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嘉優
摘 要:語文學習凝聚著人類的言語和精神,如何發掘文本的時代內涵并充分實現其當代意義,體會和把握文本的編著意圖和特定的意義,展開教師、學生、文本三者間的充分對話,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這是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所在。縱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在文本的解讀和建構上還是不容樂觀的。鑒于此,試從“條分縷析,奠定解讀基礎”“拓展鏈接,豐厚文本內涵”這兩個層面展開闡述,從而主動、合理地建構文本,開展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本解讀;有效閱讀
文本的解讀大體上是一個由一般閱讀、具體細讀到多元解讀組成的相互聯系、逐步深入的過程。
一、條分縷析,奠定解讀基礎
“一般閱讀”是文本解讀中我們必須經歷的最初對文本認識的過程,它是拋開一切參考資料的束縛,潛心會文,反復誦讀,讀懂文章的內容與情感以及自己對文本的獨特體驗。
(一)讀題目
從題目入手,大致推測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這是感知文本的初步內容、基本思路的良好基礎。
例如,《飛奪瀘定橋》一文內容很長,學生通過反復讀課題,發現“飛”和“奪”是并列關系,順著這條線索,進一步學習就理清了文本的行文思路,概括出文本的主要內容。
(二)讀文本
1.讀寫作意圖
接著反復誦讀文本,讀出理解和情感,讀出文章的妙處與自己的驚喜。中國古代有一種讀書方法,叫“素讀”。這種方法是不追求講解的精深透徹,完全按照作者的思路來,把作者的思想吃透,在反復的朗讀中自悟自得。葉圣陶先生也曾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這里的“真”首先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欲要傳達的思想或創作意圖,這里的“路”就是文章中作者的行文思路,亦即文章的脈絡。
2.讀編者意圖
一篇文章,我們除了站在作者的角度朗讀之外,還應該站在編者的角度去朗讀。編者編寫小學教材時,遵循了兒童的認知特點和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是經過精心編排的。我們在朗讀時要考慮編者編排此文的意圖,把握文本的重難點。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組的單元導語是這樣的:“童話深受同學們的喜愛,他那動人的故事和優美的語言,總能把我們帶入美好的情境,使我們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讓我們跟隨本組課文,走進奇妙的童話世界……”
這段文字還告訴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本單元教學:“了解童話的內容,品味童話的語言,體會童話的特點。我們還要圍繞童話開展綜合性學習,進一步感受童話的魅力。”
童話這類文本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那么編者為什么在第三學段還專門安排這樣一個單元呢?通過解讀單元導語,我們便能領會:編者在這里安排的童話類課文,具有總結、提升的性質。所以,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閱讀童話,更要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建立對童話這一類體裁的初步認識。
(三)找關鍵
面對一篇文章,教師在讀懂文章內容及情感的背景下,才能尋找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它是作者的表達意愿和文章的關鍵所在。這些關鍵詞、文眼、警句、過渡段,或直接明了或隱含文中,需要教師理清頭緒,巧妙處理,在課堂教學中理出一條清晰的教學主線。
例如,《搭石》一文,把“搭石”的畫面解讀為“調整搭石”和“走搭石”兩類。本節課以“走搭石”為切入點,是因為“走搭石”中含著“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所以引導學生體會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美,明了文本中蘊藏的鄉親們的美好情感,從這“看不見的美”中受到感染、熏陶。
所以,文本解讀的第一步——一般性閱讀,可以從題目入手,反復誦讀文本,把握作者及編者意圖,從而找出破解文章精妙的關鍵,條分縷析,為文本解讀奠定基礎。
二、拓展鏈接,豐富文本內涵
語文學習是與文本對話,與大師對話,讓學生浸潤在言語的河流中,傾聽感知語言形態的同時感受生命,并化文本之言語為己所用,從而提升語感素質。針對文本固有的特殊性,教師在引領學生解讀時如果僅著眼于此篇一點來解讀,那無疑是片面的。
故而,教師需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廣博地讀書,不只包括教學業務類的書,還有文學書、大文化書,旁觀涉獵經史子集,天文地理,成為一個“雜家”。同時,語文教材中關于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的課文以及古詩詞等都有特定的寫作背景,包括當時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作者的人生經歷等都需旁征博引。
編者安排一些經典類節選的文本,無非是讓此一短小文本起到類似窗口或通道的作用,故而應盡可能拓展教學的寬度,拓寬師生教學、學習的視野。為了讓學生走進文本,必要時提供一些與文本相關的史實資料,有對比有參照地體會文本內涵,使教師不必費力地講解,讓學生通過兩篇具有某種共同或不同主題、氣質意蘊、情趣的文本對比析讀,而對文本的理解一下子豁然開朗。
所以,“具體細讀”是文本解讀的生命之源,通過博覽群書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引入課堂內外的拓展、鏈接,方能達到豐富文本內涵的目的。
誠然,“文學的客體是一個奇怪的陀螺,只有在運動中才顯示出其本色。為了使文學出現,必須具有一種具體的行為,它就是閱讀,而且,文學只能隨著這種閱讀的延伸而延伸。”面對文本,只有我們不斷地重新解讀、建構它們,才能賦予它們生生不息的生命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