性意見,也不要顯露出明顯的高興或厭惡的表情等,而應當盡可能地讓學生將所有想法和結果全部展示,教師只要做到和其他同學認真地聆聽和欣賞就行了。當然,在學生匯報展示之前要教會和培養好所有學生邊傾聽邊思考的方法和習慣。在師生傾聽、欣賞、思考的同時,教師還有甄別哪些是有效的、有利的、典型的、正確的、錯誤的等生成教學資源,并思考利用這些資源來鞏固、提升幫助學生進一步建構自己的認知。
(四)學生質疑辯論時有生成
在學生的質疑和辯論環節,生成性教學資源也是比較豐富的。當然,在小學中、低年級中,學生還不會質疑,或者說學生不會提問題,即使提出了問題,也往往是淺顯的,其實這種情況不要緊,只要學生能提出問題,我們就應當鼓勵和肯定,至少我們可以肯定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如果學生不會提出問題,或者根本就提不出問題,這也不要緊,我們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當時的學習情況和教學目標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甚至辯論,讓小學生在這些活動中,認知水平得到提高。
例如,三年級學生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當學生分別說出“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2個?!薄鞍?瓶礦泉水平均成2份,每人分得1瓶?!薄鞍?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半個”后。教師引導:“兩個蘋果,用2表示,寫2;一瓶礦泉水,用1表示,寫1;半個蛋糕,半用什么表示,怎樣寫?我們一起去閱讀教材第87頁,你讀懂了什么?你還有什么問題?”學生閱讀完后,提出很多有趣和有意義的問題:“■怎樣讀?二分之一為什么要上下寫?2為什么要寫在下面,而1要寫在上面?2為什么叫分母,1為什么叫分子?二分之一為什么要先寫分數線?……”你看學生的問題多豐富!這些生成資源如何取舍?又該怎樣利用?……
當然,小學數學課堂中,容易生成教學資源的環節不止上面提到的四處。還有,在學生的練習中,在對學生的目標檢測中,每節課的課終小結中等,都可能產生豐富的教學資源,需要我們數學教師用慧眼去發現、捕捉。不過,我們教師必須明白,數學課堂的生成性教學資源,有的可以重復,但很多是偶爾出現、稍縱即逝的,這需要數學教師的智慧和機智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