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秀玉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因為它關系到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關系到師生的校園生活質量。文章結合作者的教學經驗和課堂研究,探討了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教學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方式;轉變
新課改以來福建省南靖縣實驗小學(以下簡稱“我校”)一直在摸索“學導為主,探究合作”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形成優化的智能結構為目標,以“自學—導疑—探究—合作”為基本教學結構,緊緊圍繞“一中心、二改革、三轉變”的工作思路,即圍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這個中心,深化“教師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式”兩項改革,實現“教學方法由先教后學向先學后教轉變,課堂師生活動由以教師講為主向以學生學為主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由以聽為主的被動學習向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為主的主動學習轉變”。我校圍繞“發展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多思善講、探究合作的習慣”為核心內容開展教育教學改革。
一、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
自主學習是學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主、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不僅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而且能優化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自學時,應著力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掌握質疑求解的基本方法。例如,我在閱讀教學中,從“自學四步法”入手,加強學法指導。第一步:“查”,教學生學會查字典、查資料,利用上網、課外書查找作者的情況、文章的時代背景;第二步:“看”,圈畫自己印象深的詞、句并進行批注,初讀課文,知道課文大致內容;第三步:“讀”,讀課文,讀準字音,邊讀邊想,理清層次,想清理由,以供小組討論闡述;第四步:“想”,根據學案導學想,帶著課后問題想,針對文中重點詞句進行質疑。做好這“四步”能讓學生從多次感悟中,積累自主學習的途徑和方法,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形成自主的能力。
二、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靈魂
我國長期以來的教學狀況就是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從不主動去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長此以往,學生失去的是寶貴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在“學導為主,探究合作”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師可以創設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產生靈感的火花。例如,在教學《花的勇氣》時,我首先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后讓學生去探究作者在維也納經歷了一件什么事,最后畫出作者感情變化的詞句,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了解了生命的意義是勇氣,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對一切風風雨雨,無論你是多么弱小,無論你碰到什么困難與挫折,只要有勇氣,就會有希望。這樣做,不僅使學生讀書有目的,而且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合作習慣是深化課程改革的目的
(1)合理劃分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是學習小組,合理劃分學習小組也是合作學習成功的基礎。一般一個合作學習小組人數為2~4人,由于時間有限,小組人數不能太多。小組分配一般情況下由教師安排,可采用學生學習能力低、中、高組合的方式。
(2)合作學習小組的形成機制。合作學習小組可實行小組長輪流制,組長要起組織者的作用,讓全組成員分工清楚、責任明確,讓全組成員都投入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流利表達、認真傾聽,并對同學的發言及時評價。在班級交流中,小組代表可輪流擔任,其發言代表學習小組的意見,概括其他成員討論時的觀點。如果小組代表的發言未能表達本學習小組同學的意見,其他成員應積極補充。
(3)要明確合作學習任務。合作學習任務的選擇非常重要,它必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開放性、探索性。在活動中,學習小組是一個整體。目標的達成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而不是以每個組員的成績來衡量的。在共同目標的作用下,各組員結成“利益共同體”: 能力強、成績好的學生在自己完成學習任務后,會積極地去幫助其他成員;而能力較弱、成績較差的學生則會出于集體榮譽感和自尊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學習,以保證自己所在小組不會因自己的失敗而失敗。
(4)要組織好全班的交流。合作學習結束后,教師要讓各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交流,分享其成果。全班交流應注意這幾點:①交流的內容要包括三個維度的要求;②要讓大家學會認真傾聽;③各小組長發言的是代表小組的意見或觀點。
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這個過程任重而道遠。我們教師只要始終把培養學生的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放在第一位,那我們的學生就一定會自由翱翔在知識的海洋里,小學語文課堂必定會延展到學生成長的路上,成為學生生命中的綠洲。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靖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