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麗 張國輝
一、研究生在科研實驗中存在的安全問題
在科學研究活動當中要使用實驗室的各種設備、設施和化學藥品,部分研究生缺乏防范意識和責任感,不能正確地操作儀器設備與安全地使用化學藥品,這些設備設施與化學品的潛在危險性將會被誘發出來,并有可能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比如,科研實驗時不穿實驗服、不戴一次性手套;或者在細節問題上不加注意,戴著手套操作電腦;還有的學生將未消毒的實驗服帶回寢室洗滌,或者穿著實驗服在各個實驗室進出,這樣容易造成交叉感染;消毒污染物、廢棄物和清潔物品共用一個消毒容器,未按要求配備安全柜、超凈工作臺等設施;缺乏生物安全規章制度和相應的監督檢查,等等。
二、如何開展研究生的實驗室安全教育
(1)建立可操作性強的安全管理體系。國外一些著名高校早在多年前就制定了嚴格規范的生物安全制度和相應的管理機構[1][2]。目前,我國制定了一系列實驗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規及標準,但是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成效,最終體現在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實驗人員和實驗環境的安全。而安全保障程度的高低,與實驗室安全管理可操作性的強弱正相關[3]。一套良好的可操作性強的安全管理體系,應具有自我完善功能,可從最大程度上保障實驗人員和實驗環境的安全 。
(2)開展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訓。在科研實驗室中對研究生實行導師負責制, 特別強調導師是實驗室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所以導師有責任組織學生學習并掌握實驗室儀器設備、設施的使用規范、化學試劑的使用與保管規范、實驗操作規范以及實驗室內部的管理規定等。另外,各二級單位也應定期組織師生進行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訓。組織學習實驗室關于學校和院系的安全規章制度、研究生的安全責任、消防知識以及案例教育;對大型精密儀器進行現場講解,現場解答學生疑問;每年請學校公安處消防科的同志給研究生講解滅火器使用、報警、火災逃生等;可結合研究生學生會不定期舉辦實驗室規章制度和實驗操作技能大賽,在提高研究生的操作技能的同時也讓他們對科研中的實驗安全問題加以重視。
(3)開設“實驗室安全學”課程。針對實驗室的安全教育,可以專門開設一門“實驗室安全學”課程。課程可設置為研究生一年級的必修課,16學時,1學分。將課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最后通過考試檢驗學習效果。理論教學講解實驗室中經常出現的各種安全問題的表現特點、產生原因、防治原理、防止措施、安全管理及有關的法律法規等。實踐教學包括滅火器操作和疏散逃生演習。室外進行滅火器滅火演練,要求每位研究生都能實際動手操作,掌握使用方法。模擬火災現場,在實驗室內發出火災報警,學生按照逃生要求從緊急出口逃生。最后以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結課。理論與實踐結合開展課程,加以閉卷考試的方式,讓研究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科研實驗室的安全,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觀念。
三、小結
安全教育工作不是靠“口頭警示”和“制度上墻”就能解決的問題,除了要讓研究生有安全理念,更重要的還必須有切實可行的制度和相應的安全教育措施。科研實驗室是研究生進行實驗和開展科研工作的重地,只有實驗室安全工作的落實和檢查具有切實的可操作性,才能為高校教學、科研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劉浴輝,向 東,陳少才.英國牛津大學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2): 168-171.
[2]阮 慧,項曉慧,李五一.美國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給我們的啟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10):4-7.
[3]由繼紅.高等學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淺談[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1,9(3):17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