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先
摘要: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現錯誤,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它是學生思維過程的真實反映。這其中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我們老師的原因。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要將學生的這種錯誤作為一種資源,因勢利導,正確地、巧妙地加以利用,使學生盡可能地減少錯誤,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錯題;分析;矯正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232-01
學習中,大部分學生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許多題目講過了、做過了、考過了,有的還不只考過一遍,最終還是錯了。錯誤是正確的先導,錯誤是通向成功的階梯,學生犯錯的過程應看作是一種嘗試和創新的過程。作為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平和、理智地看待學生的錯題,并輔之以策略處理,充分利用再生資源,幫助學生檢查和反思自我。如果我們能重視錯題,透過錯題發現知識的盲點,在錯題上面做些文章,它就成了珍貴的教學資源,就能架起思維的通道,成為啟迪智慧的關節點。下面是我在教學中,針對錯題情況,依循"展示錯誤——分析原因——出謀劃策"的思路而得,也是我自己的一些個性化思考,在此和大家一起共勉,探討。
1.錯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1.1 學生審題不當
1.1.1 讀題不細心,不會抓住關鍵詞。如"做一個高6分米、底面半徑1.8分米的無蓋圓柱形鐵皮水桶,大約要用鐵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數保留整十平方分米)"題中的"無蓋"是個關鍵詞,在實際生活中的水桶有些是有蓋的,忽視了無蓋,造成錯誤。還有些學生讀題時沒有注意問題后面括號里附加的要求,得數沒有保留整十數。
1.1.2 忽略題目中的隱蔽信息。像"做一個長8分米、底面是邊長2分米的正方形無蓋長方體鐵皮通風桶,大約要用鐵皮多少平方分米?解題時,部分學生忽視通風桶只有4個面的生活實際,錯誤地加上了底面。
1.1.3 不會找知識間的聯系。如"把一個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削成一個最大的圓柱,削成的圓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題目中"長方體和圓柱之間有什么關系,怎樣削才最大?"只有理清這種關系,這道題才會迎刃而解。
1.2 學生思維定勢的干擾。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兩種。正確的定勢可以加快解題速度,解題者依靠正確的定勢能用簡捷的方法,使問題得到迅速解決。例如:12+14+18,引導學生觀察、教會學生利用畫圖的方法來理解,學生會很容易做出:12+14+18+116+132+164這樣的題目。消極的思維定勢影響產生的錯誤有很多,如在混合運算部分,我們老師通常會讓學生做下面的練習:7×5÷7×5、125-125÷5結果有很多學生錯誤地認為7×5÷7×5=1 、125-125÷5=0,這就是由于受到簡便計算的簡便定勢影響,不知不覺地把感覺好像簡便的放在一起運算,從而導致出錯。部分低年級老師為了提高加、減法應用題的列式正確率,告訴學生看到"一共"就用"+",看到"少"就用"-",到了高年級這樣教的學生能不出問題嗎?
1.3 學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玩心重,易受外界的影響。在學習過程中又缺乏足夠的耐心,碰到難題沒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做事容易急躁,怕面對老師。比如:上課時部分學生眼睛看著黑板,讓他回答問題時,能嚇一跳, "走神"了;明明會的題目,在下面說得好好的,站起來回答就是想不起來或不知道說什么;平時學習不錯、作業正確率很高,一到考試就緊張,想考好卻怎么也考不好。學生的心理素質差,也是造成錯誤的一大原因。
1.4 教師教法的缺失,造成學生知識點掌握不透。在數學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的概念、數量關系……有很多,這些知識滲透在每個章節,分散在每一天的數學學習中。加上數學知識的抽象,一些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我們的數學老師如果不能從學生的現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動手、動腦,只是一味的空洞說教,即使學生在課堂上能注意努力認真聽講,對知識的掌握也只能是一知半解。
比如"圓的認識"這節課,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如何理解圓的各個部分的名稱及其之間的關系是這節課的關鍵。如果只是一味的說教,不結合實際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只是反復地讀、背概念,硬生生地將知識塞給學生,學生這樣對"圓的認識"又能認識多少呢?
2.減少、糾正錯題的對策
2.1 教會學生學會傾聽。要讓學生明白傾聽別人講話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聽懂別人講話意思的重要前提,是學好知識的重要環節。上課時學生認真地傾聽同學的發言或老師的講授,是學習能力的一種重要體現。我認為老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2.1.1 設計符合學生生活的"情境串",創設良好的學習氣氛。課前教師要準確地把握好教材,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將教學的內容合理地設計成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1.2 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教師不要帶著情緒進課堂,不能讓學生受到自己不良情緒的影響,使學生成為老師不良情緒發泄的對象。
2.1.3 讓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課前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充分預習,主動地將預習中遇到的疑惑帶進課堂,這樣學生才會主動積極地期待新課的開始,學生的聽講才會聚精會神。
2.1.4 教師要適度"讓"出講臺。課堂不能成為教師個人的舞臺,要讓學生主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充當小老師給大家"講課"。當同伴的見解合理、精彩時,要毫不吝嗇地給予掌聲,這既是對發言同學的一種尊重、鼓勵,也會使發言的同學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形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學習氛圍。
2.2 讓學生學會選擇合理的方式進行思考。數學教學不僅要注重解題能力的訓練,更要注重解題策略多樣性的培養。如:"光明小學的一塊長方形試驗田。如果這塊試驗田的長增加6米,面積比原來增加48平方米;寬,增加4米,面積也比原來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來試驗田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嗎?由于題目中沒有告訴長方形的長和寬,許多學生感到無法下手。對于這種題目,要注重訓練學生利用畫圖的方法,在圖上標出相應的數量,理清數量間的關系后再列式計算。
數學不是純粹"做題目",除了畫圖(屬于數形結合)的策略,我們還可以利用列表、模型策略、轉化策略、歸納策略、演繹策略、類比策略、、差異分析等策略,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數學內容能準確、清晰、完整地表述算理,久而久之,既提高了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考。
2.3 讓學生自己學會分析錯誤。學生錯題經常反復出現,錯了一次又一次,那是學生沒有找到自己錯誤的根源,往往歸咎于"粗心"。我們教師不能簡單地對待學生的解題錯誤,要讓學生學會分析自己產生錯誤的原因。教師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2.3.1 讓學生回憶、檢查解題過程,具體分析是哪方面的原因:概念不清、計算錯誤、審題不細、知識儲備欠缺等,并把錯誤的原因寫出來,平時加以改進。
2.3.2 準備錯題本。把錯題集中在錯題本上,讓學生經常觀察,從中發現自己在哪方面的能力差。可以從中反復練習,減少錯誤。
2.3.3 教師在學生準備錯題本的基礎上,收集整理錯題集。同時,要有效利用記憶的遺忘曲線規律,科學地、有意識安排一些學生常錯的內容,通過幾次練習達到鞏固一個或幾個知識難點的目的。
2.3.4 合理利用"錯題"化弊為利。我們可以經常針對學生的錯題進行"將錯改錯"的練習,利用身邊的典型錯誤,引導學生從正、反不同角度思考、修改。這不僅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發現錯誤,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揚長補短,拓寬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