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皓 張征華
內容提要:本文利用全國86家農民合作社2014年的截面數據,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測算樣本績效值,并采用有序回歸模型對股權集中度等變量與績效值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農民合作社績效測算的結果表現出“中間大兩頭尖”的形態,農民合作社股權集中度越高則農民合作社績效表現越好,而股權制衡度與農民合作社績效呈顯著負相關關系。
關鍵詞:農民合作社;績效;股權集中度;主成分分析法;有序回歸模型
中圖分類號:F8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17)02-0185-08
收稿日期:2016-10-25
作者簡介:曾皓(1992-),男,江西贛州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會計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治理;張征華(1976-),本文通訊作者,女,江西鄱陽人,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涉農財務。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課題“支持政策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11YJC79029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農民合作社‘農超對接行為、績效與扶持政策研究”,項目編號:71463026。
一、引言
農民合作社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農村資源,提高了農業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了小農戶議價能力,帶動了農產品銷售,增加了農民收入。農民合作社是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有效形式。
農民合作社績效問題一直備受各界關注。目前我國合作社在組織形式上主要采取的是股份合作[1],合作社的領辦發起主體多由龍頭企業、能人大戶、協會干部組成,呈現出了多元化態勢。股權結構是合作社與普通企業之間的重要差別之一,《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下簡稱《合作社法》)第十七條的規定明確表明農民合作社應區別普通企業按出資額享有表決權的股權劃分。當前中國合作社發展更需要關注產權的內部人控制問題,其典型表現為少數核心成員占有組織多數股份[2]。此種治理機制下,占有多數股份的核心成員能基于入股比例制定有利于自身的盈余分配方案,或者通過控制權獲得額外回報,同時侵蝕多數人福利,使合作社背離組織發展初衷即“農民合作社變異”,不再符合經典合作理論的原則。農民合作社的變異可以歸結為成員關系從聯合集體行動的有機體走向非零和博弈的聯盟,決策安排由民主控制走向大股東控制,意識形態由自利的精英分子思維取代企業家合作精神,合作文化由互助走向互惠。
農民合作社作為類似公司的經營組織,研究其股權結構問題意義重大。本文通過構建農民合作社績效測算體系,測算農民合作社績效水平;利用經濟計量,揭示股權集中度對農民合作社經營績效的影響及相互作用機理,并提出相關治理思路。
二、農民合作社績效測算
(一)數據來源
筆者通過隨機實地調研、優秀農民合作社會議等形式獲取了86份農民合作社的2014年的數據。調查的樣本數據主要來自江西,也涵蓋了我國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北、西南地區2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有代表性的農民合作社數據信息。所需信息均由合作社負責人填寫,以確保問卷數據真實、可靠、完整。
(二)指標選取
目前我國對農民合作社績效評價的研究還處于完善階段,學界尚無統一的績效構成指標體系。在已有的農民合作社績效測評中,由于各學者研究側重點不同,指標選取也各有不同[3-5]。在結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認為農民合作社績效應包括經濟利益、組織水平、社會影響三個維度,具體構成見表1。
其中:(1)認證標識包括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識、QS食品質量認證、馳名商標、著名商標、中華老字號、專利、專有技術;(2)統一管理事項包括統一基地、統一品種、統一流程、統一標準、統一采購生產資料、統一銷售、統一品牌、統一技術服務;(3)農民合作社制度包括章程、日常報賬核算制度、固定資產管理制度、現金銀行存款管理制度、培訓制度、產品物資管理制度、財政扶持資金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
當前農民合作社是基于農民追求更具效率的經濟利益而產生,廣大農民最為看重的莫過于合作社產生的經濟利益。所以可以用農民合作社生產經營獲得的經濟利益作為衡量其績效的一個維度,即內部顯性績效。
一般認為資本、勞動、土地和企業家才能是進行生產必不可少的四項基本條件,而廣義的企業家才能指企業的組織能力,這是當今經營實體最為重要的一項生產要素。對于農民合作社績效評價而言,除了要考慮其顯性的經濟利益之外,還必須考慮其潛在的發展動力,一家農民合作社將來的發展是否有前景,關鍵是要看內部的組織情況、管理能力、人力資源以及規章制度的建設情況。所以可以將潛在的組織水平作為衡量農民合作社績效的另一個維度,即內部隱性績效,這也是本文進行績效測量的特色之所在。
既然農民合作社具有部分企業性質且其以農業資源為依托,那么農民合作社多少會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比如帶動了周邊農戶生產、提供了經權威部門驗證的綠色食品等。鑒于此,加入農民合作社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這一維度也可以完善其績效評價體系,即外部績效,本文稱之為社會影響。
(三)描述性統計
根據表2對86家樣本農民合作社的描述性統計,我們可以大致得到以下信息:第一,合作社當年收入、當年盈余、年末資產總額、提供技術服務水平、社員總數、帶動當地農戶數最大值與最小值均相差較大,且均值均小于其標準差;第二,樣本合作社盈余返還比例在0%-100%之間,且均值為3607%,說明當下還是有很多農民合作社并未完全遵守《合作社法》第三十七條關于最低盈余返還比例的規定;第三,合作社統一管理完善程度、制定制度數量、帶動社會發展程度最大值均為滿分,均值分別為491(滿分8)、531(滿分8)、387(滿分5),且標準差較低,說明樣本農民合作社這三項指標水平較高,反映當下農民合作社在制度建設水平、統一標準意識、帶動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有很不錯的水準;第四,社員收入變化情況、負責人受教育程度、合作社示范級別均值分別為293(滿分5)、331(滿分6)、252(滿分4),說明樣本這三項指標平均水平適中,方差較小說明各樣本之間這三項指標離散程度較弱,水平差距均勻;第五,合作社產品品牌度最大值為6分,且均值為127(滿分10),方差為115,說明樣本合作社整體的品牌運作能力較低,品牌辨識度不高,這和當前我國整體農產品品牌運作意識不強、農產品市場商品質量參差不齊不無關系。
(四)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績效測算
農民合作社績效是一個由多項指標組成的綜合指標,需要進行綜合考慮。主成分分析法通過“降維”的思想,可將許多原本可能具有相關性的變量,通過線性轉換將原變量融合成按方差遞減順序排列的少數新綜合隨機變量,這些少數隨機變量表現為原變量協方差陣的對角陣,并且在線性轉換過程中新變量總方差保持不變。主成分分析法中有幾個變量就有幾個主成分。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測算樣本農民合作社綜合績效,根據算法,樣本績效的測算模型為:
其中,Xi分別表示各績效構成指標,αi分別表示各績效構成指標在測算模型中的得分權重乘數,P表示樣本農民合作社綜合績效。
在經過數據指標標準化、通過相關性檢驗的基礎上,將15項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得到總方差解釋表。在15個主成分中,前5個主成分的初始特征值大于1,它們的累計貢獻率為65529%,比較好地概括了原先的績效構成指標,信息荷載量屬于中等偏上水平,故本文選取5個主成分設置各樣本農民合作社綜合績效P的模型表達式,即:
P=∑[DD(]n[]i=1[DD)](ri/m)Fi=029418*F1+010937*F2+009923*F3+007818*F4+007433*F5(2)
其中,ri為對應主成分的特征值,m為指標數(即15),n為提取的主成分個數,F1-F5為每個提取的主成分的得分。
構建完成各樣本農民合作社綜合績效P的模型表達式(2)之后,需要求得5個主成分的模型表達式。首先,通過SPSS得到初始成分荷載矩陣。其次,將初始成份荷載數值進行Kaiser標準化正交法進行因子旋轉,構建主成分得分系數矩陣:
(五)測算結果與分析
本文擬根據所測算的樣本農民合作社綜合績效得分為基礎,使用功效系數法將績效得分進行規格化處理,使得到的績效得分之間相互可比,能根據得分的高低劃分層級,有利于本文接下來的研究。其中,綜合績效得分P進行功效系數法折算的運算式為:
通過表3的統計結果可知,總體而言接近90%樣本農民合作社績效都處于合格水平,但是績效優秀的農民合作社占比十分低,只有349%,這說明真正拔尖的農民合作社數量十分有限,政府可以加大對這類農民合作社的調研力度,研究其績效優秀的原因,將好的經驗進行總結推廣。大部分農民合作社處于中游水平,映射出我國農民合作社整體績效水平一般,相對于優秀的農民合作社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類績效處于中游水平的農民合作社將會是未來提升我國農民合作社總體水平的主力軍,這類農民合作社發展的好壞將直接決定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工作成績的高低,所以政府應該重視對數量龐大的中游農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對于績效表現較差的農民合作社,我們應當做進一步分析,如果績效差的農民合作社還有十分大改善的空間,可以利用自身規模報酬遞增、合理調整投入產出關系、優化組織結構等提高其效率,進而提升績效,如果不具有改善的空間,則需要考慮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將資源運用到其他的組織類型才是正確的出路。
三、 農民合作社股權集中度與績效的關系研究
(一)研究假設
按照傳統的農民合作社理論,具有互助性質的農民合作社強調的是全體社員共同受益。相較于普通公司股東擁有企業全部產權,農民合作社股東并不享有其全部產權,股東擁有的股權僅可用來分配部分農民合作社剩余利潤,農民合作社產權歸全體社員共有。所以按照此理論,理想狀態的農民合作社應該是股權集中度與農民合作社績效呈負相關關系,即股權集中度越低,績效越高;股權集中度越高,績效越低。
但是現實情況有所差異。主要是因為,加入農民合作社的絕大多數農民并不懂《合作社法》,甚至都沒有聽說過此法,更不要說理解立法意義。而且大部分農民合作社在選舉表決、利益分配等方面還不能完全符合法律要求。因此,目前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更多地要靠理事會成員,能人治理在農民合作社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能人在現實中也大都是掌握大量資本金的人。事實上,股權集中度對農民合作社十分重要,這會影響能人對合作社業務的參與度和關注度,影響人員激勵和利益分配,最終影響績效。在此假設情況下,股權集中度越高,對大股東的激勵強,大股東更愿意花時間精力投入到農民合作社生產經營當中,績效當然也就更優。所以,本文假設,在控制了成立年限、產業特征、領辦發起主體、地區特征的條件下,股權集中度與農民合作社績效呈正相關關系,即股權集中度越高,農民合作社績效表現越好。
(二)模型設計
由于前文將各樣本農民合作社的績效按得分高低劃分成了五個層次,即本文被解釋變量為一組有序變量。由于這類變量存在著內在的次序關系,因變量為有序變量和因變量為傳統的離散型變量在性質上有所不同。在建立回歸方程時,如果還是按照傳統的最小二乘法(OLS)估計參數,將會失去因變量次序信息,進而導致統計結果發生錯誤。所以,我們在處理有序因變量時就會使用有序回歸模型(ordinal)進行回歸分析。有序回歸模型的一般表達式為:
本文探討的是股權集中度與農民合作社績效的關系問題,故被解釋變量為農民合作社績效得分(P[DD(]~[][DD)]),解釋變量為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CR1)、第二至第五大股東持股比例(CR2-5)、股權制衡度(S),控制變量為合作社成立年限(AGE)、產業特征(TYPE)、領辦發起主體(SUB)、地區特征(AREA)。表4為各解釋變量及控制變量的具體含義。
(三)有序回歸結果分析
以樣本合作社績效得分P[DD(]~[][DD)]為被解釋變量,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CR1)、第二至五大股東持股比例(CR2-5)、Z指數(Z)為解釋變量,成立年限(AGE)、產業特征(TYPE)、領辦發起主體(SUB)、地區特征(AREA)為控制變量,將相應數據帶入SPSS170中進行計算,Cox R2 & Snell R2、Nagelkerke R2均為0593,說明模型回歸擬合度較好。同時,對解釋變量的多重共線性檢驗后7個解釋變量的VIF(方差膨脹因子)極小(106-248),說明各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有序回歸模型系數估計值較為可靠。具體統計結果如表5所示。
由回歸結果可以得出以下三個結論:
第一,CR1與農民合作社績效呈顯著正相關關系,CR2-5與農民合作社績效呈不顯著正相關關系,這與本文假設“股權集中度越高,農民合作社績效表現越好”一致。前者對農民合作社績效的影響效應強于后者。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農民合作社是由農村精英發起,理事會成員一般都是前幾大股東,他們的高資本參與既可以控制農民合作社的經營運作,也可以從股權投資中獲得收益,所以高股權集中度會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激勵其努力提高農民合作社的績效。同時農民合作社委托代理成本、監督成本較低也會提高其自身的績效水平。
第二,Z指數與農民合作社的績效呈顯著負相關關系。由于Z指數表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的比值,其值越大說明第二大股東的持股比例與第一大股東越接近。由于Z指數與績效呈負相關關系,說明Z指數越大,P[DD(]~[][DD)]值越小。結果說明,當前形勢下保持第一大股東的絕對控制權有助于提高農民合作社的績效。目前我國農民合作社中大部分社員都是文化程度較低的普通農民,而能人治理是當下我國農民合作社發展的重要主題,所以農民合作社生產經營結果的好壞更多地是取決于理事會成員的水平,特別是理事長能力水平的高低,而理事長一般就是第一大股東(或第一大股東的法人代表)。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對農民合作社的控制權越大,決策效率越高,命令執行速度越快。若加之理事長管理水平高超,他所管理的農民合作社績效當然也就越好。需要注意的是,當前我國農民合作社要發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理事長管理才能,但這并不表示現在或將來不需要對理事長或理事會權力進行監督。農民合作社應當考慮到全體社員的共同利益,而絕非社中某個或某幾個人的利益。
第三,農民合作社成立年限與其績效呈顯著正相關關系。這說明農民合作社成立的時間越長,其績效越好。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成立時間越長的農民合作社,其管理經驗、技術水平、人員素質必然隨著時間的增加而提高,進而提高其自身績效。
四、研究啟示
至上個世紀合作社思潮傳入我國,我國的合作社發展活動已經持續了上百年。新中國成立以后通過幾次農業合作化運動,逐步形成了當前的農民合作社,并由人大通過了《合作社法》為其發展“保駕護航”。從本法及歷年中央文件可以看出,國家認為農民合作社的存在意義應當是服務于本社農民,發揮“益貧”作用,體現了經典合作社理論的精髓。按照經典合作社理論,理想的農民合作社應當是全體社員平等,股權絕對分散且績效變現良好,且基于法理要求,農民合作社在決策選舉時應當“一人一票”,其內部所有成員應當保持“同質性”,且權利均等。但是就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而言,大部分農民合作社內部成員還存在明顯的“異質性”,農民合作社內部成員有著不同的身份、屬性,手中掌握的資源也都不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群體之間分化明顯,其自身的設立和發展明顯需要依靠大股東出資及以大股東為社內核心成員的能人治理,進而有可能出現“合作社企業家悖論”的現象:農民合作社的良好發展離不開能人治理,而當合作社能人掌握農民合作社控制權時,他們又會通過權力為自己謀利,即少數成員享受了合作社產生的大多數效益,卻忽視絕大多數成員的利益。
為了防止合作社變異的發生,本文認為現實與法理應當相互融合,協調共進。
第一,注意農民合作社績效管理與民主管理的平衡。目前農民合作社既有優異的績效又有完全的民主體系不太現實,許多農民合作社達不到法律的要求有客觀的原因。目前政府部門應當清楚地意識到我國農民合作社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不能盲目地推行完全平均主義,必須將注意的焦點向績效傾斜,畢竟如果農民合作社連生存發展都成問題,再談民主顯然毫無意義。而農民合作社績效的提升與本社治理機制息息相關,大股東主導經營是較長一段時間難以改變的趨勢。所以,我們應當順應形勢的發展,對經典的合作社理論、產權安排、治理機制之間的關系進行適當的調整,理解并接受從以社員為導向向以市場為導向的方向轉變,放寬某些對民主要求的限制,鼓勵優質資源進入到農民合作社,激發資本、土地、勞力、能人發揮其各自的效用,努力提升我國農民合作社整體質量水平。
第二,分別確定不同生產要素的報酬率,使要素投入者能夠得到公平的回報。我們應當明白大小股東的利益出發點不同:大股東不僅是合作社的大出資人,而且要付出相當多的精力管理合作社,其付出的貨幣成本與人力成本是合作社生產經營的兩大重要生產要素,若是這些特殊的要素的報酬率與普通社員的報酬率一樣,那明顯對大股東激勵不足,則必然會導致大股東運用手中的權力將合作社績效更多地轉化為自己的福利作為彌補,由此很可能侵蝕原本屬于小股東的福利;對小股東而言,他們未必看重“一人一票”的選舉表決權,也不會要求大股東與自己“平起平坐”,他們加入農民合作社最看重的是能夠比未入社時的經濟收入更多,進而提升生活水平,所以經濟收入的增加才能帶給普通農戶最大的滿足感。因此,我們應當重新理解“益貧”的含義:不是簡單地將“蛋糕”按人頭平均分配,而是通過合理地確定每一份投入到合作社資源(包括貨幣、土地、體力、智力)的價值,并給以相應的回報,激勵能人做大“蛋糕”,提高經濟效益。
(本文感謝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王海林教授所提意見,但文責自負)
參考文獻:
[1] 鐘懷宇, 周華明. 我國農村產權改革條件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選擇[J].財經科學, 2011(4):71-79.
[2] 邵科,郭紅東,黃祖輝. 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結構對合作社績效的影響——基于組織績效的感知測量方法[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4(1):41-48.
[3] 浙江省農業廳課題組. 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體系初探[J].農村經營管理,2008(10):31-35.
[4] 劉濱, 陳池波, 杜輝. 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度量的實證分析——來自江西省22個樣本合作社的數據[J].農業經濟問題, 2009(2):90-95.
[5] 陳共榮,沈玉萍,劉穎. 基于BSC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會計研究,2014(2):64-70+95.
Farmer Cooperatives Owernship Concentration: the Higher the Better?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Reality and Legal
ZENG Hao1,ZHANG Zheng-hua2
(1.College of Accounting,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China;
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ross-section data of 86 farmer cooperatives in China in 2014, the paper utiliz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to estimate the samples′ performanc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as well as other variables, and the farmer cooperatives′ performance by the Ordinal Regression Model(ORM). The result of the PCA indicates the farmer cooperatives′ performance shows oval-shaped, the higher ownership concentrations brings about better performance, while ownership balance degree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farmer cooperatives′ performance.
Key words:farmer cooperatives; performance;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PCA; ORM
(責任編輯:維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