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璠
【摘要】在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將人類社會推入全新的媒體時代。隨著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多媒體技術和現代化的輔助教學手段開始進入課堂。 教學話語已不再是單單的老師講授,學生聽的單一模態或雙模態話語的使用,教學話語的多模態性已經成為趨勢,也是近年一個重點研究領域。 研究多模態話語的教師主體模態、學生主體模態以及教師主體輔以其他模態來共同配合完成交際目的。 因為這些不同的模態各自都是一個符號系統,在合適的語境中表達意義,實現交際意義目的。
【關鍵詞】大學外語 多模態 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1-0072-01
所有模態都具有意義潛勢。在大學外語教學中多模態的有機整合有助于學習者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網絡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大學外語教學必須朝著多模態多方向發展。外語教學作為學生語言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其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法正在受到個性化教學的嚴峻挑戰。
1.多模態外語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任務型教學法在國內教育教學領域備為推崇。雖然外語教學課堂與多媒體設備的結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問題也顯而易見。筆者認為,在外語教學中,這三個變項可分別表現為教學內容(包括教學方法)、教師/學生的角色及其關系和教學條件。從教學內容看,首先“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仍然存在。雖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所學知識,但整堂課多是以老師為中心,以語法、單詞、短語和句型為重點。學生則處于被動地位,易對外語學習失去興趣。其次,大學外語課堂教學多以考試為目標,對考試題型和技巧進行強化訓練,而忽略對學生的文化意識、學習策略和情感態度的培養,不符合全面培養學生綜合語言文化素質的要求。從教師方面看,當前從事大學外語教學的很大部分教師接受的是單模態教育。雖然在逐漸適應多模態教學模式,但不少教師自身所備的綜合技能還不夠。在自身知識結構和教學經驗的局限下,很難在大學外語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和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從多模態本身來看,多媒體課件特別是 PPT 課件的廣泛使用雖然具有傳統教學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如果設計或使用不當,不僅不會有積極的引導作用,還會對大學外語教學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從教學條件來看,很多大學外語教學課堂缺乏良好的多模態外語教學環境,如傳播媒介、空間場景、教具設備等。馬莉和沈克認為,外語學習中創設的情境與實踐中真實情境的一致性越高,產生的教學效果越好。
2.應對策略
在教學內容方面,首先應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可推行“建構主義”替代傳統的“訓導主義”。所謂的建構主義,就是要積極引導學生在多模態的環境下理解各種經歷,建構他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且能在多模態環境下有創造性地學習和做事。如閱讀網絡超文本、設計學習互動軟件、模擬大學外語教學課堂等,逐漸改變傳統的灌輸式和填鴨式教學觀念,從而促進大學外語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在信息多元化時代,學習的目的不能僅局限于應試或找工作,更多的是讓學習者主動了解和吸收多元文化,培養多元識讀能力和多元文化交流意識。
在教學條件方面,首先,教師應積極在課堂內營造豐富的個性化多模態資源。對外語學習者來說,真實的語言環境非常重要。創建近乎真實的語言模擬環境、課堂教學環境和任務執行環境對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會有很大的影響。其次,課堂外的多模態自主學習平臺也應得到不斷完善。多模態外語教學能否成功實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校園數字化網絡平臺和多媒體設備的完善。高校應努力創建一個以傳統教學空間為基礎、以數字化教學空間為重要補充的教學平臺。及時提供大學外語教學所需的超文本、音頻、圖片等多模態資源,全面實現教學資源的信息化,讓學生了解最新的教學動態與趨勢。同時,學校舉辦的“英語角”、演講比賽、戲劇比賽等活動也能為大學生創造一定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多模態學習。
大學外語教學課堂實際上屬于一種教學語境,通過運用網絡與多媒體技術有機整合課堂內外的多種模態,不僅能刺激大學生的多種感官享受以提高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培養他們的多元識讀能力,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這不但符合我國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更能提高大學生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偉.基于生態理論的大學外語教學改革探討[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02:149-150.
[2]饒堅,崔弘揚,楊祖幸.大學外語個性化、多元化實踐教學的實施與成效[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6,02:145-149.